諸葛亮《誡子書》有言: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勤儉節約也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然而萬事說出容易做時難,平常的凡夫俗子,即便是一貧如洗時也總抵擋不了物質上的誘惑, 更遑論高位厚祿者?
然而我們這個國家向來不缺那些安貧樂道的品德高尚者,今天故事的主人公 張儉就是如此。
張儉,單從名字來看就是個節儉的人,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
我們知道,在我國歷史上北宋時期,周邊還有幾個少數民族國家,而 張儉就是其中遼國的丞相。
歷史上少有大臣可以受到兩朝重用,而張儉卻是其中一個特例。 遼圣宗時期受到重用,更是被提拔為 左丞相,位極人臣。
同時,也是帝子 耶律宗真(遼興宗)的老師,在其繼位之后,憑借自己高尚的品德折服興宗,成為兩朝重臣。
那麼張儉的秘訣是什麼呢?且看后文。
古代皇帝多迷信,「應夢賢臣」之說較為盛行。例如西漢時期的 "武丁夢說"。
或是影視作品中的應夢賢臣白袍小將薛仁貴,而張儉被圣宗重用也有這樣一抹傳奇色彩。
相傳圣宗在一次巡視中,云州節度使 將張儉當作珍寶獻給圣宗。
看到眼前這個普通到極點的男人, 圣宗有些不悅,然面當聽到張儉的名字后,圣宗不淡定了。
原來張儉的名字正應上了自己的夢:四人侍奉左右, 圣宗將食物分給每人兩口。
四人兩口可不就是 "儉"(儉)嘛!此時的圣宗徹底來了興趣,于是心想考考這個應夢之人。
一番詢問之后,圣宗可謂是心花怒放,眼前這個男人, 家世清白,見解獨到。
并且面對自己不卑不亢,說起話來有條不紊,這讓圣宗越看越喜歡。
于是之后的張儉仕途一帆風順,圣宗也極為 偏愛重視張儉。
有這樣一件事,朝中另一名大臣 吳叔達設局誣陷張儉,圣宗沒有絲毫懷疑人生,反而將吳姓大臣貶官,提拔張儉為左丞相。
而張儉也不辜負圣宗厚愛,毫無保留施展自己一身才學,并且始終 保持清廉作風。
君臣相不疑,可謂是一樁美談。
都說功高震主、物極必反,張儉已經做到了人臣的極點,卻能長盛不衰。
甚至到了興宗一朝仍被尊重并重用,他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前文說過, 張儉是興宗的老師,對于學生的教導自然也是極為嚴格。
尤其是在吃穿用度之上,張儉是個節儉的人,所以對于小興宗也是這樣要求。
一有奢侈浪費的行為就會嚴厲責罰,于是興宗對其是尊敬又畏懼。
後來興宗逐漸長大,又 正式繼位開始執政,面對張儉的說教也有些不耐煩。
作為天潢貴胄, 稍微鋪張一些怎麼了?沒有條件的人節儉,明明有條件為什麼要壓抑自己呢?
甚至他覺得,張儉也不一定如表面上那樣清高,指不定 背地里如何奢靡,于是便想測試一番。
想到便做,于是在一次 召見張儉議事之時,讓宦官趁其不注意,在張儉的衣服上燒了一個小洞。
興宗心想:我到要看看這老頭會不會因為這個小洞換一件衣袍, 是不是那麼的表里如一?
後來興宗自己也 忘了這樣一件小事,直到一年之后才偶然又想起。
想起這件事之后的興宗便觀察起張儉,發現他還是穿著那件被燒了一個洞的衣服,不由得大為震驚。
當他問起張儉為何如此時,張儉表示,只是一個小洞, 又不影響穿著,換它作甚?
此刻的興宗 愧疚心理達到了頂峰,用今天的熱梗來說,興宗的想法就是 「我可真該死啊!」
此時的他才完全認識到,眼前這個老人是真真正正的節儉之人,即便身居高位,仍然恪守本心,實在令人敬佩。
愧疚的興宗下令打開國庫, 珍寶任由張儉挑選,而張儉只是三兩匹粗布。
他告訴興宗,自己 習慣了粗布制成的衣服,更何況自己如果不以身作則做表率,如何要求別人勤儉節約呢?
此后的興宗徹底心悅誠服,發自內心的尊重這個品德高尚的老臣,于是又是一番君信臣,臣效死的美談。
我們大多數人的想法 恐怕都和興宗類似,有條件自然要享受,這樣的想法似乎沒什麼問題。
可是看了張儉的故事,是否會 讓你我有一絲啟發呢?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