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西安一老農挖地基,挖出一條大蛇,老農驚懼不已,剛要將它鏟為兩段,卻發現這蛇一動不動!老農再仔細一看,頓時心中狂喜!
當鐵鍬碰到這條「大蛇」的時候,著實將老農嚇了一大跳,出于本能反應,正當他拿起鐵鍬準備鏟死這條「大蛇」的時候,突然發現這條「大蛇」竟然一動不動。
老農小心翼翼的蹲下身湊近一看,原來這條「大蛇」根本不會動,這時老農懸著的心總算放了下來,緊接著讓老農意外的是,他看到這條「大蛇」通體呈現金黃色,仔細看還能看到它有著像龍鱗一樣的鱗片。
好奇心的驅使下,老農拿起鐵鍬繼續挖起來,想看看這玩意到是什麼東西,沒一會的功夫,這條「大蛇」就徹底的現了原型。
老農看著這金燦燦的「大蛇」,趕忙將它撿起來放在手中端詳,結果這一看就發現根本不是什麼「大蛇」,而是一條通體鎏金的龍。
雙手撫摸著這條「金龍」,老農心里頓時樂開了花,心想自己怕不是要發財了,這要是真的還蓋什麼破房子,直接到城里買一套四合院它不香嗎?
眼看四下無人,老農趕忙將「金龍」裝進了自己的口袋,本打算回家,可是轉念一想,說不定這地底下還有別的寶貝,萬一自己走了,一會來了人讓他們挖走自己不就虧大發了麼?于是就按捺住激動的心情繼續開挖。
誰知真的如老農所料,沒一會居然又挖到幾塊金燦燦的東西,只不過這次是一些殘缺的碎塊,看著地上的碎塊,老農發現這竟然也是一條「金龍」。
只是不知道為何這條「金龍」卻是七零八落的,眼看挖出了一對「金龍」,老農再也沒有心思繼續挖下去,順手將碎塊也揣在兜里著急忙慌的回了家。
回到家的老農對照著另外一條完整的「金龍」,想要將那條破碎的也拼湊好,可是鼓搗了半天發現怎麼都不拼湊不好,于是就拿著兩條金龍去城里找了一位專家幫自己修復。
誰知專家一看這兩物件感覺不像普通工藝品,于是立刻就撥打了當地博物館的電話,隨后工作人員到了現場,經過一番勘察下,發現這對金龍屬于罕見的珍藏品。
從金龍的風格造型上來看,工作人員判定這兩個物件出自盛唐時期,是一對鎏金鐵芯銅龍,整條龍長29厘米,高35厘米,造型飄逸工藝精美,是不可多得的稀罕物件。
古代的龍雖然是君王和權利的象征,但是在唐朝時期民間也可以允許百姓家中鑄造,而且唐朝有以此祈福或者辟邪的傳統,這兩件鎏金鐵芯銅龍鑄造工藝十分精湛,由此工作人員推斷出當時擁有這兩件珍品的人家一定非富即貴。
隨后人們對這兩件鎏金鐵芯銅龍進行了一番大膽推測,有人說它們是用來鎮宅辟邪的,有人說它們是用來祭祀用的,也有人說是大戶人家家中的擺件。
緊接著眾人的目光又轉向完整的那條鎏金鐵芯銅龍,發現下面有一個看似半圓的柱形物體作為支撐,這時又有人猜測,這鎏金鐵芯銅龍很有可能是從什麼大型物件上拆卸下來的裝飾品。
畢竟它的體積不算小,什麼物件才能用得到這麼大的裝飾品呢?眾人苦思冥想最終聯想到這可能是某位富貴人家馬車上的裝飾品,因為那個時候富貴人家為了彰顯自己的地位,馬車經常會進行豪華裝飾。
這樣走在大街上,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是哪位大戶人家出行,這麼猜測的話貌似更貼切一些,而那個破碎掉的鎏金鐵芯銅龍,很顯然是在發生意外時被損壞的。
眼看研究的差不多了,工作人員告訴老農這是一件盛唐珍品,貴在精湛的工藝上,并表示博物館會盡所有力量將另外一只破損的鎏金鐵芯銅龍給修復好。
聽到工作人員的訴說,老農也大概明白過來了,這東西不是自己能據為己有的,雖然有幾分不舍,但是依舊對工作人員說「即使如此你們便收走吧」。
隨即工作人員也滿意的點點頭,但為了表示對老農的感謝,他們聯系了博物館館長說明了此事的來龍去脈,最后館長做主,獎勵了老農一筆錢讓他回家蓋房子。
如今工作人員早已經將那條破損的鎏金鐵芯銅龍一并復原,兩件珍品一起被陳列在陜西歷史博物館,供來往的人們觀賞。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