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明朝成化十八年,內閣次輔 劉吉遇到一件尷尬的事情。原來,劉吉奉旨到江南巡查,路過浙江淳安時,想起已經告老還鄉的前內閣首輔 商輅住在淳安,于是主動登門拜訪。劉吉到了商輅家之后,商輅出于禮貌,讓自己的兒孫們都來拜見當朝次輔。
接下來,劉吉看到商輅兒孫眾多,一個接一個地向他行禮,他帶的二十多份見面禮竟然不夠。《明史·商輅傳》云:
嘆曰:「吉與公同事歷年,未嘗見公筆下妄殺一人,宜天之報公厚。」
意思是,劉吉對商輅感慨道:「我之前也曾和你共事多年,從來沒見你妄殺一人,如今你兒孫滿堂,看來是你有了福報啊。」
在成化年間,商輅和劉吉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宰相」。劉吉入閣17年,尸位素餐,不辦實事,他和萬安、劉珝并稱為「紙糊三閣老」。
商輅是劉吉的前輩,他入閣19年,品格端方,堅守正義,實乃賢相,當時有個說法是「 我朝賢佐,商公第一」。
本文,博史君將通過史料,來和大家分享明朝三元及第的內閣首輔 商輅,通過他的宦海沉浮,了解一段明朝中期的歷史。
商輅(lù), 字弘載,號素庵,浙江淳安人。根據《商文毅公墓志銘》記載:
商氏始祖諱瑗,宋嘉祐間,自西夏都知兵馬使來歸,賜地于邑芝山。子孫因家焉。
即,商輅的祖先名叫 商瑗。宋仁宗時期,從西夏帶兵歸附宋朝。此后,商輅所在的家族世代耕讀,在南宋和明初皆有人入朝為官。
商輅生于永樂十二年(1414年),小時候特別聰慧,被他同鄉稱為「神童」,十余歲就考中秀才。宣德十年,21歲的商輅在鄉試中考中第一名,是為 解元。十年之后,商輅進京趕考,考中 會元。而后在面試時,被明英宗朱祁鎮欽點為 狀元。在古代,一個人連中解元、會元和狀元,被稱為 連中三元,即「 三元及第」。
根據《明史·商輅傳》記載:
終明之世,三試第一者,輅一人而已。
意思是說,在明朝,三元及第之人,就商輅一個。
其實,在長達1400年的科舉歷史上,「三元及第」幾乎是站在科舉頂端的,在歷史上也只有16個人獲得過這一榮譽,而明朝只有 商輅一個。
不過,《明史》的這一說法是有爭議的,因為在明朝人 王圻所著的《欽定續文獻通考》記載:
輅淳安人,宣宗乙夘浙江榜第一人,三試皆第一,明代三元黃觀后,惟輅一人而已。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黃觀之后,商輅是明朝唯一的三元及第。言下之意,明朝有兩個三元及第,第一個是洪武時期的 黃觀。
不過,真正有爭議的不是商輅的「三元及第」身份,而是他是不是明朝第一個「三元及第」。 所以,不管這個爭議的結論如何,都不能否認商輅是那個時代的「學霸」。
商輅中狀元的那年,是明英宗正統十年。當時,太皇太后張氏已經去世,「三楊」中僅剩一個垂垂老矣的 楊溥。在明英宗朱祁鎮看來,這個時候正是朱祁鎮擺脫「老家伙們」的束縛,大展身手的好時機。正好這個時候明朝出了個「三元及第」,明英宗認為這是錦上添花的好事。因此非常欣賞商輅。商輅被任命為翰林院修撰,不久又到東閣觀政,被「重點培養」。
不僅如此,《明史》云:
輅豐姿瑰偉,帝親簡為展書官。
意思是,商輅是青年才俊,豐神俊朗,朱祁鎮任命商輅兼任皇帝的展書官。什麼叫「 展書官」,字面上理解,就是皇帝讀書的時候,商輅要幫他把書打開,并且幫忙翻頁。其實,就是帝王身邊的文學顧問。
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在封建科舉取士的年代,商輅以「三元及第」的身份入翰林院,又入值東閣觀政,被明英宗青睞。他就像是一顆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如果不出意外,他必將有一番大作為。
然而,「意外」總是不期而至。
正統十四年,明朝發生了一件大事情。明英宗朱祁鎮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御駕親征,結果明朝50萬大軍在土木堡兵敗,朱祁鎮被俘,震驚朝野。
當時京城一片嘩然,孫太后立年僅3歲的皇長子朱見深為太子,以朱祁鎮唯一的庶出弟弟郕王 朱祁鈺監國。可瓦剌人突破宣府,直奔京城,人心浮動,軍心不穩,瓦剌人更是以朱祁鎮為籌碼,千方百計訛詐明朝。這時,于謙等人建議擁立郕王朱祁鈺為帝,遙尊朱祁鎮為太上皇。孫太后以大局為重,同意了這一建議。就這樣,朱祁鈺登基,是為明代宗,改次年為景泰元年。
平心而論,明代宗朱祁鈺是一位有作為的帝王,然而,人性是貪婪的,他坐上皇位后,被至尊之位的魔力所吸引,不愿意下來。這個時候,他一方面任用于謙等人抵御瓦剌人的侵襲,另一方面也要穩固皇權。
朱祁鈺作為藩王,在朝中幾乎沒有根基。他想要穩固皇權,就要有自己的人,尤其是在內閣之中,必須提拔自己的親信。朱祁鈺選來選去,選了兩個人進了內閣。一個是 商輅,另一個是 彭時。這兩個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商輅是正統十年的狀元,彭時是正統十三年的狀元。《明史·彭時傳》記載:
郕王監國,令(彭時)同商輅入閣預機務。
朱祁鈺為什麼要選兩個狀元呢?博史君認為,有兩方面原因:
其一,因為稍微有資歷的人,都是太上皇朱祁鎮培養的,商輅和彭時入仕的時間短(一個四年,另一個才一年),容易加恩。
其二,商輅和彭時都是狀元,「狀元」這個頭銜比較稀缺,即使其他人覺得他們資歷淺,但因為人家是學霸,大家也不好反對,誰讓你不是狀元呢?
就這樣,商輅和彭時這兩位年輕的狀元破格入值內閣。這一年商輅35歲,彭時33歲。
筆者之所以把商輅和彭時放在一起介紹,是這兩人后期的淵源極深。
其實,朱祁鈺提拔二人入內閣,二人的心情是不同的。商輅躊躇滿志,打算大干一場,而彭時則認為自己資歷不足,以回鄉為繼母守孝為由,多次推辭。最終朱祁鈺嚴令彭時必須留下,商、彭二人才攜手入內閣。
需要說明的是,彭時和商輅都是君子,只是態度不同,這也造成了二人在今后一段時間「待遇」的不同。
在正統十四年到景泰元年,商輅和彭時在內閣運籌機務, 他們一方面反對南遷,另一方面支持于謙抗敵。兩位狀元雖然資歷尚淺,但在籌措糧草、征調民夫、安撫百姓方面都展現了自己突出的能力。
景泰元年,瓦剌退兵塞外,吏部尚書王直上奏希望朱祁鈺派人接回朱祁鎮,朱祁鈺猶豫很久,最終派鴻臚寺卿楊善到瓦剌迎接朱祁鎮,當朱祁鎮來到居庸關后,朱祁鈺又命商輅前去迎接。當年八月,朱祁鎮回京后,被朱祁鈺關到南宮之中,一關就是7年。
朱祁鎮被幽禁后,商輅沒有發聲,但彭時卻要回鄉繼續為繼母守孝。 很明顯,彭時似乎在用自己的行為表達抗議。後來朱祁鈺放彭時歸家,待彭時守孝期滿,朱祁鈺再未重用彭時。商輅則不同,他在景泰時期一直位居閣臣,幾年后,他和彭時的「距離」逐漸被拉開。
當時,內閣首輔是 陳循,次輔是 高谷,商輅雖然沒有太多話語權,但他也做了很多利國利民之事。《明史·商輅傳》記載:
塞上腴田率為勢豪侵據,輅請核還之軍。開封、鳳陽諸府饑民流濟寧、臨清間,為有司驅逐。輅憂其為變,請招墾畿內八府閑田,給糧種,民皆有所歸。鐘同、章綸下獄,輅力救得無死。
即,景泰年間,有勛貴豪門侵占塞上肥沃的土地,商洛主持公道,將土地歸還給駐軍。開封、鳳陽等地鬧饑荒,災民流竄到濟寧、臨清一帶,當地官員驅逐災民。商輅請旨,讓朝廷給災民分發種子,讓他們在當地開荒種地,災民因此安定下來。後來,御史 鐘同、章綸因為立儲的事情得罪朱祁鈺,商輅極力保全二人。
董仲舒說: 以仁安人,以義正我。
商輅身為閣臣,心懷濟世之心,這也是他能名留青史的原因。
明代宗朱祁鈺在位8年,商輅在景泰年間屢遭重用,到了景泰八年,商輅已經位居左春坊大學士兼兵部左侍郎。可是,到了景泰八年正月,朱祁鈺病重,由于他的兒子朱見濟夭折,而前太子朱見深被廢,導致儲位空懸,大明王朝的前途一片未知。
為了大明朝的未來著想,大家紛紛上奏要求重立朱見深為太子,被朱祁鈺拒絕。正月十六日,胡濙、王直等人聚在一起討論立儲之事,王文等人建議立湘王 朱瞻墡為皇儲,湘王是朱祁鈺的親叔叔,如果朱祁鈺不想傳位給侄子或兄長,只能傳給叔叔了。商輅卻反對王文的做法,商輅大聲說:
「陛下宣宗章皇帝之子,當立章皇帝子孫。」
商輅的意思是說,陛下是明宣宗的兒子,當然要立明宣宗的孫子為皇儲。大家聽完,都很感動。
其實,因為朱祁鈺沒有兒子,所謂明宣宗的孫子,就必須是朱祁鎮之子。而朱祁鎮之子除了朱見深,還有朱見潾、朱見澍等人。但是,自古立嫡立長,朱祁鎮沒有嫡子,必然還是要立長子。所以,商輅等人繞了個彎子,還是要勸朱祁鈺復立朱見深。
商輅畢竟是狀元,大家讓商輅執筆,寫一份奏疏。因為天色已晚,打算第二日就把奏疏交給朱祁鈺。可是,這封奏疏到底沒有交出去,因為當天晚上發生了「奪門之變」。
原來,以 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為首的投機分子,為了取得擁立之功,趁夜拿到了孫太后的懿旨,帶兵打開了南宮大門,接出太上皇朱祁鎮。第二天天亮,等大家上朝的時候,才發現坐在龍椅上的竟然是太上皇。
就這樣,大明王朝的這場皇權更替,來得如此突然,如此寂靜。除了那幾個投機分子,大家都有些措手不及。
同時,也意味著商輅等人起草的立儲奏折,沒有遞到皇帝跟前。因為朱祁鎮登基的第一天,就開始了「大清洗」。
首先,于謙、王文等人被抄家問斬,其次,王直等人主動辭官。最后,徐有貞這個奪門之變的策劃者被任命為內閣首輔。而曾經的內閣成員商輅,因為此前一直受朱祁鈺重用,而今也迎來了厄運。
《明史·商輅傳》記載:
召輅入便殿,溫旨諭之,命草復位詔。亨密語輅,赦文毋別具條款。輅曰:「舊制也,不敢易。」亨輩不悅,諷言官劾輅朋奸,下之獄。
當時石亨讓「三元及第」的商輅來寫復位詔書,石亨在商輅耳邊輕聲囑咐他,在詔書中增加一些人名,要把自己的親信都寫成擁立者。如果商輅這個時候順從石亨之言,或許他能平安無事。可是,商輅為人正直,不愿與石亨同流合污。石亨覺得商輅不依附自己,于是乎誣陷商輅是于謙等人的同黨,將他下獄。
好在朱祁鎮記得商洛,朱祁鎮說:「 商洛曾經是我欽點的狀元,又曾去居庸關接我回京,我不忍心殺他。」最終,商輅被貶為庶人。
有意思的是,在景泰時期不受重用的 彭時,則被朱祁鎮召入內閣。
商輅和彭時的一下一上,盡顯政治的殘酷。
被貶為庶人的商輅,回淳安老家做了一名鄉紳。他協助家鄉百姓制定鄉約,建立學舍,行善濟民,日子過得非常恬靜。
《孟子》云: 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
商輅在景泰朝為民奔走,而今「下野」,仍用自己的能力影響鄉鄰。事實證明,有德之士,無論走到哪里,都能發揮自己的價值。
商輅在家鄉閑居了11年之久,終天順一朝,他都沒有踏入仕途。這期間,有人向朱祁鎮舉薦商輅,可朱祁鎮一直沒打算起用他。直到成化三年,內閣首輔 李賢病逝, 陳文老邁, 彭時向明憲宗朱見深推薦商輅,明憲宗于是召商輅入朝。 就這樣,彭時和商輅這兩個狀元搭檔再次相逢。
次年,陳文去世, 彭時仁首輔,商輅任次輔,「彭商」組合,正式形成。《明史》是這麼評價這兩位狀元內閣的:
彭時、商輅侃侃守義,盡忠獻諫,粹然一出于正。
意思是,彭時、商輅二人,都是堅守大義,盡忠職守之人。他們做事情,全然沒有私心。
成化年間,商輅最著名的貢獻有三點:
第一,堅持嫡庶綱常,對抗周太后。
成化四年,朱見深的嫡母錢太后病逝,他的生母周太后不想讓錢太后和先帝(明英宗)合葬,給朱見深施壓。朱見深內心本就向著生母,想順勢完成生母的心愿。彭時、商輅二人跪在台階上為錢太后力爭,面對周太后的威脅,二人毫不害怕,最終朱見深屈服,同意將錢太后葬在朱祁鎮的左側,右側虛位留給周太后。
不久,周太后的娘家人搶占百姓的農田,商輅主持正義,逼明憲宗朱見深主持公道。當年底,商輅晉升為文淵閣大學士兼戶部尚書。
第二,擁立朱祐樘,并教導新太子。
成化八年,太子朱祐極去世,朱見深因膝下「無子」而焦慮,太監張敏告訴朱見深:「 陛下,六年前,宮女紀氏為您生了個兒子,因害怕萬貴妃謀害,一直沒敢聲張。」
朱見深大喜,連忙召見這個兒子,給他取名為朱祐樘。商輅建議朱見深立朱祐樘為太子,朱見深欣然同意。而后,朱見深讓商輅入東宮教導朱祐樘。朱祐樘也就是後來的明孝宗。 筆者認為,孝宗皇帝是明朝繼太祖、太宗之后,最為優秀的帝王。他的優秀品格,和商輅的教育不無關系。
第三,為朱祁鈺正名。
當年朱祁鎮通過奪門之變復辟后,廢除了弟弟朱祁鈺的帝號,將他降為郕王。成化十一年,彭時病逝,商輅接任首輔,坊間有很多人為朱祁鈺鳴不平,商輅建議朱見深恢復朱祁鈺的皇帝封號。朱見深非常猶豫,後來商輅再三諫言,朱見深遂昭告天下,承認叔叔朱祁鈺是大明朝的第七位帝王,并為朱祁鈺追謚為「恭仁康定景皇帝」。
另外,在彭時去世之后,萬安、劉吉等「紙糊閣老」人進入內閣,再加上朱見深設立西廠,寵信宦官汪直。商輅雖然身為首輔,但獨木難支。 在這期間,他主持賑災,減免稅賦,阻止工部到四川伐木建造宮殿,做了一系列力所能及之事。
成化十三年,汪直大興牢獄,商輅列出汪直的11條罪狀,堅決反對汪直。可明憲宗朱見深卻對汪直百般袒護,商輅心灰意冷,于當年提出致仕。朱見深沒有挽留商輅,派驛車送商輅回鄉。時年,商輅64歲。《明史》云:
「士大夫益俯首事直,無敢與抗者矣」
商輅走了之后,再無人反抗汪直,成化朝的后半段,進入晦暗階段。
回鄉后的商輅不再過問朝堂之事,專心在家整理自己的書稿,多年都未曾出門。他的子孫受他的教誨,都遵紀守法,和睦鄉里。
商輅告老還鄉后,在淳安生活了十年。期間,內閣次輔劉吉曾來看望他,看到商輅子孫滿堂,非常感慨,這便是本文開篇的那一幕。 成化二十三年,商輅病逝于家鄉,享年73歲。朱見深為他輟朝一日,謚號「文毅」。
《明史》云:
有明賢宰輔,自三楊外,前有彭、商,后稱劉、謝。
明史認為,明朝內閣宰相,除了開創仁宣之治的「三楊」之外,也就四個比較賢明的宰輔,其中就包括彭時和商輅。
在筆者看來,商輅作為「三元及第」,很早便進入內閣,他歷經正統、景泰、天順、成化四朝。在景泰朝入閣8年,在成化朝入閣11年,19年的「宰相」生涯,他的經歷極為豐富。雖然歷經風波,雖然他曾被貶為庶人,但他仍有一顆赤子之心。不管是在朝還是在野,他都能堅守大義,為民請命,不失為一位好宰相。
《孟子》云: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商輅的「三元及第」身份不值得驕傲,但是,他的杰出的能力、正直的本心和高尚的修養,值得他驕傲千年。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