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古裝影視劇中,官員送東西時常常說「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那麼這兩者有沒有什麼區別呢?他們的速度究竟有多快呢?真的能日行八百里嗎?
這就得從古代的驛站說起,驛站是古代為傳遞軍事情報人員休息和換馬的地方,那個年代沒電話,傳遞信息只能靠人,交通工具就是馬,跑長途就需要換馬,跟車加油差不多。
其實早在商周時期就出現了類似的機構,那個時候傳遞信息用狼煙,比如「烽火戲諸侯」,就是點狼煙發布緊急軍情,招人來救援,中可以看做是最早的「驛站」。
在漢朝的時候,就有了國家設立的驛站,大概是每隔30里一個,這是屬于軍事工程,直接歸太尉管轄,到了唐朝時候進一步發展,驛站出現三種驛站,分別是水驛站、陸驛站和水陸兼辦三種。
唐朝鼎盛時期,有驛站1639個,人員2萬多人,平均下來每個驛站10余人,這些驛站的人員除了傳遞信息外,還要負責照看馬匹,對于馬的狀況要及時報告,更不能私自減少馬匹。
對驛卒的管理也很嚴格,一旦出現遲到輕則杖刑,重則砍頭,驛站所傳遞的軍事情報大概分為兩種,一種是作戰的消息,一種是發生叛亂的消息,都是影響國家穩定的大事。
一旦遇到這樣的事,事發地的官員就要立即傳遞消息到皇帝那,或是皇帝的批示要立即送到地方上,這就要求驛站和驛卒配合傳遞情報,以實現最快的傳遞。
至于具體有多快?也是有規定的,以清朝為例,軍機處的公文會進行標注「馬上飛遞」,通常是日行300里就行,此外還有四百里、五百里和六百里,甚至還有八百里。
這不禁讓人懷疑,即使在不停換馬的情況下,以馬的速度來說一天內真的能跑六百里乃至八百里嗎?在古代有這樣的佐證嗎?不妨在史書中找一找,先來看看盛唐。
如安祿山起兵造反,這絕對是一個十分緊急的軍情,當時距離京城3000多里,唐玄宗是6天后才得的消息的,也就是說驛卒每天也就走500里左右,并達不到六百里,更別說八百里了。
再來看看宋朝的岳飛,宋高宗用12道金牌把岳飛召回去,其傳遞金牌的速度也每天500里左右,《夢溪筆談》中就是如此記載的,也稱其為「十萬火急」,五百里大概是馬速的極限了。
此外在《夢溪筆談》中還記載了,驛站傳遞分為三等,分為步、馬和急遞三等,日行四百里就已經是軍事情報的速度了,至于六百里、八百里也只是形容事情緊急程度而已。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