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康熙去農婦家吃飯時,一個農婦突然高喊:「那里是你坐的地方嗎?趕快起來,不想要腦袋了?」結果,康熙賜給對方一件黃馬褂。
康熙一生曾三征噶爾丹,在長達7年時間里,終于平定了噶爾丹之亂。公元1690年,康熙親率10萬大軍,在烏蘭布通同噶爾丹展開了激烈的戰斗。
雙方幾乎拼盡全力,最終噶爾丹一方彈盡糧絕,不得不以撤退而告終。烏蘭布通大戰之后,志得意滿的康熙決定在漠北暢游一番。
為了避免興師動眾引來不必要的麻煩,康熙和貼身侍衛扮成商人模樣,在喀拉沐河附近,一邊散步一邊欣賞塞外風光。
不知不覺就到了中午時分,走了一上午的康熙又渴又餓,決定找一個歇腳的地方打尖。恰好附近有一條官道,商人們在官道上往來穿梭好不熱鬧。
于是,康熙讓侍衛去打聽一下,後來在商人的指引下,他們來到了一個專供過往客商,休息、飲茶、吃飯的大蒙古包內。
結果,就在康熙剛一落座之時,一個農婦卻突然高聲大喊:「那里是你坐的地方嗎?趕快起來,不想要腦袋了?」
那麼,為何農婦敢這樣和康熙說話?背后隱藏了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康熙是古代歷史中不可多得的治世之君,他一生除鰲拜、平三藩、收台灣,平定噶爾丹叛亂,為穩固統治、拓寬疆域做出了重大貢獻。
比康熙大10歲的噶爾丹,曾是準噶爾部的首領。自康熙九年開始,噶爾丹平定準噶爾內亂之后,成為了該部落真正意義上的當家人。
此后,噶爾丹大肆推行對外擴張政策,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里,先后征服了準噶爾附近的三大勢力,自此成為了稱霸西域的雄主。
為了滿足自己稱霸天下的野心,噶爾丹在公元1688年,率領騎兵開始攻打土謝圖汗部。這個部落一旦被攻陷,那麼下一步噶爾丹就可以兵鋒直指京都。
面對來勢洶洶的準噶爾騎兵,康熙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他要親自率軍平定噶爾丹。于是,兩年后開啟了第一次親征噶爾丹之戰。
在此之前,康熙為了穩住不斷壯大的噶爾丹,曾以和親的外交手段,將自己的愛女藍齊兒嫁給了噶爾丹,而這也讓雙方度過了一段和平時期。
當然,藍齊兒只是一個虛構的歷史人物,康熙和噶爾丹之間是否是翁婿關系,還需要進一步考證。不過可以明確的是,康熙在養精蓄銳之后,便開始了歷史上著名的三征噶爾丹之旅。
烏蘭布通之戰,讓噶爾丹對清軍的實力有了清醒地認知。而康熙在取得這場戰役勝利之后,也決定去了解一下巴林草原的風土人情。
由于康熙一行人是微服私訪,所以根本沒有人知道他們的真實身份。當康熙走到蒙古包前,一位滿臉滄桑的農婦走了過來,她像對待普通客人一樣,將他們迎入了蒙古包內。
康熙進入蒙古包后,發現正對面有一個黃色綢緞覆蓋的畫框。為了看清楚綢緞覆蓋的畫像,他十分自然地走到了畫框前面,然后坐在了一個柜子上。
說時遲那時快,剛才還對他們和顏悅色的農婦,臉色一下子就變了,然后大聲對康熙喊道:「你怎麼能坐那里呢?有幾顆腦袋夠砍的?」
康熙被突如其來的斷喝嚇了一跳,不自覺地站了起來,臉色變得非常不好看。身邊的侍衛看到眼前的一幕,開始向康熙解釋:「按照蒙古人的習俗,北邊的位子應該留給最尊貴的客人。」
隨后,康熙笑著對侍衛說道:「那我不更應該坐在那里嗎?」于是,康熙二話不說又坐了下去。農婦一見可不干了,她大聲嚷嚷道:「趕快起來,這不是你應該坐的位置。」
一時間,場面變得火藥味十足,康熙略帶譏諷地說道:「那你告訴我?連我都不配坐在那里,又有誰敢坐呢?」
那位農婦見康熙沒有動身的意思,于是把覆蓋在畫框上的綢緞拉了下來,用手指著畫像說道:「天下最尊貴的客人,當然是我們忠愛的皇帝陛下。」
包括康熙在內的眾人,不禁被農婦的舉動逗笑了,原來她之所以不讓康熙坐在柜子上,是因為根本沒有認出眼前這位客人,就是畫像中的本尊。
這段小插曲過后,康熙的心里別提有多開心了,畢竟在遙遠的塞外,還有忠心愛戴他的子民,這豈不是人生一大樂事嗎?
後來,康熙決定送給這位老婦人一個禮物,它就是被清朝老百姓視為圣物的「黃馬褂」。見到此物之后,這位農婦一下子就明白過來了,原來眼前的人正是康熙。
康熙在位61年,在古代眾多皇帝中,堪稱一位不可多得的圣主明君,所以才會受到老百姓的愛戴和擁護。而他送給那位農婦的黃馬褂,後來也成為了一件傳家寶,一直流傳至今。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