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玄季是一個典型的荒淫無道之君,整日沉迷于酒色財氣之中,國政亂象叢生,謀士諫言多被楚王當耳邊風。
楚國的國力日漸衰弱,四周諸侯一個個虎視眈眈,隨時準備吞并楚國。
文種是楚國一位極富謀略的謀士,他見楚王昏庸無道,國力日衰,深感憂慮。
一次,他的好友范蠡從越國返回故鄉,他邀請文種一同前往越國,給新君勾踐效力。文種眼看楚國已然無力回天,便黯然離開,前往越國。
這時,越國處在吳越爭霸的關鍵時期。吳王闔閭得知越國出現內亂后,乘機率軍南下,發起進攻。
闔閭目中無人,自以以為穩操勝券,卻沒想到中了越軍的詐死之計。闔閭在戰場上重傷而亡,其子夫差繼承王位,發誓一定要為父報仇。
夫差積極訓練吳軍,時刻準備復仇之戰。勾踐得知吳軍備戰消息后,決定先發制人,主動出兵攻打吳國。
文種和范蠡都勸說勾踐不要輕舉妄動,應該繼續積蓄力量,但勾踐不聽,堅持己見,結果越國大敗,勾踐只能投降,被俘虜到吳國,成為了階下囚。
夫差并沒有殺掉勾踐,而是慢慢他,讓他飽受痛苦。勾踐忍辱負重,在吳國待了三年之久。
這期間,文種多次出使吳國,替勾踐請求夫差寬恕。最終,在文種的花言巧語和重金許諾下,夫差同意放回勾踐。
回國后,勾踐閉門不出,與文種一道策劃東山再起之計。在文種的謀劃下,越國通過多年運作,成功削弱了吳國的實力。
公元482年,越國正式出兵攻打吳國,吳軍已無力抵抗,夫差只能臣服,9年后,吳國徹底滅亡。
滅吳一戰,勾踐志得意滿,轉而北望中原,想要稱王稱霸。文種再次進諫,認為越國實力尚存不足,不應輕舉妄動。
勾踐十分惱火文種的勸諫,開始對他心生芥蒂。文種見勸諫無果,開始以患病為借口不上朝。
朝中一些嫉妒文種的大臣趁機在勾踐面前詆毀文種,稱他謀反篡位。勾踐起初還抱有疑慮,但在大臣的反復渲染下,終于信以為真。
一日,勾踐突然派人持劍前來將文種賜死。文種這才后悔當初不聽從范蠡的勸告離開,但為時已晚。
文種心有不甘質問勾踐:「我助你滅吳國稱霸諸侯,如今就要等不及殺功臣了嗎?」
勾踐冷哼一聲:「你的七條滅吳計,我僅用三條就把吳國滅了,剩下的你到地下為先王講吧!」
文種忠心輔助勾踐多年,立下汗馬功勞,卻被勾踐猜忌殺害,實在令人扼腕嘆息。
文種之死給人以深刻警示,讓人不禁想起伍子胥的悲劇命運。伍子胥忠心輔佐夫差,但其忠諫卻招致吳王猜忌,也被賜劍自刎。
真正的忠臣,命運往往凄慘。
然而,忠臣的悲劇也使無道昏君終將為自己的錯誤付出慘重代價,夫差殺死伍子胥后,吳國國力越發衰弱,終于在勾踐滅吳一戰中覆滅。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