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戲,前塵往事終將飄散似煙。當年的英雄,如今的癡心愛人,一腔愛意付諸東流,最終竟落得個天各一方的結果。
他是五代名將,一身傲骨更是為了理想仗劍江湖。她是遍尋良人終得英雄相助。兩人一路風雨同舟,卻不知一場英雄救美背后暗藏多少無奈與凄涼。恩怨情仇,難道就這樣塵埃落定?
趙匡胤生于五代后周顯德年間,父親趙弘殷為朝中大臣。自幼接受良好教育,性格豪爽,擅長騎射。但卻因正直過甚得罪權貴,只得離鄉背井,四處云游。
這一年,趙匡胤二十出頭,正是血氣方剛之時。他繼承了父親的仗義直說,但這份正氣在亂世顯得尤為難能可貴。一次,趙匡胤直接指出權臣的腐敗給皇帝,結果招來殺身之禍。在父親暗中運作救下后,趙匡胤明白憑一己之力難以改變亂世,唯有離開故土,在江湖中闖蕩,增長見識,結交英雄,才能有改天換地之能量。于是,他離開家鄉,踏上了遍訪名山大川、拜會英雄豪杰的游歷之路。這一去,竟是數年未歸。
這幾年里,趙匡胤風餐露宿,打聽天下動向。他還結識了李克用、韓重赟、竇泰等好友。這些人大都與他志同道合,都期望一個英明的君主出現,讓蒼生脫離水深火熱。和朋友們為理想暢想未來,讓趙匡胤的胸懷漸漸開闊,不再被小家子氣束縛。在江湖中歷練,讓他看清了亂世的本質,堅定了要為天下蒼生謀福祉的志向。這一去,趙匡胤收獲頗豐,也為他日后的事業打下了堅實基礎。
一天,趙匡胤來到河北武安境內的清幽觀借宿。靜夜無聲,忽聞女子哭聲。暗想不好,便尋聲探去,發現一位少女被強盜囚禁于此。原來她是山西永濟趙京娘,此番同父來武安還愿,卻不幸遭遇劫難。趙匡胤見狀,毅然將少女救出。
少女淚眼婆娑,向趙匡胤訴說前情。原來她本與父親同行,半途遇盜,父親受傷被打跑,全家財產盡失。賊人貌美的趙京娘起了歹心,爭相欲取得。眼見難以兩全,遂囚禁京娘,待再擄一美人,再行分配。
聞言,趙匡胤大怒:「賊人豈可如此狼心狗肺!京娘你放心,我定護你平安歸家。」
于是結為兄妹,誓同生死。趙匡胤護衛京娘,一路東行。
此時的趙匡胤正是血氣方剛之時,仗劍江湖,崇尚俠義。能救此次美人,可謂俠肝義膽。而京娘生于書香門第,美貌動人,亦是才女一枚。兩人一路上無不投機,趙京娘禁不住動了真心,卻又難與兄長之義。
趙匡胤眉清目秀、談吐不凡,又以大義相救,讓初經人事的趙京娘心動不已。兩人同甘共苦抵御劫難,又日久生情。趙京娘羞于啟齒,只能把這份心意深埋心底。她明白以兄妹相稱,自己的想法是不合禮數的。但情難自已,她時時刻刻都在注意趙匡胤的神態舉止,想要看透他的內心。而趙匡胤待她一如兄長,讓她既欣喜又失望。多日來累積的愁緒無處可說,她只能在夜深人靜時輕聲嘆息,傾訴自己的思念之情。
經過月余護送,終于幸運來到永濟京娘家中。趙京娘父親得知女兒無恙歸來,喜極而泣。為答謝趙匡胤救命之德,留其在家數日。兄嫂早聞京娘遭劫,此番反被英雄相助,遂生婚配之想。遂托父向趙匡胤提親,借其獨處之機,免生非議。
父親聞言甚喜,遂去求見趙匡胤。誰知趙匡胤卻淡然回絕:「當日不過出于兄妹之誼,無任何私心。若成婚恐怕與劫匪無異,怎敢有此念頭?」
言畢,辭去京娘一家,繼續他的仗劍江湖。
誰知,此舉卻害了趙京娘。京娘對匡胤已是情根深種,一旦求婚失敗,愈發傷心。再加上陰謀得逞的兄嫂散播流言,說京娘早已為匡胤所玷污。瞬時輿論大嘩,京娘頓成眾矢之的。
「我的清白,唯有你知曉。人言可畏,我已無顏面活在白日下......」
最終,京娘在家人勸阻中投江自盡,毅然以死明志。匡胤聞訊大怒,悔不當初。此后投軍從戎,誓要為京娘報仇雪恨。
后人戲稱「千里送京娘」,歌頌了這段傳奇故事。然而其中苦澀,惟有當事人心里最清楚。匡胤後來居上為帝,追念京娘那抹倩影。人生如棋,錯一著終難再圓滿。青春韶華似錦,一去不復返。當這江湖已看破紅塵多少,往事如煙,終成空。
人生之路,誰又能料得到風起云涌,山重水復疑無路。當初紅塵作伴,今朝云散雨分。留下的不過是一段凄美佳話,化作長歌慰藉后人罷了。當真,前塵似夢,終不及少年游。
趙匡胤立誓護送趙京娘平安歸鄉,兩人就此結為兄妹。一路上,趙匡胤盡心照拂趙京娘,讓她倍感溫暖。而趙京娘也被趙匡胤英勇俠義的為人所吸引,不知不覺中對他萌生了愛慕之情。
一路護送的日日夜夜讓兩人間的感情升溫,趙京娘羞于表達,只能把這份心意埋藏心底。她明白以兄妹相稱,自己的小九九是不合禮教的,但情難自禁,她無時無刻不在留心趙匡胤的一舉一動,希望能從中看出他的真心。而趙匡胤待她如兄如父,讓她既幸福又苦惱。種種相處的點滴都讓趙京娘的傾慕之情日益茁壯,但又無處傾吐。
經過漫漫旅途,他們終于來到了趙京娘的家鄉永濟。趙京娘的父親欣喜若狂,感激趙匡胤救了獨生女免遭凌辱。他款待趙匡胤數日,表達謝意。兄嫂聽聞二人一路旅行的細節后,萌生讓趙京娘嫁給趙匡胤的想法。他們擔心外界會非議趙京娘,認為她與趙匡胤在旅途中已經發生了逾距的關系。如果早日成親,也就避免了這層流言蜚語。
父親覺得此事可行,便去向趙匡胤提親,表示女兒對他已有情愫,希望能成就這段姻緣。誰知趙匡胤卻堅決拒絕了:「當日不過是出于兄妹之誼相救,我絕無二心。若有了夫妻之實,那我與劫匪又有何區別?萬不敢背叛你我的信任。」言畢,遂辭去趙家,踏上了繼續闖蕩江湖的道路。
趙匡胤的決絕讓趙京娘萬分傷心。她本已在旅途中對英雄獻出了真心,沒想到求婚卻遭到拒絕。兄嫂見選婿失敗,又故意在親友中散布流言,說趙京娘在旅途中已被玷污,喪失了貞潔。趙京娘頓時成了眾矢之的,無數輿論指責她不知廉恥。
「我的清白,唯有你知曉。人言可畏,我已無顏面活在白日下......」 趙京娘在污名中掙扎、身心俱損。最后在家人的勸解下,她來到了當初與趙匡胤相遇的清幽觀,243再度來到了兩人相識的地方,回憶著那些美好時光。「人世間,唯有你不棄如螻蟻的我。
我此生無憾,唯愿你上青云,鴻圖大展。」 于是,趙京娘在清幽觀后山的小湖中投水自盡,以死明志,保全了自己的清譽。
趙匡胤得知噩耗,痛心疾首。他沒想到自己的舉動害了趙京娘,若當初答應成婚,也許她就不會走上絕路。「我該救你于水火,卻把你推向萬劫不復。此恨綿綿無盡期。」他激憤之余,也悔恨不已。從此一心撲向軍旅生涯,誓要報答趙京娘的深情。每每想起,他只能長嘆,人生如戲,螻蟻何枉負華年?
趙匡胤和趙京娘的故事經由口口相傳,後來被編成了戲曲傳遍大江南北,人們皆稱它為「千里送京娘」。他們歌頌趙匡胤的英雄氣概,不遠千里護送美人歸家。但真正的故事遠比戲曲更復雜凄美。
趙匡胤本是心懷天下的豪杰,一心想要締造太平盛世。他從未想到這一路的護送會與一個顧盼生輝的少女牽扯上感情的糾葛。而趙京娘也本是清家婦德的典范,哪想到竟會在闖蕩江湖的英雄身上投注真心。
兩人本是道不同不相為謀的過客,卻在這千里救援中墜入了愛河。一場英雄救美,背后竟暗藏了多少凄美凄涼。
趙京娘深知自己的心意有悖倫常,只能把這份秘密深藏心底。她期待著趙匡胤能體諒她的心意,但又不敢逾矩傾吐真心。內心的苦楚無人傾訴,她只能在清幽觀短暫投宿時隱忍啜泣。沒想到這個偶然停歇的地方,後來竟成了她生命的終點。
趙匡胤則一心想要成就功業,從未將趙京娘的愛慕放在心上。他太過理想主義,反而無法理解一個柔弱女子的情感需求。追求仁義的襟懷,反倒成了絆腳石。
兄嫂等人則借此機會打擊趙京娘,一心只想保全她的名聲,卻不懂得愛情無罪。種種誤會積累,讓還在茁壯成長的少男少女背負了過重的枷鎖,最終走向絕境。
悲劇終結后,趙匡胤后悔莫及。他開始反思自己的辦事作風是否太過理想化,忽視了復雜的人心關系。日后的政績輝煌,都不能彌補他對趙京娘的虧欠。而趙京娘終成泉下仙子,化作千古流傳的佳話典故,喚起后人的感懷與遐想。
青春逝水,前塵往事,終成追憶。人生漫漫,誰又能料得到,那些稍縱即逝的插曲,竟能如此決定一個人的命運走向。
趙京娘投江自盡后,趙匡胤愧疚難當,長久無法釋懷。他在仗劍江湖的歲月里,本應無牽無掛,專心報效天下。哪曾想一場英雄救美,竟讓一個柔弱女子心生傾慕,卻因一念之差造成了無法彌補的遺憾。
趙匡胤後來居上為帝,功成名就,痕橫秋毫。然而每每獨處時,他腦海里浮現的總是在清幽觀相遇時趙京娘鮮活的面龐。那抹倩影成了他心頭的一塊疤,時時提醒著他當初的不慎所造成的悲劇。
趙京娘輕輕地走進了他的世界,又悄然離去。她給他的生命染上了一筆暮春的顏色,卻也成了他許多年無法完全釋懷的遺憾。那段旅途中的點點滴滴本該成為他們青春年少時的美好記憶,現在卻只能在夜深人靜時化作一縷嘆息。
人生如棋,一著誤,運數難再聚。趙匡胤建立的大業聞名遐邇,可他知道,這場規模盛大的棋局,還殘缺著一枚小小的卒子。那原本可以另辟蹊徑的華彩結局,因自己的不夠謹慎而分崩離析。
后世傳頌的不過是英雄救美的浪漫傳奇。濃墨重彩勾勒的劇情足以打動人心,卻不知當事人的真實際感有多麼的割據和傷感。歷史的長河永遠只會記錄驕陽似火的高光時刻,而不會紀念燈花絢爛背后的落寞與惆悵。
青春韶華一去不復返,前塵往事終難追溯。趙匡胤與趙京娘的故事成為千古佳話,喚起后人的無限遐想。短暫相遇的他們有太多無法開口的心緒,最終湮沒在風華正茂的時光里。細細品味,歷史的傲骨筆墨間,總隱藏著無法道明的繾綣與哀愁。那些逝去的青春歲月,化作風中一片蕭瑟,黯然續斷。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