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馮小剛電影《我不是潘金蓮》的熱映,再次引發了社會上對于「潘金蓮」這個延續了幾千年的文化符號的熱烈討論,作為「壞女人」,潘金蓮的形象在《水滸傳》中被刻畫出來,又在《金梅瓶》里成為經典。
而潘金蓮之所以會成為千古謾罵的人物,主要在于她與西門慶干的不齒之事,并殺害了自己的丈夫武大郎。武大郎的弟弟武松,是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漢之一,得知自己兄長為嫂子所害后,怒殺潘金蓮。但是武松殺潘金蓮時,為何把她的衣服撕開,這里面有什麼講究嗎?我們只有看完才曉得武松有心機。
潘金蓮從小就命運坎坷,她的父親在她小時候就去世了,失去了丈夫的母親日子十分難過,于是便將九歲的潘金蓮賣入了王招萱府里。後來王招宣死了,府里發生了一些變故,潘金蓮的母親看見情況不好,便將潘金蓮帶了出來,然后又用三十兩銀子賣給了張大戶家。
潘金蓮被賣到張大戶家后,由于年歲漸長,美貌日益明顯,被張大虎看上了。他不顧潘金蓮的意愿,將潘金蓮收為己用,而這件事情最終卻被張大戶的妻子知道了。為了除掉貌美的潘金蓮的威脅,張大戶的妻子準備對潘金蓮動手,張大戶得知之后,先下手為強,將潘金蓮送給了丑陋的家丁武大郎,這個時候,潘金蓮一邊是武大郎的妻子,一邊又是張大戶的外室。
後來有一天,張大戶得了重病,死了,張大戶的妻子便憤怒地將潘金蓮和武大郎趕出了張家,沒有了張大戶的存在,潘金蓮對武大郎嗤之以鼻不再掩飾。潘金蓮看不起武大郎相貌的丑陋和矮小的身材,更看不起他懦弱的性格,于是經常在外面沾花惹草。
這時候,作為武大郎的弟弟,身材高大,孔武有力的武松出現了,潘金蓮對他一見鐘情,甚至一廂情愿地認為武松也對她存在愛慕之情,于是不顧禮義廉恥,便在生活中對武松糾纏不休。潘金蓮經常穿著暴露,用言語調戲武松,甚至用行動挑逗他。正直的武松怎麼可能被嫂嫂引誘,他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直接罵潘金蓮不知羞恥,甚至說:「我武二眼里認得是嫂嫂,拳頭卻不認得是嫂嫂!」潘金蓮被武松的話說的是悻悻不已。
後來,武松接到知縣的命令,讓他前往東京。離開家前,武松并不放心潘金蓮,便對武大郎說,讓他每日遲出早歸,早點回家,早點關門。但是後來潘金蓮在王婆的介紹下認識了西門慶,不久之后,潘金蓮便和西門慶勾搭成奸。而常常和潘金蓮私會的西門慶嫌棄武大郎礙眼,便和潘金蓮商量用毒酒殺害了武大郎。
一年之后,完成了知縣交代的任務的武松,回到了清河縣。這個時候他才得知,自己的兄長武大郎竟然已經死了。憤怒的武松質問潘金蓮,潘金蓮卻只說武大郎是因為心口疼而死的,但是武松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哥哥從來都沒有心口疼的毛病。為了找出武大郎死亡的真相,武松兜兜轉轉找到了曾經給武大郎驗尸的何九叔,這才得知武大郎是死于毒殺,而他也了解到了潘金蓮和西門慶的不齒之事。
之后,武松經過調查,收集了潘金蓮和西門慶通奸并且害死武大郎的證據,并將證據上交給了知縣,希望將兩人繩之以法。但知縣卻告訴武松,他們無法受理這個案件,西門慶背后的勢力他們惹不起。這個時候,武松對官府非常失望,于是決定自己親手報這個仇。
他將潘金蓮和西門慶的不齒之事和毒殺武大郎的事情告知鄰里,并將王婆和潘金蓮壓到武大郎靈前,為武大郎復仇。水滸傳原文是這樣描述的:「那婦人見頭勢不好,卻待要叫,被武松腦揪倒來,兩只腳踏住他兩只膊,扯開胸脯衣裳。」
這里就提到了武松殺潘金蓮時,撕開了她的衣裳,那武松這個動作是為了什麼呢?這就要涉及到宋代的律法了。
在宋代的律法《宋刑統》中,將殺人案分成了「六殺」,即謀殺、故殺、斗殺、戲殺、誤殺、過失殺六類,其中特別規定了斗殺不用償命。《宋刑統·斗訟律》載,「斗毆者,元無殺心,因相斗毆而殺人者」。也就是說,斗殺指的是互相爭斗的兩個人之間沒有殺心,失誤之下才將其中一人殺死,類似于現代的「過失致人死亡」。
很明顯,武松對潘金蓮是有殺心的,也有清晰殺人的目標,可是他雖然勇猛卻絕非沒有才智。他將鄰里召集起來,故意讓王婆和潘金蓮當眾承認殺害武大郎的事實,當著所有人的面拖走兩人,在靈前又將潘金蓮的衣服撕開,就是為了營造兩人斗毆的現場,他是失手才將潘金蓮殺死。後來,官府確實將武松殺害潘金蓮的案子判成了「斗殺」,武松被流放,而非執行執行死刑。
最終,武松開啟了他新的征程,潘金蓮的故事卻永遠終結于此。縱觀潘金蓮的一生,扭曲的人生經歷造就了她復雜的人格,她可憐又可恨,她是在男權的封建社會里,在罪惡污穢的環境中誕生的一朵惡之花。她的一生,也注定了只能是悲劇。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