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那些扭曲的歲月里,每一枚歷史的硬幣,都被丟棄在了勝利者雕琢的時光閣樓里,而那枚屬于后蜀后主孟昶的,卻在歲月的縫隙中顯得分外模糊。
孟昶,一位在亂世中穩固江山三十二年之久的君王,其形象在后人筆下卻荒淫無度、昏庸不堪。然而,歷史的紛爭背后,往往隱藏著不為人知的復雜與辛酸。
孟昶,這位年僅十六歲便繼位的少年皇帝,其上台之初即面臨著舊臣的排擠與不服。那些曾隨父輩征戰沙場的將領們,以功臣自居,專權傲慢,不將年輕的皇帝放在眼里。這不僅是對孟昶的挑戰,更是對王朝威嚴的侮辱。
然而,這位少年皇帝,有著不符年紀的膽識和智謀。他的眼光犀利,矛頭直指那最為囂張跋扈的大將軍李仁罕。
在權力的游戲中,他以退為進,伺機而動,終將李仁罕及其黨羽一網打盡,以雷霆之勢穩固了自己的王位。這一舉動,也令其他舊臣紛紛臣服,自此,無人敢再小覷這位年輕的君王。
孟昶在位期間,以其深遠的治國策略,為后蜀帶來了一定程度的穩定與繁榮。他鏟除了桀驁不馴的宿將李仁罕和傲慢的老將李肇,勵精圖治,注重農桑,興修水利,實行「與民休息」政策。這些舉措使得后蜀國勢強盛,北線疆土擴張到長安。
孟昶注重吏民關系,曾頒布四句箴言《官箴》,刻于巨石上。這四句箴言是:
「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
用來告誡官員,提醒他們不可貪婪,不可虐民,而應以百姓為重,這十六字箴言,不僅反映了他的政治理念,更在宋朝得到了推崇,可見其治國之道,非泛泛之輩可比。這四句箴言後來被宋太宗拿來引注于各種官箴,成為流傳至今的「官箴」之一。
孟昶的政治眼光不僅止于彈壓權貴,更懂得從諫如流,這在封建專制的時代是多麼難能可貴的美德。無論是解散后宮,以示節儉,還是提拔質言的官員,都展現了他不畏強權、愿意聆聽民聲的開明姿態。
經濟上,孟昶同樣有著卓越的才能。在他的統治下,后蜀的金庫充盈,民生安定,百姓生活得以豐衣足食。蜀中米價低廉,百姓富足至于不知田間農作,整個社會洋溢著和諧與富裕的氣息。這樣的繁榮景象,在五代十國那個戰火頻仍的年代,無疑是一片難得的綠洲。
孟昶被俘后被封為檢校太師兼中書令、秦國公,居住在汴京。然而,他的命運并沒有因此改變。北宋乾德三年(965年),孟昶入開封七日后去世(傳言被宋太宗毒死),被追封為楚王,謚恭孝。
孟昶的寵妃花蕊夫人在亡國之后寫下了悲憤的詩句:
「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哪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
這些詩句表達了她對亡國的悲痛和對戰爭的厭惡。
然而,歷史的鏡面何其殘酷,孟昶的一生,最終被標記為「昏君」的符號。宋朝的統一者需要為自己的征服找到正當性,于是,孟昶成了犧牲品,其形象被刻意塑造成荒淫無道,以凸顯宋朝軍的征伐是正義之舉,是天命所歸。
歷史總是善于忘記那些被勝利者抹去的細節。孟昶或許有他的不足與過錯,但將他一生的努力與成就全然否定,僅以晚節不保論斷一切,實在是對這位亂世中的明君的極大不公。
或許在那些扭曲的史書之中,我們永遠無法窺見完整的孟昶,但歷史的煙塵之下,總有些真實被時間的塵埃覆蓋,只待后人以更公正的眼光去審視,去探究。
孟昶的故事,不應該是一首單調的挽歌,而應是一曲多聲部的歷史交響樂,其間的每一個音符,都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