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把地球的生機勃勃歸功于太陽系宜居帶, 但宜居帶是一個很寬泛的環帶,嚴格意義上來說金星和火星也位于太陽系宜居帶內。
尤其是距離地球最近的金星,不論是品質還是體積都和地球沒啥區別,然而它現在卻是一個地域星球,溫度足以使鉛熔化,大氣壓力足以將人壓扁,那麼金星生來便是如此嗎?為什麼同樣都在宜居帶,地球和金星的命運卻截然不同呢?
有天文學家認為這是由于宜居帶漂移導致的, 因為太陽的亮度每隔1.1億年就會增強1%,由此帶來的更多的光和熱,會讓靠近太陽的行星快速升溫,在水星距離太陽溫度太近本來就很熱的情況下,金星作為第二顆行星受到了太陽光度變化影響就更大了。
不過也有天文學家認為,在太陽系剛誕生的時候金星還是一個宜居行星,因為當時太陽的亮度并不高,大約只有現在的一半,金星當時才是宜居行星,而地球還是一個熔巖星球,還沒來得及冷卻成型。
美國天文學家卡爾.薩根當年的論文,認為金星毀于失控的溫室效應,也就是它接收到的太陽輻射比地球多得多,這種強烈的輻射使得行星的溫度上升, 最終導致了失控的溫室效應。
但在溫室效應之前,我們還得看一個有趣的點,那就是金星獨有的慢速和逆向旋轉,和地球只需要24小時就能自轉一圈不同,金星每243個地球日才能自轉一次,而它繞太陽的公轉周期只有225天, 也就是說金星上的一天比一年還長。
有理論認為金星的慢速和逆向旋轉,是早期一顆大品質天體從反方向撞擊的結果,但不論如何低速自轉都讓金星的大氣層缺乏了足夠的流動性,于是在金星上厚厚的二氧化碳大氣層開始捕獲熱量,防止它逃回太空。
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熱量被二氧化碳鎖死在金星內部,厚重的大氣層帶來的高壓以及酸雨開始洗刷重塑金星地表,把它變成了高溫高壓的地獄,而金星能成為夜空中最亮的星,就是因為它厚重大氣層帶來的強反射率,地球上的人只看到了金星的璀璨,殊不知那里是生命的地獄。
相較之下地球的大氣層內二氧化碳很少,而且藍藻的出現導致的大氧化還讓地球有了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的能力, 因此地球的平均溫度能保持穩定,再加上合適的距離產生的液態海洋,最終才讓地球成了現在太陽系里唯一的宜居行星。
然而正如我們之前提到的那樣,宜居帶不可能一成不變,天文學家認為最快10億年后由于太陽光度的變化,地球的海洋就將被太陽蒸發,整個地球將從藍色變成土黃色星球,再進一步就會變成火星的樣子。
10億年后的太陽系宜居帶也許會退行到木星附近,屆時木星的大多數衛星都將變成一個有海洋有大氣層的星球,不過如果人類文明能延續到10億年后的話,也許都不在太陽系內居住了, 宜居帶什麼的就更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