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隱的命運軌跡和蕭紅有點像。她在民國時期是和林徽因,冰心并列的‘福州三大才女,’曾經以一部《濱河故人》名揚文壇,在文學和事業上的成就讓每個人仰慕的同時,在感情上卻讓人覺得十分的惋惜。廬隱的一生就像是她的名字一樣給人一種大隱隱于世的隱秘感,遺世獨立和感情中的執著囊括了廬隱的一生。在文壇中,廬隱的成就顯然沒有蕭紅,林徽因等人的大,但是,她還是憑借著自己的深厚的文學底蘊在文壇熠熠生輝。
比起廬隱在文學方面的成就,人們在很多的時候還是更多的愿意探討她的生世。廬隱,原名黃淑儀,1898年出生于福建閩侯縣。父親是舉人,母親是一位傳統的大家閨秀。在廬隱出生的那天,恰逢外祖母去世。母親因此認定她是一個‘不祥的動物’。母親將自己現實的困境都撒到廬隱身上,認為是她的到來才讓自己變得越來越不順利。為了不看到他,最后將廬隱送給了奶媽喂養,小時候的廬隱脾氣十分的倔強,經常惹得父母生氣。無奈奶媽帶著她去鄉下生活,廬隱才算是得到了一點關愛。
廬隱三歲的時候父親被調任長沙知縣,這個時候父親想起來廬隱還在鄉下。遠在鄉下的廬隱被父母接回李一起遠赴長沙,在船上因為思念奶媽,錄音一直哭個不停,生氣的父親將她推到了水里,幸而被一個差人就下來。去了長沙安頓下來,父親當了沒有幾天知縣便去世,母親再次將這種怨氣撒到了廬隱身上,再次認定她就是一個災星,逼得全家人都會死去。因為一個女人帶著孩子生活比較艱難,母親就不讓廬隱學習。
廬隱脾氣倔強,便自己悄悄地跟著小姨自學。在9歲的時候,廬隱被送到美國人開辦的一個教會學校上學,因為天氣寒冷的緣故,差點成為殘障人。好在學校醫生一直照顧她,所以總算是挺了過來。1912年,廬隱考上了女子師范學校,畢業后成為了一名老師。沒有多長時間,她再次考上了大學。
五四運動期間,廬隱專注于女性文學,將自己所有的目光都是投注在女性的身上。在新文學的引導下,提倡男女平等,提倡尊重女性,提倡婦女解放。1921年,廬隱的《一個著作家》經鄭振鐸推薦,在全國最有影響的茅盾主編的《小說月報》上發表。這些成就大大的激發了廬隱的創作熱情,鼓舞了她的文學自信。
1923年,廬隱和郭夢良結婚。這種溫吞的婚姻漸漸地讓廬隱感到非常的失望,雖然兩個人有了一個孩子。最后還是失婚了。在第一段感情中廬隱創作了《勝利以后》,《父親》等小說。1925年,郭夢良去世。此后,廬隱專心創作,在這期間認識了小自己九歲的清華詩人李唯健。兩個人前往日本一起學習,一起創作。1934年,廬隱難產去世,那一年她36歲。廬隱一直都是父母眼中的災星,雖然一生過得十分的轉折,但是不可否認她的文學地位。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