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這首選入國中課本的情詩《斷章》,相信很多人都會背誦。
寫這首詩的時候,卞之琳25歲,正瘋狂地愛著沈從文的小姨子——張充和。
張家四姐妹
張充和,著名的 「張家四姐妹」之一。
張家四姐妹一個比一個有個性,她們的婚事都是能上頭條的事:
大姐張元和,不顧當時的世俗眼光,下嫁昆曲演員顧傳玠;
二姐張允和,堅持與「八字不合」的語言學家周有光結婚,最后一個活到了93歲,一個活到了111歲;
三姐張兆和,嫁給寫了《邊城》、鼎鼎大名的作家沈從文;
張充和
小妹張充和熬成大齡剩女,35歲嫁給一個外國人,卞之琳苦戀她一生無果,落得嘆息一片。
那麼,張充和到底為什麼拒絕卞之琳?又為什麼執意遠嫁國外?
張充和
張充和,祖籍合肥,1914年出生于上海。
她還在襁褓中時,就被過繼給叔祖母識修。
識修是李鴻章的親侄女,她先是丈夫早逝,后是女兒和外孫女去世,只剩下她守著萬貫家產。
自從過繼張充和,識修把她當親孫女悉心培養,不惜以每月300銀元的高薪,聘請名師教導她。
舉人左履寬,負責教古文、詩詞;
吳昌碩的弟子、考古專家朱謨欽,負責教書法。
張充和每天早上8點開始學習,一直學到下午5點,每十天只休息半天。
張充和
這樣刻苦地學習,不愁煉不出一個絕世才女!
她工詩詞,擅丹青,通音律,尤其擅長書法和昆曲,造詣極高。
張充和
1930年,67歲的叔祖母去世,給張充和留下不菲的家產。
不久,張充和被父親接回蘇州的家,就讀于父親創辦的樂益女中。
然而,張充和人回來了,心卻留在了舊式閨閣里。
當三位新式的姐姐呼朋喚友、舉辦派對時,她總是靜靜地待在房間里讀書、練字、畫畫。
1933年,三姐張兆和與沈從文在北平結婚。
張充和去參加婚禮,來了之后便愛上北平,不想走了。
三姐說:
「四妹你滿肚子的學問,不能總這麼閑著,去考大學吧。」
于是,張充和報考北大,結果數學考了零分。
但因為她深厚的國學功底,北大國文系破格錄取了她。
卞之琳
在北大讀書的時候,張充和仍然住在三姐家。
1934年的一天,沈從文在家里宴請巴金、靳以、卞之琳等文友。
卞之琳對張充和一見鐘情,開始拼命給張充和寫信。
神奇的是,他在信里從來不表白,寫的都是日常瑣碎,還寫得特別啰唆。
因此,張充和從來不回。
「那些信,我看過就丟了。至少有過百封信吧。」
張充和
1935年,愛而不得的卞之琳選擇離開北平這個傷心地,跑到河北一所學校去教書。
沒過多久,他飽受思念的折磨,忍不住給張充和寫了一首詩,便是那首幾乎家喻戶曉的《斷章》。
可惜,張充和仍然沒有任何回應。
為什麼呢?
因為張充和是研究古典文學的,而卞之琳寫的是新詩,兩人在心靈上難以引起共鳴:
「我寫舊詩,他卻不寫舊詩。我不太看得懂他們寫的新詩,包括卞之琳埋頭寫的那些新詩。」
卞之琳、張充和
抗戰爆發后,卞之琳寫信邀請張充和前往成都避難。
張充和因為二姐在成都,便來了。
未料,卞之琳產生錯覺,認為張充和是為自己而來,還把這件事宣傳得人盡皆知。
以至于,川大的教授們經常會拿著他們的「愛情故事」打趣,二姐也忍不住撮合他們。
張充和接受不了卞之琳的賣弄,以及自己成為他人的談資,她一氣之下離家出走,獨自上了青城山。
卞之琳在失落之下去了延安,兩人的故事暫告一段落。
張充和
晚年,作家蘇祎采訪張充和,提起卞之琳對她的「苦戀」,張充和回應道:
「我完全沒有跟他戀過,所以也談不上苦和不苦。」
蘇祎問:
「您對他的態度為什麼這麼決絕?」
張充和解釋道:
「他的性格很不爽快,不開放,跟我完全不相像,也不相合。他是另一種人,很收斂,又很敏感,不能惹,一惹就認真得不得了,我們從來沒有單獨出去過,連看戲都沒有一起看過。」
張充和
蘇祎忍不住問:
「你不愛他,怎麼不跟他說清楚呢?「
張充和無奈一笑:
「呵呵,他沒有說【請客】,我怎麼能說【不來】?他從來沒有認真跟我表白過,寫信說的也只是日常普通的事。別人不了解,以為是我惹了他又不理他,他自己也老對別人說,我對他有意思——其實完全沒有,一點意思都沒有,從來沒有惹過他。我自始至終對他都沒有興趣,就看見他在那里埋頭做詩,你說我能怎麼辦?」
張充和
張充和喜歡爽直、與自己真正心靈契合的人,她絕不降低標準。
如果沒有遇到那個人,便虛位以待,她說:
「不急。」
張充和從小跟著叔祖母在深深庭院長大,沉浸在詩書中。
正是有了這種與眾不同的經歷,她一生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來。
傅漢思、張充和
抗戰勝利后,張充和回到北平,在北大代課教昆曲和書法,仍住在三姐家。
還是在沈從文家里,1947年,張充和結識了德裔美籍教授——傅漢思。
傅漢思比張充和小3歲,他出生于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西方古典文學的教授。
他有著很深的古典文學底蘊,還精通八國語言。
張充和、傅漢思
張充和欣賞傅漢思的博學,更欣賞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和敬意,以及他傳播中國文化的志向。
更何況,傅漢思性格直接、單純又兼具儒雅,跟張充和很合得來。
「漢思這個人沒有什麼復雜心思,人很老實,也很熱情開朗,是我喜歡的。」
因此,這次張充和一點都沒有猶豫,兩人相戀8個月就決定結婚。
當張充和把這個消息告訴家人,家人震驚之余,表示理解:
「這個外國人是研究漢語的,兩個人有共同語言。」
張充和、傅漢思結婚照
1948年11月19日,張充和與傅漢思在北平結婚。
這一年,張充和35歲,傅漢思32歲。
結后,兩人遠赴美國,從此定居海外。
張充和與一雙兒女
苦戀多年的女神突然遠嫁洋人,卞之琳的反應可謂激烈,他遷怒于沈從文:
「私交上講他實在太對不起我!」
1953年,卞之琳經過蘇州,恰巧住進張充和舊居,他的心思百轉千回:
「秋夜枯坐原主人留下的空書桌前,偶翻空抽屜,赫然瞥見一束無人過問的字稿,取出一看,原來是沈尹默給充和圈改的幾首詩稿,當即取走保存。」
1955年,45歲的卞之琳抱著「愛情失敗后,想隨隨便便結個婚」的心態,娶了34歲的青林。
結婚后,他仍然默默收集張充和的詩歌、小說。
晚年卞之琳
1980年,卞之琳赴美訪問,終于與張充和重逢。
白發蒼蒼的卞之琳,把30年前沈尹默為張充和圈改的詩稿奉上,物歸原主,還寫了篇深情款款的散文《合璧記趣》。
1986年,張充和回國演出昆曲《游園驚夢》,她專門邀請卞之琳觀看。
上台前,她對卞之琳說:
「散場后不要馬上走,我們一幫老朋友再聚聚。」
但曲終人散之時,張充和發現卞之琳不知何時已悄然離去……
從此,兩人再沒有相見。
2000年,卞之琳在北京去世,享年90歲。
他去世后,女兒將他珍視一生的張充和書法長卷,捐贈中國現代文學館。
至此,卞之琳與張充和的這段 「落花有情,流水無意」的故事,終于落下帷幕。
張充和、傅漢思
再說回張充和與傅漢思。
兩人雖然離開了中國,卻一直堅持不懈地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傅漢思在耶魯大學,教授中國古典文學;
張充和在耶魯大學教授中國書法,課外兼職教授昆曲。
張充和
從1961年到1985年,張充和在耶魯大學整整教了24年書法,她的書法作品清淡之中,帶著一種高雅氣質。
她雖有著童子功,卻堅持每天早上臨帖練字,這個習慣,一直持續到她98歲。
張充和書法作品「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
除了書法,張充和在昆曲、詩文上面也都有深厚的底蘊和積淀。
比如,她的代表作《臨江仙·桃花魚》意境就很美:
記取武陵溪畔路,春風何限根芽。人間裝點自由他。愿為波底蝶,隨意到天涯。描就春痕無著處,最憐泡影身家。試將飛蓋約殘花。輕綃都是淚,和霧落平沙。
姐夫沈從文去世后,她寫下悼文:
「不折不從,亦慈亦讓;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寥寥十六字,寫盡了沈從文的一生,張充和的文采可見一斑。
張充和畫作
對于妻子的才華,傅漢思非常欣賞與欽佩:
「我的妻子體現著中國文化中那最美好精致的部分。」
在事業上,這對夫妻努力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并有所成就。
在生活中,兩人收養了一雙兒女,組建了一個溫馨的四口之家。
一家四口
傅漢思是個超級暖男,他給妻子「星期二、星期四的整個上午自由支配」,他主動分擔家務,擔起照看孩子的責任。
每當遇到妻子發脾氣,溫柔體貼的傅漢思,都會最大限度地包容妻子。
對此,張充和說:
「我們之間若有一分鐘不快樂,他必得想辦法自責,認真改善。」
張充和
2009年,傅漢思因病去世,享年87歲。
2015年,張充和與世長辭,享年102歲。
「張家四姐妹」的小妹張充和去世后,很多人感嘆:
「那個時代徹底遠去了,中國再也出不了世家名媛了。」
一時間,人們悼念她的文章,紛紛冠以 「民國最后一位才女」「民國最后的閨秀」這樣的標題。
張充和
張充和出身于書香門第,擅長書法、昆曲、詩詞,才華橫溢;
她主動追求幸福美滿的自由愛情,寧缺毋濫,絕不湊合;
結婚后,她不僅是賢妻良母,還在自己的領域成就了一番事業。
這樣的女子,確實擔得起「最后一位才女」「最后的閨秀」的美譽!
參考書籍:《一生充和》——王道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