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烏蘭縣發現神秘大墓,開挖不久,就給考古隊帶來巨大驚喜。
先是挖出 只存在于文獻中的「共命人」,歷經千年依然栩栩如生的 高原壁畫,最后在整體遷移墓室時,還意外發現了 一個隱蔽的暗格。
究竟是什麼寶物,需要存放在暗格之中?
墓主人又究竟有著怎樣的身份呢?
1
殉葬的「共命人」
2019年夏天,考古專家在青海烏蘭縣進行文物普查時,發現了一座神秘的唐代古墓,并火速展開了搶救性發掘。
這座古墓 帶有典型的吐蕃時期特點,封土層摻雜著大量的碎石塊,給考古發掘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而當考古隊往下挖了3米深,第一個驚喜出現在他們面前。
那是一具完整的人類骸骨,孤零零地躺在碎石塊之間,專家根據骨骼判斷, 此人生前是一位身材魁梧、四肢粗壯、孔武有力的壯年男性。
而在他的遺骨身邊,專家們還發現了疑似武器的文物殘留, 此人看起來像是一位手持武器,守衛墓主人安眠的武士。
這不禁讓專家們想起了古老的吐蕃傳說。 在古代社會,吐蕃一帶的貴族們為了保障自身安危,身邊往往都會有一位「共命人」。
根據《舊唐書》和《新唐書》中的記載,吐蕃貴族們的「共命人」,一般都會從比自己年輕十歲左右的人之中選擇。一旦成為「共命人」,他們就必須時刻緊跟在主人身邊,隨時做好用自己的生命,保護主人的準備。
他們是主人的仆從、武士、心腹,有時也是如同義子般的存在, 一旦主人去世了,這些「共命人」也會毫不猶豫地選擇自盡,為其殉葬。
這種喪葬習俗,早已塵封在歷史之中,考古專家也是第一次挖出此前只存在于文獻和傳說中的「共命人」,不禁感到欣喜若狂。
這是因為能有「共命人」殉葬的吐蕃古墓, 其墓主人極有可能是一位地位很高的吐蕃貴族。
專家們繼續向下挖掘,一段時間后,這座古墓完整的出現在了考古隊面前。
這是一座深度達到了10米的磚室大墓, 分別由前室、后室、以及兩個側室組成,整體呈長方形,墓室使用了大量當時貴族才能使用的上等柏木。
專家們將這些柏木一一包好帶走,同時為了更好的研究和保護這座古墓,他們決定將整個墓室都打包帶走。
然而就在這一搬運過程中,突然有考古隊員在墓室外的石壁上,發現了一道縫隙, 里面似乎是一個隱蔽的暗格。
這種將暗格藏在墓坑壁上的做法,放眼中國和全世界,都絕無僅有。
專家們頓時興奮起來, 這會不會就是墓主人的「小金庫」?
2
青藏高原壁畫藝術
不過在發掘這個「小金庫」之前,專家們首先要考慮,如何將墓室安全完整地運走。
按照他們此前在其他地方的考古經驗,直接將墓室拆了就行,但是過往的經驗,并不能貿然地運用在這座古墓之中。
因為這座古墓之中,有著 迄今為止,考古專家在青藏高原上,首次發現的吐蕃時期的彩繪墓室壁畫。
這些壁畫因為年代久遠,有很多都已經變得殘破不堪,但壁畫上的涂料依然十分鮮艷。
比如這幅儀衛圖,畫上有一人面部圓潤,配有旌旗,手作拱禮,腰間配著彎月形的虎皮弓囊,身邊還跟著紅色的駿馬,左側有一座漢式木構建筑,整個畫面栩栩如生,帶著非常濃郁的唐代繪畫風格。
在他的身邊,還有著為數眾多的牛、羊、駱駝等動物,他似乎是在驅趕它們,朝見國君。
這些畫面又有著青藏高原游牧民族的特色,兩者相互融合,具有極高的壁畫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
為了妥善保護這些壁畫,專家們特意調配了一種名為 「薄荷醇」的涂料,將其涂抹在壁畫上。這種涂料凝固的很快,比較堅硬,而且不會對文物造成破壞,是現在比較常用的考古技術。
除了這些壁畫,在墓室的木框和橫梁等木質的結構處,也可以看到大量的彩繪,有的是色彩艷麗的寶相花,有的是莊嚴肅穆的團花,還能看到 中原地區流行的龍、仙鶴、狐貍等圖案。
飛龍雙爪上舉,長尾搖曳,仙鶴列隊,展翅翱翔,橫梁上的狐貍和飛禽,沿著同一個方向,做著奔跑和飛翔的姿態,不知代表著何種意向。
在墓頂還繪有天象圖, 東邊是火紅的旭日,西邊是簡潔的彎月,中間還有一些圓圈代表著群星。
為了轉移這些寶貴的壁畫彩繪,專家們絞盡腦汁,耗費了大量的精力,墓室中的柏木都分別用保鮮膜打包,再用吊車運走。
當整個墓室都打包帶去實驗室后,專家們終于能將目光,放到那個墓坑壁隱藏的秘密暗格上了。
3
墓主人的小金庫
當專家在這座吐蕃大墓中發現暗格時, 第一反應是懷疑這是盜洞。
不過再仔細一看,組成墓室的木材并沒有被鑿穿,顯然不是後來才形成的,而是墓室建好后就有的。
這不禁讓人懷疑,這是專門給墓主人準備的「小金庫」,是為了讓他在其中存放心愛之物,而不必擔心會被盜墓賊發現。
這的確是一個很有效果的藏法,即便盜墓賊真的挖開了古墓,也很難發現這個隱蔽的暗格。
不過,想必墓主人也沒有料到, 后世的考古專家會「簡單粗暴」地選擇直接將墓室遷走,墓坑壁上的暗格再隱蔽也藏不住。
專家小心翼翼地將暗格打開,只見 里面最吸引人的是一個長方形木箱,雖然歷經千年,保存依舊十分完整,木箱下面鋪滿了糧食和種子,以及大量的碎石和塵土。
打開木箱后,專家們頓時驚呼起來。
在木箱之中,藏著一頂精心保存的 鎏金王冠,以及一件 鎏金酒杯。
其中,那頂鎏金王冠通高30厘米,一共有四個面,裝飾著龍鳳和獅子等紋飾,四處點綴著奢華的綠松石等寶石。
每一處細節都精美到了極點,鳳鳥身上的羽毛和紋路都纖毫畢現。
專家們按捺住激動的心情,先對那些散落的珠寶進行清理。就在這時,他們又發現了大量的珍珠,而且它們看起來還是按照一定規律排列的,帶著一些清晰的圖案。
專家懷疑, 這頂鎏金王冠可能還有珍珠串起來的冕旒。
另外那件鎏金酒杯上,也鑲嵌著綠松石,有明顯的唐代風格,也有吐蕃和中亞地區的風格,是一件三種風格混合的珍貴產物,異常的精美。
在過去已經發現的諸多同類器物之中,專家還沒見過能與它相媲美的酒器,可見這件鎏金酒杯的價值有多高。
當然, 最讓人念念不忘的,還要數那頂鎏金王冠。它的發現,直接轟動了整個考古界,在此之前,人們還從未在吐蕃古墓中發現過類似的冠冕。
這不禁讓專家們懷疑, 墓主人可能不是一般的貴族,他當時可能對青海烏蘭這一帶有著極高的統治地位,而且與吐蕃時期的當地王室關系也很密切。
可以說,烏蘭縣發現的這座大墓,從頭到尾都帶著多種文化交流融合的氣息。
這座古墓的出土,足以證明早在唐朝時期,青藏高原一帶的文化與文明,就與中國內地產生了千絲萬縷的緊密聯系,其「文化底色」很可能從一開始,便已經打上了濃厚的東方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