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清朝的皇帝中,雍正帝在位時間雖短,但手段卻最是雷厲風行, 他對貪官污吏的憎惡程度也是這些皇帝中最高的。
在雍正剛登基的那些年中,他數次清剿貪官污吏,以糾正他父親康熙在位多年以來的仁政導致出的許多弊端。
在雍正時期,曾經查出過一名挪用公款幾萬兩白銀的知縣,雍正聽說后大怒,立刻叫人提了那個知縣來要判斬刑。
但這位知縣不僅官復原職,還得了三千兩白銀的賞賜,這是為什麼?
在康熙朝晚期混亂的九子奪嫡中,最后脫穎而出的是康熙帝的皇四子胤禛,也就是後來的雍正帝。
康熙帝在位時間極長,雍正帝登基的時候已經四十五歲,在人均壽命普遍較低的古代,四十五歲已經可以說得上接近晚年。
或許是憂心自己的身體, 雍正帝甫一登基就開展了各種雷厲風行的改革手段,其中最令人膽寒的便是雍正帝關于貪官污吏的處理方式。
雍正帝的父親康熙帝8歲登基12歲親政,在他在位期間曾做出平定三藩、收復台灣等等功績,為清朝的穩固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但是康熙朝連年的征戰使得國庫不再充盈,到了康熙帝晚年,由于年紀變大精力減少,再加上九子奪嫡讓康熙帝倍感疲憊,在朝政上不如年輕時那般精益求精,這就給了許多想要通過權力獲取不義之財的人可趁之機。
雍正帝即位的時候,國庫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虧空,為了能夠充盈國庫穩定朝局,雍正帝首選的就是處理那些貪官污吏,收繳他們的貪污錢款。
于是,雍正朝初期,前朝那些有過貪污的官員都人心惶惶,因為一旦被雍正帝抓出來,輕則免職,重則處斬。
不過一年半載的功夫,京城的菜市口刑場就已經掛了好幾個貪官的腦袋了。
此舉之下,抄這些官員的家獲得的錢財全部送進了國庫之中,雍正帝深覺此法有效,不僅充盈了國庫,還震懾了貪官,此后的數年中,他對貪官污吏還是秉持著同樣的態度,雍正朝的貪污官員數量也達到了歷史新低。
雍正元年,在雍正經手調查的貪官中,有這樣一個特殊的虧空案件。
原來,在雍正帝處理國庫虧空問題時,不僅僅在貪官污吏身上著手調查, 他還指派每個省的直隸巡撫對各地的庫銀虧損情況進行一次大清查。
不日后,河南巡撫石文焯呈上來一份名單,上面記載了有嚴重庫銀虧損地區的負責人,雍正看后大怒,立刻著人按照這份名單進行批捕。
而這份名單最上面一行的人,也是雍正帝最為觸怒之人,據石文焯記載,這個人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知縣,但卻暗中貪污庫銀, 造成了當地五萬兩白銀的虧空,這人就是當時河南省郟縣的知縣陳王綬。
「一任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知府還要算是地方行政最高級別的長官,不敢想這小小的一個知縣居然也敢貪污這麼多,
更何況郟縣屬于重度貧困的地區,政府每年都要給其撥款進行財政補助,一想到撥給民眾的錢都被這個知縣貪下,雍正帝更是怒不可遏,隨即下令待陳王綬進京之后就將其斬首示眾。
就在陳王綬進京之際, 雍正帝又接到了另一封密報,密報里的內容讓雍正帝改了主意。
那封呈上來的密報內容無他,正是關于陳王綬抄家之后的結果。
密報中說道,在逮捕陳王綬之后,上級政府對陳王綬的財產進行了清算,結果令人大京,這個使庫銀虧損五萬兩白銀的「貪官」,家中竟然貧寒無比, 連帶著整棟破舊的宅子算起,也不過抄出來13兩銀子。
這又是怎麼回事?難道陳王綬把這些錢都藏起來了?
雍正帝心中疑慮,立刻吩咐人延緩陳王綬的行刑時間,隨后派人暗中調查郟縣的往事,這下子真相才得以完完整整地呈現在雍正帝面前。
原來,在康熙朝晚期,郟縣經常遭受洪澇災害,可以說是民不聊生。 可是中央發下去的救助財款卻被層層搜刮,到郟縣人民手中時已經寥寥無幾。
身為郟縣父母官的陳王綬多次上奏卻被人阻攔,因此還和河南巡撫石文焯起了爭執, 無奈之下陳王綬只能私自動用庫銀貼補民眾。這樣的事情一共發生兩次,所以庫銀上才會有五萬兩白銀的虧空。
據探子呈報,當地百姓都十分愛戴陳王綬,陳王綬被捕入京時還有數不清的民眾向官府陳情,可是這些陳情都被與陳王綬有過節的石文焯攔截。
雍正帝了解了事情的原委之后,發覺自己錯怪了好官,雖然陳王綬私自動用庫銀是真,但是也是無奈之下的舉措。
于是雍正帝免了陳王綬的罪責,當他回去繼續擔任郟縣的知縣,并且賞了他三千兩白銀,以示嘉獎。
至于不懷好心的石文焯,雍正帝也對其進行了處罰,幾年后石文焯再次犯錯,雍正帝更是直接將其貶謫,以儆效尤。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