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明朝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文臣,張居正排第二,應該沒人敢排第一。由張居正主持的萬歷新政,直接延續了大明朝一百年的壽命。功成名就的張居正也成了大明王朝唯一的「活太師」,享受了崇高的榮譽和絕對的權力。然而,就是這樣的大功臣在死后卻遭人非議,而其中最讓人詬病的就是他的個人操守。
據記載,張居正死后,從他家搜出三十萬兩白銀。這雖然無法與那些巨貪相提并論,但也絕非一個官員能有的家底。而且從各記載上看,張居正的生活十分奢靡。連自己乘坐的轎子都需要32人抬。
抗倭名將戚繼光曾送給張居正十幾個美女,而張居正也照單全收。從這些方面看,張居正的確存在貪污受賄的問題。所以,在張居正死后,那些平日看不慣張居正的清流們也就對他進行了清算。
在一些人心中,通常都認為那些作出卓越貢獻的偉人們應該是完美的人,所以像張居正這樣在生活作風上存在一定問題的人自然入不得他們的法眼。
他們想不通這個心系明朝江山和百姓的張神童怎麼連基本的修身齊家都做不到反而做到了治國,平天下。殊不知,張居正不是不明白修身齊家,而是他深諳君臣之道,他在用一個方法自保。而這個方法就是「自污」。
在歷史上,那些功高震主的人為了免受君王猜忌,往往都會選擇「自污」以求自保。如秦朝的王翦,西漢的蕭何,北宋的石守信都是運用這個技能的高手。熟讀歷史的張居正不會不知道這一點,所以他在用一種最聰明的方式,讓皇帝放心,好保障他的改革能夠順利進行。
當時的萬歷皇帝還是孩童,而張居正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手中的權力是明朝任何一朝首輔都不可及的。這對于皇權來說無疑是很大的潛在威脅。這難免不會引起皇權背后勢力的懷疑和猜忌。
張居正通過「自污」,一方面可以拉近與馮保等宦官的關系,得到司禮監的支持。另一方面是將自己與朝中以清流自居的文官集團劃清界限。這樣一來,張居正失去清流的支持,那就對皇權產生不了實質威脅。
一旦張居正站在了文官集團這一邊,沒有了朝中清流的牽制,李太后和馮保就絕不會讓張居正擁有如此大的權力,那改革和抱負就無從談起。甚至會有生命危險。
所以說,張居正貪污受賄,生活奢靡。那是為了向皇權表明態度:我只是做事,并無他想,不用擔心。
注:本文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