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再一次由天文學家獲得,兩位諾獎獲得者發現了一顆距離地球僅有50光年的系外行星——飛馬座51b。
這是人類發現的第一顆圍繞類似太陽的恒星運轉的系外行星,同時,它還是一顆典型的熱木星,一種太陽系外的氣態巨行星。不過,天文學家發現的系外行星數不勝數,為什麼飛馬座51b能贏得一座諾獎?
它的不一樣并不是因為它是一顆氣態巨行星,實際上,科學家對氣態巨行星還是比較熟悉的, 畢竟在我們的太陽系中就存在著這樣的一顆行星,它就是被稱為「地球的保護神」的木星。
木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體積、品質最大的一顆,它的品質是太陽的千分之一,但是品質卻是其他行星品質總和的2.5倍。
木星距離太陽很遠,公轉一圈所需要的時間,足夠地球公轉12圈了。然而,與木星在體積、品質、構成上都極其相似的飛馬座51b, 它圍繞著自己的恒星公轉一圈只需要4個地球日!
飛馬座51b 距離它的恒星非常非常近,這導致飛馬座51b的軌道速度極快, 每秒就能運動136公里。
這個現象對于當時的天文學界來說十分詭異,這是因為當時的天文學家認為,一顆如此靠近母恒星的巨行星是不可能存在的。 當時盛行的行星形成理論類似于「滾雪球」,越遠離母恒星的行星才有可能「變大」。
科學家是這樣解釋的:一般認為,大行星應該距離主恒星比較遠。因為離恒星比較遠的地方,溫度較低,固體物質較多,大行星容易形成。
然而,飛馬座51b距離母恒星是如此的近,按理來說,它根本沒有機會獲得那麼多的固體物質吸積到自己的體型,這違背常理的現象讓許多天文學家摸不著頭腦。
面對如此特殊的現象,天文學家們展開了激烈地討論。有一部分天文學家認為, 原來我們對太陽系的理解并沒有出錯,的確需要在距離母恒星較遠的地方才能形成如此大的行星,而飛馬座51b并不是其所在星系的「原住民」, 它是從自己的星系那里搬遷過來的。
那麼是什麼樣的力量可以移動一顆如此龐大的行星呢?天文學家認為,飛馬座51b或許和以前的鄰居發生了劇烈的摩擦, 在相互作用下被「推」到了這里,也有可能是兩個星系在相互作用時, 飛馬座51b漸漸被現在這顆恒星捕獲,從而進入了新的軌道。
其他的天文學家則認為, 萬一就是我們錯了呢?人類從來沒有走出過太陽系,對宇宙和星系的理解完全基于我們生活著的這個星系,如果太陽系和地球一樣,是宇宙中極為特殊的存在也說不準。
不管怎麼說,飛馬座51b的發現顛覆了人們的認知,因為天文學家的確在短周期軌道上找到了一顆巨行星,不管它是如何出現的,它的確存在。這堪稱炸裂的發現的確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了太陽系和宇宙,這的確值得一座諾貝爾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