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說,現在的瓷磚密度、硬度、吸水率等,比10年前的都強了不少,瓷磚上墻應該更簡單才對,但看情況,貌似并沒有。
以前瓷磚上墻,只用水泥砂漿就行,空鼓脫落也沒有那麼多,但現在,瓷磚上墻,又是要刷背膠、瓷磚膠,又是水泥伴侶、雙滲透墻固等等,工藝繁復了不少,但空鼓脫落卻變多了,實屬讓人納悶。
為追根溯源,麥月特地向業內人士做了咨詢,講的大體雷同,但也有部分沖突,個人覺得,還是有一定參考價值的,分享出來,大家有用的吸收,不對的歡迎評論區指正。
以前的瓷磚,準確的應該叫瓷片,吸水率高達10%以上,上墻之前,都會先在水里浸泡使其充分吸收水分,然后再去用水泥砂漿鋪貼,因為水分足夠充足,和水泥砂漿結合的也會更到位,兩者的粘結力自然也不會差。
況且,那時候的瓷片尺寸也都比較小,大多為300x600的,上墻壓力也比較小。
而如今的瓷磚是越來越大,600x1200的上墻也不罕見,而且,不僅大,吸水率還超低,像玻化磚、通體磚等,吸水率可控制0.5%左右,這就導致,單用水泥砂漿的話,就很難和瓷磚完美粘接了,倘若強行這樣做,后期空鼓脫落只是時間問題。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就出現了瓷磚背膠、瓷磚膠這些產品。
大磚的普遍上墻,讓即便用了「膠」的鋪貼工藝,空鼓脫落反而變得更多。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得了解,現在刷的墻磚刷的都是什麼膠?大概不外乎以下兩種:
①瓷磚膠,其實本質上還是水泥,只不過是升級后的水泥,除了水泥是優選的,其中的沙子,也升級為了石英砂,再添加一些額外的輔料,粘接強度比普通水泥要強很多,堪稱水泥砂漿的超強替代品。
②瓷磚背膠,本質是丙烯酸乳液,也就是膠水,屬于界面劑的一種,一般就是在瓷磚背面涂上一層,增強與瓷磚膠的粘結力。
如今為了保險起見,不管是裝修公司還是工人,都會建議瓷磚膠+瓷磚背膠一起使用,但事實證明,刷了之后,空鼓、脫落并沒有得到本質的解決,這是為什麼呢?
業內人士表示,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
①瓷磚的問題,背面的脫模劑未清除干凈;
瓷磚從工廠出來后,背面是有一層脫模劑的,主要成分為氧化鋁或碳酸鎂,白色粉末狀,如果量比較多,是需要沖水+手刷清理的,不清理干凈的話,后期瓷磚也會空鼓脫落。
有的師傅偷懶,屋主自己也不懂的話,自然就被糊弄過去了。
要判斷自家瓷磚是否有脫模劑,也很簡單,手摸一下就知道,有變色粉末的就是了,表面干凈的話,就不必處理了。
②瓷磚膠未薄貼,操作不規范;
毋庸置疑,瓷磚膠薄貼效果是最好的,只有足夠薄(膠縫厚度3-8mm為佳),才能發揮出瓷磚膠的粘結力。
但薄貼真沒那麼容易,首先對墻面平整度要求很高,基層誤差最好在2米內不超過4毫米,但大多數墻面根本達不到,工人如果再不給基層找平,直接就糊上瓷磚膠,必然會出現大面積空鼓的現象。
而找平的話,不管是用水泥砂漿還是直接瓷磚膠,又存在厚度無法保證的問題,瓷磚膠的效果自然也會打折扣。
所以,業內人士也說了,瓷磚膠具體薄貼的效果,大多數情況真得看命。
③瓷磚背膠導致脫落?
關于瓷磚背膠,業內人士分歧是比較大的,也形成了對立的兩面。
一面認為,它是必須和瓷磚膠搭配的,可以增強彼此的黏性。
另一面認為,它完全是智商稅,是膠水,就必然存在老化的問題,本來用瓷磚膠粘接,能用10年,加了瓷磚背膠后,萬一5年后老化,那瓷磚直接就脫落了,況且,關于瓷磚背膠,目前還沒有國標要求,很可能是商家空造的「無用產品」。
其實,麥月個人也更贊同第二種觀點,大家覺得呢?歡迎更專業的人士,評論區討論指正。
④工人手藝不到位;
必須承認,你買再好的材料,工人手藝不行,都是白搭。
而且,因為大磚上墻,牽扯的產品、工藝都比較復雜,即便出現問題,工人也會推脫是瓷磚膠品質不好或墻面問題等等,根本說不清,所以,瓷磚鋪貼的品質也無法保證。
綜上,大磚上墻也是近幾年才火起來的,個人覺得,以上加膠的貼法還有待時間的考證,目前還沒有100%靠譜的方式,如果擔心以后瓷磚脫落,還是建議不要用太大的瓷磚上墻,小磚或泡水磚更安全,況且大磚上墻,價格也貴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