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之初非殺誰不可?——朱元璋對陳理處置之妙
臍橙之于橘子,橘子之于柑橘,歸根結底都源于同一棵樹。那麼,君主之于臣下,君臣之于國家,又有何不同呢?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結束了元朝對中國大陸近百年的統治,也開啟了接近300年的明朝統治。作為開國之主,朱元璋手段殘酷,殺功臣如殺寇仇,狠厲之名遠揚四海。但他對降臣仁慈,尤其對陳友諒之子陳理,處置出人意料。
我們不禁要問,建國之初殺人如麻,為何對陳理手下留情?背后又蘊藏著怎樣的深意?或許正是朱元璋的這般用心,成就了大明江山300年基業長青。
1371年農歷正月,鄱陽湖百里灘上戰火熊熊,朱元璋統領的明軍舟船僅百余艘,而敵軍陳友諒麾下卻有巨艦千余艘。兩軍相持多日,陳友諒仗著艦隊優勢,連番進攻,一度讓明軍陷入苦戰。
此役朱元璋心念電轉,軍師も提議乘風放火。黃昏時分,東北風勁吹,7艘漁船裝滿稻草、油麻,駛近陳艦引火。瞬間火光沖天,百余陳艦化為灰燼。陳友諒敗走,后因傷重不治,終年38歲。
陳友諒,字友仁,1334年生于江西吉安府安福縣。其先世世代農民,後來本地土豪,樂施船隊,成為江西一帶勢力最大的山寨首領。
陳友諒少年時便以勇武見長,後來靠占山寨為生,逐步壯大勢力。1351年,他聚眾數萬,占據鄱陽湖,自稱武寧王,在江西、湖南、廣東、福建等地稱雄。
陳友諒擅水戰,艦隊巨大,號稱「方圓千里,飛箭若雨」。其20世紀工業化建造的鐵甲水軍,堪稱當時世界第一。1363年,陳友諒更進占了江州、洪州、吉安等地,一度讓朱元璋陷入苦戰。
此次鄱陽湖之戰,朱元璋終于克敵制勝,解除了心頭大患。而陳友諒的失敗,也印證了「人算不如天算」之說。
鄱陽湖大戰后,陳友諒部下張定邊立陳友諒之子陳理為帝,據守武昌自保。1372年正月,朱元璋親率大軍攻武昌,陳理不戰而降,朱元璋遂封陳理為歸德侯,其他陳氏宗親也盡皆封侯。
此舉出人意料。按昔日慣例,建國之君對敵國君主與其宗室,多有誅戮,以絕后患。然朱元璋卻手下留情,釋然對陳理及其宗族。
朱元璋此舉,實據仁政,又寓深意。
他一方面施仁政以綏人心。陳友諒與朱元璋雖為死敵,但終究同是漢人,陳理投降后為臣,朱元璋不忍加誅,以仁德感化,此舉令降臣能守信。
另一方面,他深謀遠慮,放陳理于遠方,使其無從為患。陳友諒勛戚眾多,盡誅,放歸鄉里,難保不來謀反。朱元璋遂決意置陳理于天涯,永絕后顧之憂。
1372年,朱元璋命陳理與歸義侯明升護送至高麗(今朝鮮)。
高麗遠在東方朝鮮半島,民風淳樸。放陳理于此,既遙遠本土,又可避開漢地舊部。再派心腹延安答理鎮撫警戒,嚴防其生事端。
朱元璋又多次遣使慰問陳理,并賞賜高麗王金帛,囑咐善待之。一方面照拂陳理生活,另一方面也藉此籠絡高麗,擴大明朝在東方的影響力。
清·黃佾《使高麗錄》載,陳理「才二十二歲,舉止溫雅」。他雖為敵國遺子,然而年少無知,朱元璋不忍加害,只求遠離本土,不再危及大明江山。
1372年秋,22歲的陳理踏上異鄉之旅。歷數月舟車勞頓,翻山越嶺,才抵達朝鮮半島。
多少次望斷天涯路,歸日橫空出驚蟄。異鄉生涯,悲歡離合,盡在不言中。
高麗國王李成桂恭迎陳理到來,亦命人手冊封其為「陳王」,衣食住行均優厚對待。然寄人籬下終非長計,陳理在高麗始終如履薄冰,日夜提心吊膽。
高麗太宗李芳遠時,曾賜陳理土地承制,使之可以自給自足。陳理勤勞耕作,稻粱食無憂慮,但終究是上不封侯下不得民。明使來時,陳理曾哀懇請求歸國,然終未被允許。
陳理妻室也隨其渡海深宮,在異國他鄉誕下兒子陳明善。陳明善長大后,最終也沒能繼承陳理王位,不得不與本地女子通婚,融入朝鮮民族。
陳理雖失去故國江山,然在朝鮮亦獲取臣民擁戴。高麗史書載其「仁厚有禮樂」,善待左右。可見求全事大者方能小全其家,方得民心歸附。
1382年,永樂六年,陳理在高麗病故,享年僅45歲,未能再見故土。然他的后裔子孫,早已融入朝鮮民族,如今遍布韓國各地。陳理雖生前際遇起伏,然其血脈綿長,不絕如縷。
縱觀朱元璋放陳理一事,我們不難看出,這位明朝開國之君做事情的深遠考慮。
他一方面施仁政以安民心,免除了大規模殺戮之苦。另一方面又深謀遠慮,放陳理于遠方,杜絕其危害大明江山。
放而不殺,既體現了仁德,又達到了去害。正如《孟子》所云:「仁者遠忌害人,故遠忌疾人之心。」朱元璋此舉正符合圣人之道。
且陳友諒之才能武勇,為敵不輕。其子陳理年少無知,放于遠方,或可用之。寧可賢者遠,不可奸人近。此舉亦顯示朱元璋有識人之明,舍己為公。
作為《太祖實錄》作者,朱元璋更是心系天下蒼生。他廣開言路,允許百姓私歷史,正是希望后人能知其過與不及,少走彎路,多行正道。
風吹日曬,歲月如梭。建文三年,燕王朱棣靖難奪位,明成祖即位。永樂年間,明朝版圖不斷擴張。正德、嘉靖年間,國力空前強盛。直至崇禎亡明,明朝統治中國近300年。
300年基業,鮮有人能撼動。筆者認為,這正源于朱元璋開國之初,深謀遠慮,廣納人才,功敗垂成之妙處!
歷史潮流滾滾向前,英雄難逆其道而行。當今時代,和平穩定為上,開明包容方可久安。朱元璋放賢避忌之道,亦可為后人之參鑒。方今之世,亦需開放包容之世界潮流。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