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古話,叫「虎毒不食子」,意思是再狠毒的人,也不會對自己的子嗣下手。但有些人卻為了利益不擇手段,將親人作為自己榮華富貴之路上的墊腳石。而中國廚師界的祖師爺易牙便是這樣一個人。
易牙殺子獻君
易牙是春秋時期齊桓公的一位寵臣,也是一位著名的廚師。他十分擅長調味,也是第一個開私人餐館的人,所以被后世廚師尊為祖師。他的廚藝有多高呢?王充在《論衡·譴告》中有過介紹:「狄牙之調味也,酸則沃(澆)之以水,淡則加之以成,水火相變易,故膳無咸淡之失也。」也正是靠著這一招,易牙征服了齊桓公的胃。
易牙
后世女人們有一句名言:「要想征服一個男人,就要先征服他的胃。」易牙做到了這一點,讓齊桓公始終無法拋下他。但再好吃的菜,也始終有吃膩的一天。有一天,齊桓公在吃飯時半開玩笑地對易牙說:「寡人嘗遍天下美味,唯獨未食人肉,實乃人生憾事。」
齊桓公
齊桓公隨口一說,沒想到易牙卻當真了。如果他能滿足桓公這一心愿,豈不是會得到更大的獎勵?從此,易牙便像著了魔一樣,四處搜尋烹制人肉的方法。在有了食譜后,易牙又開始挑選食材。作為「御膳房」的一把手,易牙挑兩個人殺了給齊桓公吃,一點難度都沒有。但這些人多半是死囚,或地位低下的平民,肉質方面就差遠了。如果讓桓公吃了不開心,反而會起到反作用。
小兒子
這時,易牙看到了自己4歲的兒子。小家伙粉裝玉琢,一生下來便衣食無憂,是絕美的食材。如果將兒子做成菜獻給桓公,想必他肯定會很感動吧?又是一天午膳時分,易牙命人給齊桓公送上一小金鼎肉湯。齊桓公嘗了嘗,湯汁鮮美,肉質鮮嫩,讓人胃口大開。齊桓公問易牙:「這是什麼肉,寡人怎麼從來沒吃過?」
配圖
易牙裝作悲痛的樣子,對齊桓公說:「啟稟主公,這乃是臣子之肉。為祈國君身體安康,臣特地殺子以獻主公。」齊桓公雖然開玩笑說自己想吃人肉,但也僅限于想想而已,并未打算付諸實踐。當易牙將兒子的肉煮給他吃后,他第一反應不是享受,而是惡心。但念在易牙一片「忠心」,他也不好過分苛責,之后反而更信任易牙。
易牙討好齊桓公
易牙的結局
但管仲卻十分鄙視易牙的為人,在臨終之前勸齊桓公將易牙、衛開方、豎刁三人驅趕出朝堂。齊桓公為了讓管仲放心,答應了下來。但在管仲死了一年之后,齊桓公感到寂寞無聊,口中吃飯都沒了味道,就又將三人召回宮。第二年,齊桓公病重,易牙和豎刁等人擁立公子無虧,太子昭被迫投奔宋國,齊國開始內亂。
齊國三大奸臣
由于齊桓公病入膏肓,易牙等人便假傳圣旨,堵塞宮門,禁止任何人探望齊桓公。一代霸主齊桓公,最終被餓死在了宮中。後來齊人殺了作亂的公子無虧,迎立太子昭為國君,齊國才安穩下來。但干政失敗的易牙并未被處死,而是避居彭城,繼續以廚師為業。所以在今天的彭城,易牙食療菜十分盛行。而易牙對于魯菜的形成,也起到了非常大的幫助。
參考資料:《論衡·譴告》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