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考試也看卷面,即「以字取士」,它也經歷了漫長的演變。
周朝的時候都是以「鄉舉里選」的方式來進行階層跨越,而且主要就是面試,面試內容是射箭,跟文采并不相關。
到了漢朝才有策問,需要在竹片上寫字,可當時策問并不重要,只要是地方舉薦上來的——「當時未有黜落法,對策者皆被選」。
到魏晉南北朝時大家終于開始「以字取士」,且明確規定:「字有脫誤者,呼起立席后;書有濫劣者,飲墨水一升。」古人是真愛喝墨水。
唐朝時「以字取士」是普遍認知和行為,當時科舉制度已初步形成,考試多了很多邊邊角角的細節。
《新唐書·選舉志》言:「凡擇人之法有四:一曰身,體貌豐偉;二曰言,言辭辯證;三曰書,楷法遒美;四曰制,文理優長。」
于是讀書人非常熱衷練習書法,終日刻苦鉆研,最終形成了一系列風格迥異的字體,書法家更是遍地走。
就說正楷,就有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大家。
宋朝覺得「以字取士」不好,也是為了防止作弊有了「謄錄」之法。
其實就是謄錄官將考卷謄抄一遍后,再交給考官進行評閱,這樣誰都不能憑借字體識人和取人,于是就有了歐陽修和蘇軾的故事。
公元1057年蘇軾進京應試,主考官是歐陽修,蘇軾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將他震驚得不行,不過那時候歐陽修不知道是蘇軾。
因為看不到名字,也認不出字跡,他單純憑文風覺得這是自己弟子曾鞏的文章,為避嫌,就給了個第二名,蘇軾與狀元失之交臂。
直到明朝「以字取士」才重現考場,一是朱元璋上位很大程度上獲得了儒生的幫助,所以他恢復了被元朝殆盡的科舉制度。
二是他經常因為自己是放牛娃的身份而感到自卑,上位后就拼命補充文化常識,寫詩練字是常態。
即便他經常寫「雞叫一聲撅一撅,雞叫兩聲撅兩撅」「一叫一勾勾,
兩叫兩勾勾」這種詩,但他的字是真不錯,有不少真跡流傳。
加上常練字的人都在意別人的字,于是皇帝看字,底下人也跟著看字。
清朝時「考試字要好看」的思想基本已經深入所有文人的心,跟僵化的科舉制度一起僵化,形成「文必八股,書必館閣」的現象。
時人洪亮吉在《江北詩話》言:「今楷書之勻圓豐滿者,謂之‘館閣體’,類皆千手雷同。」
每個人都寫黑、密、方、緊的館閣體,就像現代衡水中學的學子們都寫衡水體一樣。
1829年38歲的龔自珍去考試就被批「楷法不中程,不列優等」。
所以洪秀全考了4次科舉都落榜是真不奇怪。
洪秀全出生于1814年廣東農村,不過他不是一般的農村娃,是「耕讀世家」,家中歷代都屬于一邊種田一邊讀書的人家。
1828年15歲時參加府試不幸落第,1836年22歲參加院試未中,1837年23歲參加院試還是沒中,1843年29歲最后一次參加院試,未中。
故宮博物院收藏了他的真跡,字跡潦草歪斜,讓人無法相信這出自一個讀書幾十年的人,龔自珍文采那麼高都因字拿了第二,洪秀全當然只能止步正式科舉之前。
後來洪秀全就開始信奉基督教,并且發展信徒,公元1850年,為發泄自己多年不中后抑郁的心態,也是為了報復令自己窮困潦倒的政府,于是決定反清。
1853年頒布《天朝田畝制度》,定都南京,就任天王,國號太平天國,開始了他的大業之路。
洪秀全的起義有局限,其實也有先進之處,比如說社會主義思想,比如說堅決反侵略,比如說廢除「四書五經」,說明他有些水平。
總的來說真不必那麼看重字體。
一個人字好看,雖意味著他是一個自律的人,但并不意味著他是好人或者是壞人。
如果當初不那麼看重字體(雖然他落選不一定全因為字體,也有一部分可能是太出格出眾的思想)。
就讓他當個秀才,拿著供奉,在老家當個老師,或許就沒有後來這些事,或者說那些事會來得晚一些,總之不會跟洪秀全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