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洪武八年,誠意伯 劉基(劉伯溫)感染了風寒。朱元璋得知后,派胡惟庸帶著御醫開的藥去看望劉基。結果劉基喝完胡惟庸的藥后,腹中腫脹像有石頭,沒幾天就病逝了。《明史·劉基傳》云:
基在病時,惟庸以醫來,飲其藥,有物積腹中如拳石……
劉基之死,對于誠意伯劉家來說,是個不小的打擊。好在劉基的長子 劉璉仍能撐起門庭。可萬萬沒想到的是,四年之后, 劉璉也死了,而且還是「 墜井而死」。
禍不單行,劉璉去世的時候,年僅32歲,他的去世,對劉家來說好比是天塌了一般。從此,明朝開國勛貴、誠意伯府在朝堂上開始沒落。
然而,劉璉年僅32歲,怎麼就死在井里了呢?他的去世,背后到底有什麼疑云呢?本文,博史君 大量搜集史料,來寫劉伯溫的天才兒子 劉璉,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新的體會。
劉璉,字孟藻,浙江溫州青田(今屬文成)人。他是劉基的長子。
元朝至正八年,劉璉生于青田,其母 陳氏是劉基的繼室,因為劉基的原配夫人 富氏無子早喪,劉璉也就是劉基的嫡長子。劉璉有個同母弟弟叫劉璟,比他小兩歲。
劉璉生于元朝至正八年(1348年),他的童年也不是很順遂。其父劉基本是元朝的進士,還曾做過縣令。只是,劉基為人高潔,看不慣元末官吏欺壓百姓,又無力改變,後來干脆辭官來到杭州隱居。劉璉出生的時候,劉基在浙東士子中已經很有名氣,他和宋濂、章溢、葉琛并稱為「浙東四先生」。
劉璉3歲那年,紅巾軍起義爆發。兩年后,南方紅巾軍元帥 徐壽輝攻占杭州,劉基便帶著妻兒回到故鄉青田。當時,鹽販子方國珍在台州起兵,青田很快被納入方國珍的勢力范圍。
與此同時, 朱元璋投奔紅巾軍,成為濠州紅巾軍元帥郭子興的女婿,從此南下定遠,成為一方豪強。
因為劉基名聲在外,方國珍曾幾次派人請劉基入伙,劉基認為方國珍沒有大志,不肯出山。直到至正二十年,朱元璋占領南京,攻入浙江金華之后,派人邀請劉基、宋濂等人到南京。《明史·劉基傳》中說:
及太祖下金華,定括蒼,聞基及宋濂等名,以幣聘。
值得一提的是,最初朱元璋是派人帶著「幣」去邀請劉基的,但劉基并沒有答應朱元璋。後來朱元璋派一個叫孫炎的官員再次登門邀請,劉基才同意到南京。這一年,劉璉12歲。
從3歲到12歲,劉璉一直隨其父在青田老家。根據《青田縣志·本傳》記載:
劉璉,字孟藻,誠意伯基長子。少穎敏,讀書二三過即成誦,終身不忘。年十余,為詩文操筆立就,爍爍有奇氣。
從這段記載來看,劉璉少年時聰慧過人,頗有讀書天賦。在其父劉基的教導下,他的才華很快顯現。
這樣的劉璉,很符合古代士大夫對「長子」的要求。(下圖為永嘉郡劉氏宗譜中的劉基世系圖,博史通今注。)
需要說明的是,劉基被朱元璋請到南京時,劉璉和他的母親、弟弟并未一起到南京。根據《參政孟藻公傳》記載:
外應門戶、撫鄉里,無一不中度。于時,永嘉為方氏所據,鄉之群無賴子弟,煽于方氏,將相挺為變。公出其不意,先其未發,一夕撲滅之,無得脫者,而闔境遂以奠枕。
「孟藻」是劉璉的字,「參政」是劉璉後來的官職。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劉璉在父親不在家的時候,他支應門庭,招撫鄉里。家鄉百姓對他無有不服。當時,溫州被方國珍占據。有一些地痞無賴,受方國珍的煽動,打算禍害鄉里。劉璉雖然只有十來歲,但他出其不意,將這場災禍撲滅,家鄉因此回歸寧靜。
古代所謂的「長子」,嚴格來講是嫡長子,并非年齡之長,更是責任之長。劉基所在的劉氏家族,在青田已經經營數代。劉璉作為劉基精心培養的長子,他擁有如此的品格和能力,自然讓劉基非常驕傲。
朱元璋曾把李善長比作他的「蕭何」,把劉基比作他的「張良」。雖然劉基投奔朱元璋的時間整整比李善長晚了6年,但是,劉基很快就在朱元璋跟前站穩了腳跟。
至正二十年,劉基剛到南京不久,徐壽輝被陳友諒在九江弒殺,陳友諒自稱漢王。他帶領20萬大軍,沿江而下,突破安慶、太平,直逼南京。《明史紀事本末》記載:
友諒自江州引兵東下,建康大震,獻計者,或謀以城降,或以鐘山有王氣,欲奔據之。
當時,陳友諒兵強馬壯,朱元璋麾下的文臣武將們都認為不是陳友諒的對手,有人建議投降,也有人建議暫時逃到鐘山避戰。只有劉基不說話。
後來朱元璋私下召劉基,劉基獻計,讓康茂才詐降,把陳友諒引入河道狹窄的龍灣。朱元璋依計行事,在龍灣大勝陳友諒,史稱「龍灣之戰」。此戰之后,朱元璋徹底在南京站穩了腳跟,劉基也成為朱元璋的座上賓,朱元璋以「先生」來稱呼他。
此后,劉基為朱元璋頻繁獻計,運籌帷幄,為朱元璋征討陳友諒、消滅張士誠立下不世之功。
而作為劉基的兒子,劉璉卻在家中,一方面支應門庭,照顧母親和弟弟,另一方面埋頭苦讀。《青田縣志·本傳》記載:
性和易,凡幾明決。雖待人無忤,而內懷剛正,于非義之際,毅然不可奪。
意思是說,劉璉不僅學問好,而且性格也非常平和,做事情很果斷,心懷正義。
劉基整日忙于外事,把家庭交給長子劉璉,可謂非常放心(下圖為劉璉祠)。
劉璉在18歲的時候來到南京。當時,距離朱元璋稱帝還有兩年,朱元璋已經滅掉陳友諒,正在準備掃平張士誠和方國珍等人。劉基可能是怕到時候兩軍對壘,會波及家眷。因此讓劉璉帶著全家來到了南京。
朱元璋聽聞劉基的家眷來了,非常高興,還特地召見了劉璉。看到劉璉溫潤爾雅,又博學多才,朱元璋對劉基說「 非卿焉有是子」,意思是,不愧是你的兒子,果然很優秀。
兩年后,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大明。當時,徐達、常遇春等人仍在北伐元朝,因北方未定,并未大封功臣。待到洪武三年,朱元璋封賞諸臣,劉基被封為 誠意伯。此時劉璉已經20歲,早已娶妻生子,劉基讓劉璉回鄉守業,并沒有讓他過早地進入仕途。
其實,朱元璋剛立國時,曾有意讓劉基來做丞相,《明史·劉基傳》記載:
帝曰:「吾之相,誠無逾先生。」基曰:「臣疾惡太甚,又不耐繁劇,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無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諸人誠未見其可也。」
朱元璋說:「大明朝的丞相,必須是先生來做。」劉基卻以自己性「格孤高,疾惡如仇,又不喜歡繁重的政務」為由,拒絕了朱元璋。
劉基是比較了解自己的。洪武初年,朱元璋所倚重的淮西勛貴們逐漸從戰場上轉移到政務上,這幫人打仗還行,但一旦富貴,就暴露了不少毛病。劉基身為言官之首,自然要彈劾他們。所以,一來二去,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勛貴們開始站在劉基的對立面。特別是在劉基上奏誅殺李善長的親信李彬之后,李善長開始瘋狂地攻擊劉基,劉基逐漸被勛貴們孤立。洪武四年,劉基告老還鄉,朱元璋應允。
根據《參政孟藻公傳》記載:
誠意伯之得請歸老于家也,即遣公上謝恩……上為傾聽而任用之意,昉于斯矣。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劉基回到家鄉之后,特地派遣長子劉璉去京城謝恩。從這個時候,劉璉開始進入朱元璋的考察范圍。
從此,朱元璋高坐廟堂,劉基隱居江湖,而劉璉則作為朱元璋和劉基之間的傳話人,在兩地之間來回奔走。
劉基和劉璉二人,一退一進,也符合家族的新老更替。不過,當時劉璉并沒有在朝中擔任官職,他只是走進了朱元璋的眼簾而已。洪武四年,劉基退隱之后,朱元璋派傅友德、湯和兵分兩路討伐四川。當時四川仍在明夏政權的控制之下。這期間,劉璉多次往返京城和青田,傳遞朱元璋和劉基之間的通信。《參政孟藻公傳》云:
「自誠意伯家居,公將命朝謁無慮八九至,上見其進止安雅,應對明敏,未嘗不以為賢,而極為皇太子所重……」
意思是,劉璉在這一年往返少說也有八九趟,朱元璋見劉璉舉止安雅,回答問題敏捷明辨,認為他是個賢才。當時的太子朱標更是看中劉璉。
換句話說,當時朱元璋或許有把劉璉留給朱標未來使用的想法。
可是,幾年后,劉家就發生了變故。洪武六年,胡惟庸任右丞相,他素來和劉基不對付。因此,他一上任,就派人監視劉基。巧合的是,當年發生了「 談垟巡檢司案」。這起案子,直接要了劉基的性命。當時,劉基讓兒子劉璉代替自己給朱元璋上奏,說在甌括之間有一片山地名叫談洋。這里在懸崖邊,很多流民草寇聚集于此,官府不好征剿。建議在這個地方建立一個巡檢司(相當于一個維護治安的大隊)。
朱元璋看完,覺得也不是什麼大事,既然劉基這麼關心鄉民,就答應劉基,把當地的流民遷走,設置一個巡檢司在那里。
不承想,劉璉沒有將奏折給中書省,而是直接給了朱元璋。胡惟庸知道這個消息后,非常不開心,他開始誣陷劉基,《明史》說:
胡惟庸方以左丞掌省事,挾前憾,使吏訐基,謂談洋地有王氣,基圖為墓,民弗與,則請立巡檢逐民。
便對朱元璋說,「 談垟之地有王氣」,劉基想借設置巡檢司的機會,將這塊地圈為己有,將來還給自己做墓地。
胡惟庸的這番話,刺激到了朱元璋的敏感神經。朱元璋很生氣,下旨撤回巡檢司,并且停發劉基的俸祿。
這件事還沒完,劉基趕忙拖著老邁的身體去南京解釋,劉璉作為長子,自然要陪父親同往。在南京,朱元璋看似原諒了劉基,但也沒有讓劉基再回青田。直到兩年后,也就是洪武八年,劉基生病,再次告老還鄉。朱元璋「 親制文賜之,遣使護歸」,對劉基還是比較禮遇的。回家后,劉基在病中寫了一本《天文書》,并對劉璉說: 「你把他交給皇上,千萬別讓后人學習里面的內容。」
不久,劉基病重。朱元璋派胡惟庸帶著太醫開的藥來看望劉基,劉基吃完藥后,覺得腹中像有石頭一樣,不久便病死了。《明史》曰:
其后中丞涂節首惟庸逆謀,并謂其毒基致死云。
多年后,胡惟庸案爆發,御史中丞涂節承認,說是胡惟庸下毒毒死了劉基。
劉基死后,劉璉服喪三年(27個月)。到了洪武十年,劉璉帶著那本《天文書》來到京城,獻給朱元璋。朱元璋先任命劉璉為 考功監丞,又讓他擔任監察御史。洪武十二年,朱元璋提拔劉璉為江西參政。劉璉被稱為劉參政,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明史·劉璉傳》特地說了一句話,「 太祖常欲大用之」,意思是,朱元璋打算重用劉璉。這才將他放到江西歷練。或許,朱元璋希望劉璉在地方上積累足夠的經驗后,好回到京城委以重任。不過,朱元璋沒有想到 ,他把劉璉送到江西,江西竟然成了劉璉的殞命之地。史載:
為惟庸黨所脅,墮井死。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 劉璉被胡惟庸在江西的黨羽所脅迫,最終墜井而亡。
嗚呼,從洪武八年劉伯溫之死,到洪武十二年劉璉之死,誠意伯劉家兩代家族在四年之間連續殞命,而且,都疑似被胡惟庸所害,實在讓人扼腕。
關于劉璉之死,《明史》中的記載太過籠統。根據《青田縣志·本傳》記載:
十二年,刑部尚書沈立本為江西布政使。立本素諂附胡惟庸,性奸邪,而不知大體。璉以忠信介直自處,臨事決議,不為俯仰。雖出語侵之,不變一號一令。忖度利病便不便而后從違。
意思是說,洪武十二年,朱元璋把刑部尚書沈立本調到江西任布政使。布政使乃一省行政長官。而劉璉身為參政,分管糧儲、屯田、軍務、驛傳、水利、撫民等事,是地方行政副長官。換句話說,劉璉是副職,而沈立本是正職,后者是前者的頂頭上司。
沈立本這個人性格奸猾,不識大體,依附丞相胡惟庸。而劉璉和他父親劉基一樣,性格耿直,不愿屈服于權貴。劉璉和沈立本很明顯不是一類人,二者「三觀不合」。再加上劉璉身為誠意伯劉基的嫡長子,他怎麼可能會和奸佞之輩同流合污?
于是,當沈立本以上司的名義壓制劉璉的時候,劉璉并不搭理上司。沈立本多次指責劉璉「不聽話」,劉璉就反駁說:「 我受朝廷之命擔任江西參政,對于那些不利于百姓的事情,我是不會做的!」
事實上,劉璉在江西也的確做了很多利國利民的好事。史載,他讓貧困的百姓來制造城磚,不僅增加了江西的城防,還讓貧民得到了養家的工錢。在他的督導下,吉安的糧食大豐收。他清理冤獄,讓牢獄都空置起來。 一樁一件,足以說明,他是一個務實的好官。
可是,在封建社會的官場上,「和光同塵」比「務實」要現實一些,劉璉雖然得到了朝廷的褒獎,但是,也架不住上司給穿小鞋。沈立本千方百計找劉璉的錯處,然后上奏彈劾他。《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二十三》就有記載:
壬申,江西參政劉璉以罪逮下獄。璉,誠意伯基之子也,上以基故,特宥之。
意思是,劉璉最終還是被下獄問罪。但因為他是誠意伯劉基的兒子,有「光環護體」,朱元璋還是寬恕了他。
沈立本這下郁悶了,好不容易抓到劉璉的錯處,結果皇帝竟然寬宥了他。 明的不行,只有用暗的了。于是,便有了劉璉墜井而亡的消息。
明朝洪武十二年六月,在熾熱的陽光下,劉璉冰冷的尸體被從井里打撈上來的時候,誰又能說清楚他是怎麼「墜」到井里的呢?
贛水潺潺,鄱陽寂寂。32歲的劉璉在江西戛然而逝,當他的棺槨被運到青田老家時,他的妻子和孩子該是多麼痛苦!
劉璉去世后,朱元璋也感嘆太可惜。一年后,胡惟庸案爆發。涂節告發胡惟庸曾毒殺劉伯溫。胡惟黨羽的伏誅,意味著劉氏父子之仇終于得報。
而后,朱元璋封劉璉之子 劉廌為誠意伯。永樂時期,由于劉璉之弟劉璟反對靠「靖難」登基的朱棣,劉家再次遭難。直到明世宗嘉靖帝在位期間,劉家才得以繼續襲承「誠意伯」爵位。而此時襲承爵位之人,是劉基的八世孫 劉瑜。
《堂吉訶德》中有一句名言:
我的豐功偉績,值得澆鑄于青銅器上,銘刻于大理石上,鐫于木板上,永世長存。當我的這些事跡在世上流傳之時,幸福之年代和幸福之世紀亦即到來。
明朝兩百余年,劉基為明朝統一天下、收復燕云立下定鼎之功,劉璉更是繼承父志,可惜天才殞命。當代讀史人能做的,就是記住這些人,學習他們的忠義與忠直,將他們的功績銘于后世。
本文乃博史通今原創,參考資料:《明史·劉基傳》《明史紀事本末·卷三》《參政孟藻公傳》《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二十三》《青田縣志·本傳》。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