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戰爭雙方是北方前秦之主 苻堅對戰東晉大將 謝石、謝玄。原本,這該是場毫無懸念的戰爭,相繼滅掉北方諸多小型割據政權的苻堅,兵強馬壯,信心滿滿,對外宣稱八十萬勁旅,誓要踏過長江天塹,一統天下。
而相比于虎視眈眈、威風凜凜的前秦,東晉則要寒酸的多,自康王司馬睿「衣冠南渡」,在建康(今南京)建立偏安一隅的東晉后,一直唯唯諾諾,只求自保,面對前秦部隊氣勢恢宏的揮師南下,東晉朝廷驚起不少的震蕩,絕大部分人對于這場處于絕對弱勢的戰爭,并不看好,紛紛垂頭喪氣,做好了投降的準備。
只有此時已然操控長江下游的謝氏家族,力排眾議,積極備戰,誓死抵抗強勢來襲的前秦大軍……
前秦是由氐族符氏建立的雄踞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創立者苻健在后趙政權首領石虎死后,進駐關中,改號稱帝。
創立初期,百廢待興,此時東晉權臣 恒溫帶著四萬軍馬屢屢騷擾邊境,苻健采取堅壁清野的政策,不與之正面沖突,最終拖得晉軍在給養上出現困難,不得不頹喪收兵。
苻健死后,其子苻生即位。 苻生是個十分殘暴的暴君,天生就是殘障,只有一只眼,但他力大無窮,武藝超絕,大臣們稍有不讓他滿意的地方,就會將其斬殺。不過,他并沒有逍遙多久,便被堂弟帶兵殺入宮中,將這個惡貫滿盈,泯滅人性的家伙干掉了!
他的堂弟,便是大名鼎鼎的苻堅!
苻堅繼位后,火力全開, 先滅前燕,次滅仇池,而后前涼,最后再派大將呂光征討西域。
等到北方土地基本上全部歸入前秦所有時,志得意滿的苻堅便將犀利而帶有殺氣的目光望向了南邊的東晉!
公元378年,前秦大將 苻丕率領步騎兵共七萬之眾,浩浩蕩蕩地朝襄陽發動猛攻,主管此地的梁州刺史 朱序誓死抵抗一載,終因寡不敵眾,投降秦軍,襄陽失守。
敗報傳來,扼守長江下游的謝安緊急傳令 謝玄前往馳援,謝玄不辱使命,四次擊退秦軍,至此。晉軍扼守于長江口岸,依托天塹的地理優勢,使得前秦軍隊未占土一寸。
苻堅終是頗有遠見的一代雄主,待將北方諸多弱小分割政權統統收拾了之后,于公元383年,終于發動了對東晉的全面進攻。
大戰之前,雄心勃勃的苻堅曾站在長江岸邊,對即將出征的將士們夸口: 「信不信,我們將手中的馬鞭,扔到江中,長江之水將就此中斷!」成語「投鞭斷流」便出自于此。
苻堅的確有夸此海口的底氣,八月,他令 苻融為前鋒都督,率步騎二十五萬先行,九月他親統步兵六十余萬、騎兵二十七萬為后繼。益州、涼州、河北等地的秦軍也紛紛出動。
八十余萬的秦軍浩浩蕩蕩列陣長江對岸,這陣仗實是有些駭人。就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頭,晉孝武帝任命謝安之弟 謝石為征討大都督,謝玄為先鋒,率領經過七年訓練,戰斗力強悍的八萬「北府兵」沿淮河西上,直面秦軍主力, 胡彬率領五千水軍增援壽陽,又讓江州刺史 桓沖,率十萬晉軍控制長江中游,防止秦巴蜀軍過江。
這年十一月, 晉將劉牢之奇襲洛澗,拉開了淝水之戰的序幕。此次襲擊導致前秦兩名大將喪生,傷亡萬名秦軍。
此役后,秦、晉兩軍對陣淝水兩岸,對岸密密麻麻的秦軍,一眼望不到頭。但晉將謝玄不愧是出自名門之后,面對絕對劣勢,絲毫不怯弱,反而用激將法逼得秦軍讓晉軍渡河。
苻堅原本想將計就計,待晉軍渡到河中心時,再以強大的兵力突然襲擊,打他個措手不及。
可偏偏天不遂人愿,秦兵遠道來襲,疲憊不堪,已然失去了一半戰斗力。而晉軍在謝玄的英明領導下,人人以「守土有責」為光榮使命。所以,晉兵一聽到渡河命令,紛紛興奮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強渡淝水。
原本就士氣低落的秦軍,望著渡河的晉軍,反而被要求要后退一步。一支八十萬的部隊要想做到步調一致,何其難矣!所以,當后撤的動作剛剛執行時,秦軍的陣容便已經有了騷動。
這個時候, 偏偏那個降將朱序,仍是「身在曹營心在漢」,他見秦軍軍心已然動搖,于是趁機大吼一句:「秦軍敗了!」,原本就無心戀戰的秦兵一聽到這句話,反而如釋重負,紛紛向后,撒腿就跑。
于是,這個八十萬的強大陣容,在一瞬間便土崩瓦解,就像多米諾骨牌,這支龐大、臃腫的部隊也開始產生連鎖反應,當前鋒潰敗的慘叫聲傳達到后面的部隊時,又引起一陣混亂。 于是,失敗的情緒仿佛一場瘟疫,感染到每一個秦軍將士,以致他們聽到冷風呼號,白鶴凄厲的叫聲,都以為晉軍前來截殺,嚇得全身哆嗦。成語「風聲鶴唳」由此而來。
而當他們看到周圍的花草樹木被風刮得左搖右晃,又是一陣驚懼,誤以為晉兵埋伏于此,嚇得抱頭鼠竄。成語 「草木皆兵」由此而來。
此時正直冬季,受到驚嚇的秦軍互相踐踏,八十余萬的部隊,死傷百分之八十以上,秦主苻堅也中箭負傷,倉皇北遁逃回洛陽,心有余悸地清點隊伍,僅剩十萬殘兵敗將。
勝利的捷報送到建康,謝安正在與客人下棋,看完后將捷報放在一旁,繼續與客人寒暄。客人問及戰況,謝安故作淡定道:「 小兒輩遂已破賊」。
客人興奮地無心下棋,慌忙告辭。客人走后,他趕回屋中欲再觀捷報,結果邁過門檻時,將木屐上的齒都碰斷了。這就是典故「折屐齒」的來歷。
任誰都不會想到,這場前秦以壓倒性兵力發動的侵略戰爭,竟然會這樣戲劇化的收尾,俗話說:驕兵必敗,此條箴言用在苻堅身上再也合適不過。
若不是苻堅驕矜自大,不聽諫言,主觀武斷,莽撞沖動,將戰線拉得過長,以致尾大不掉,疲于奔命,哪里會有這樣的慘敗。
淝水之戰后,使得流落到南方的漢族中原文化得以延續和發展,并且直接影響到了此后隋唐等統一王朝的精神實質,可以說淝水之戰保住了中華文化的核心部分并使之從「五胡亂華」后得到喘息和重新崛起的機會。
而一代雄主苻堅,卻在此戰后一蹶不振,慕容垂、姚萇等一大批氐族勢力又開始蠢蠢欲動,最終將好不容易穩定了十多年的前秦政權再次肢解。
最終,北魏的拓跋燾乘勢而起,統一北方后,從黃河北岸一路穿插,推進到長江北岸,但是由于水土不服,最終沒有促成南北統一。
直到公元589年繼承北周的隋文帝楊堅實現「天下大同」「區宇一家」。至此已去淝水之戰206年。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明得失。苻堅雖有雄心壯志,但終究缺乏一位經天緯地大政治家的格局與胸懷,最終仍落得被人截殺的命運。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