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生7個女兒后,這對跨國夫妻變了!搬離市區,堅決不讓孩子上學

萌一通 2023/02/09 檢舉 我要評論

記得點擊關注「裝個好房子」哦~

每天為你帶來裝修干貨、改造新靈感與美好生活故事

探尋美好居住方式,我們值得更好的生活!

----------------------------------------------

「結婚15年,生下7個女兒,卻不讓她們上學。」


以上幾個關鍵詞,很容易讓人聯想到:


要麼這是一部狗血的電視劇;

要麼就是一個父母極其不負責任的重男輕女家庭。


但這樣的事情,卻真實存在于現實之中。甚至,還并非大家想象中的那般魔幻和不堪……




Stephen,是一名地地道道的中國女婿。


他出生于美國奧勒岡州鄉下的一個大家庭中,父母生下了七個孩子,卻沒有一個是女孩。


從小生活在這種環境里,也讓他異常渴望,將來自己能有個可愛的女兒, 只是沒想到,後來居然生了7個……



Stephen在一票兄弟中排行老四



在19歲那年,Stephen獨自來到了台灣學習中文。


他被博大精深的中文深深吸引,便一發不可收拾地愛上了這片土地,也因此遇到了相伴一生的那個人。





Stephen的太太宋季芳,是一名典型的中國女性。


她上得廳堂,下得廚房,一個人可以把很多事情都操持得妥帖且周全。


而她身上那股,溫婉典雅、大方得體的中式風情,也讓成長于美式教育的Stephen異常著迷。





為了追尋自己的愛情,時年28歲的Stephen,決定留在中國,成為台灣一所學校的英文老師。


2009年,二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短短三年內,就生下了三個可愛的女孩。


不過,隨著三女兒的誕生,一家人的財政支出也變得十分緊張。





幾番權衡之下,Stephen辭掉了從事多年的教師工作,選擇全職在家,做一名YouTuber。


這樣一來,既能幫妻子分擔育兒煩惱,也能通過粉絲、流量變現來補貼家用,可謂一舉兩得。





除了辭職帶娃之外,Stephen還做出了另一個重大選擇——


帶著妻女搬到台灣的鄉下生活。





原本結婚后,夫妻倆一直住在台中市區,雖然生活便利,但居住環境卻因為孩子的增加,漸漸變得擁堵不堪。


于是,為了給孩子們一個更寬闊的成長空間,他們尋覓了很多年,終于在苗栗郊區找到了一片土地,構建起了一處理想家園。




家變大了,孩子也越生越多。


結婚15年里,Stephen和妻子生下了七個女兒,最大的14歲,最小的才10個月。


好在,這棟兩層的小別墅住下一家九口人,還算綽綽有余,并且在全家人的共同打理下,呈現出整潔干凈、井然有序的模樣。





進門即寬敞明亮的客餐廳。


開放式的設計讓整體在視覺上更顯連貫,沒有任何隔斷墻的存在,也使得空間被進一步放大。





客廳的公區里,沒有豪華的傢俱和裝飾,僅僅擺放著一組黑色皮沙發、一個木茶幾、一張羊毛地毯,容納下一家九口人完全沒有壓力,簡約且實用。


其他空地處,還見縫插針地塞下了鋼琴、嬰兒床、單門冰箱等大件,可謂是不浪費一分一毫。





不過, 相較于客廳的「剛剛好」,餐廳卻更顯「奢侈」。


明明是全屋最寬敞明亮的空間,卻只放下了一張長方形餐桌、九把椅子、一組實木餐邊柜、一個雙開門大冰箱,便再無多余的傢俱。





這是因為Stephen一家人,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


好好吃飯。


在餐桌上,是一天中大家少有可以聚在一起的時間,所以必須專心享受美食,好好珍惜與家人聊天的時光。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在客餐廳里你幾乎看不到什麼類似電視、游戲機的娛樂設備,只有純粹得不能再純粹的家居生活物品。





廚房的布置也很特別,雖然裝修風格、傢俱材質都略顯普通,但空間比起尋常人家,卻要大上不少。





原因很簡單——


每天全家人要一起下廚做飯,不管是快成年的大女兒,還是夠不到灶台的小女兒,都無一例外。


通常,會有一個孩子負責備菜,剩下的再分成兩個小組,一組做葷菜,一組做素菜。大家在廚房里分工明確合理,效率也非常高。以至于每年的年夜飯,都是夫妻倆和女兒們一起準備和完成的。





不過,宋季芳并非一開始就要求女兒們學會在廚房打下手,甚至做飯的。


以前的她, 習慣了「基層」工作,大小家事什麼都要親力親為。但這樣的育兒方式,隨著孩子的增多,難免有些乏力和忙碌。





這時,宋季芳突然意識到: 為什麼不從小培養孩子的動手和參與能力呢?


于是,她便干起了管理和分配的工作,即有序協調全家人的分工協作,大膽地讓女兒們去負責一日三餐和家務活動。


這樣一來,不僅自己能獲得一些喘息的空間,孩子也能在這樣的環境里,早早學會自主和獨立。



正在備餐的女兒和媽媽


誠然,一家九口的大家庭并不多見,光是吃飯溫飽一事,應該就是繁雜的大工程。


可是在Stephen和宋季芳的「另類教育」下, 他們家里完全看不到手忙腳亂,取而代之的是井然有序。





不過,除了從小培養孩子們的動手能力之外,夫妻倆在女兒們的教育上,也另辟蹊徑——


比如,不讓她們去學校,全部在家自學。





平日里,女兒們早上做完家務和早餐后,就開始自學。


Stephen負責教英文,宋季芳則教中文,其他學科的知識,則買來了各種教材放在家中的大書柜里,供孩子們自主選擇學習。


通常全家人會在晚餐以前,把所有的課程結束。





當然, 孩子們很多時間,也可以在戶外活動和玩耍。


類似養雞、養動物、爬樹、蕩秋千、在外面探索,也可以和鄰居互動,一切選擇都是自愿且靈活的。





在夫妻倆看來,他們不需要「千篇一律」的孩子。


相反,卻更希望女兒能在大自然中肆意生長,盡情歡笑,成為最真實、最獨立的個體。





養育7個孩子,難嗎?答案是肯定的。


可在Stephen和宋季芳夫妻倆身上,大家看到的更多是和諧與自洽。


雖然他們育兒的方式十分另類:搬離市區,去到鄉下,不讓孩子去學校,卻讓孩子從小開始做飯和做家務。


但不得不說,這種「另類」在當下內卷嚴重、少兒抑郁比例加重的社會中,也顯得有幾分合理。





當然,這樣的情況并不適用于所有家庭,也不一定適合所有成長中的孩子。


還是那句話:「育兒不必總是尋求周圍人的認可,不該用他人的價值觀去衡量。」


正如裝修房子一樣,我們都希望家如其人,而不是美得千篇一律。同樣,我們也不能要求每一個獨一無二的孩子,都用同一種方式培養成才。


本文圖片及素材來源:[email protected]天下雜誌video | 深度人物專訪、@老外爸爸Lao Wai Ba Ba、B站@老外爸爸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