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者,國之大事。」在浩瀚的歷史長河當中,無論是繁榮昌盛到了一個[高·潮]的大國,亦或是窮困潦倒艱難生存的小國,都需要有一支能夠保家衛國的軍隊。如若國家的軍隊不夠強悍,那麼即使再強盛的國家,也終有被攻下的一天。
「將者,智、信、仁、勇、嚴也。」軍隊的將領,對整個軍隊起到的作用至關重要。在《亮劍》當中,李云龍帶出來的軍隊,無一不作戰勇猛。因為將領的重要性,凡大戰開戰在即,領導者都會在將領的選擇上冥思苦想。
作為曹操手下,唯一入選武廟的將領,張遼的作戰能力毋庸置疑。讓曹操對張遼印象深刻的,莫過于其差一點將曹操活捉。正是因為賞識張遼的能力,曹操才會在呂布兵敗之后,第一時間把張遼救出來,以禮相待。
拜入曹操
「呂布敗亡后,張遼歸屬曹操。」張遼出生于東漢末年,當時漢朝內部,漢朝皇帝漢靈帝驕奢淫逸,公開地賣官鬻爵,朝政內部陷入到了腐敗的極點。
漢靈帝對宦官和外戚勢力的你爭我奪視而不見,一味地追求自己奢侈至極的生活,朝政的腐敗導致民不聊生,公元184年,難以生存下去的農民們發動了黃巾起義。
高喊著「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黃巾軍,雖然最終沒能成功,但卻加快了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的形成,加快了東漢結束的進程。公元169年,張遼在并州雁門郡馬邑縣出生。張遼原本應當姓聶,其實際上是曾經發動馬邑之謀的聶壹的后人。
馬邑之謀雖然最后因為消息泄漏而失敗,但卻讓漢朝自此結束了從西漢初年開始的屈辱「和親」政策。從這之后,漢朝開始主動對匈奴出擊,派遣衛青、霍去病等將領前去征伐,從而解除了北方的匈奴威脅,讓北方的經濟文化得以穩定發展。
在馬邑之謀失敗之后,得知消息泄漏而選擇撤軍的王恢被下獄,最后百般無奈之下自盡謝罪,而聶壹的家族為了避怨,則干脆將聶姓改為了張姓。
在張遼出生的時候,漢朝正處于搖搖欲墜當中,北方的胡人經常去到雁門郡燒殺搶掠。從小就經歷了這些的張遼在「少年時便成為雁門郡的郡吏。」
年少時便武力過人的張遼時候到了并州刺史丁原的賞識,讓其歸入大將軍何進手下。在董卓立下救駕大功,掌握朝中大權之后,因為何進已死,所以張遼便和何進的其余部署一同從屬于董卓。在董卓敗亡之后,張遼又從屬于呂布,此時擔任騎都尉。
在董卓舊部造反之后,張遼便跟隨著呂布一起向東邊奔逃。呂布在兗州成功吸取了陳宮等謀士將士,并在此和曹操經歷了一段長時間的慘烈爭斗。呂布曾經數次打敗曹操,最激烈的時候,曾經將曹操打得只剩1萬多的士兵。
在蝗災大起之后,為了休養生息,呂布和曹操只能各自罷兵。在休整之后,被曹操擊敗的呂布去往徐州。在公元196年,呂布成功奪取徐州,自稱為徐州牧,而呂布麾下的張遼則領下了魯國國相的職位,當時的張遼年僅26歲,已經追殺過曹操,并且差點成功活捉曹操。
追殺曹操
「曹軍多次失利,僅剩萬余人。」當時的兗州牧曹操正率領大軍攻打徐州牧陶謙,而關鍵時刻,張邈和陳宮等人卻秘密迎接呂布,讓呂布來擔任兗州牧。
在兗州之戰當中,曹操和呂布互有勝負,曹操曾數次遭遇生死存亡。
一次,曹操率軍襲擊呂布營寨,呂布軍中傷亡慘重。得此情況之后,呂布親自率兵前來援助。聽到此消息的曹操匆忙棄寨逃走。
在逃跑過程當中,曹操陷入到了張遼和臧霸的伏擊,在呂虔和曹洪迎敵失敗之后,曹操再次西逃,在呂布大軍已經殺至眼前的關鍵時刻,典韋出手相助,成功幫助曹操逃離。
在這之后,陳宮等人暗中設下圈套,派人裝作曹操的內應,引曹操入甕。當曹操攻打呂布的濮陽,并殺入城中之后,很快發現自己中計。當時陳宮將曹操的退路堵住,而張遼和臧霸又率軍分別「從東西兩面進攻曹操」,別無選擇的曹操只能向北門奔逃。
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曹操最終被抓。本來應當是戰爭就此結束,但因為呂布等人并不認識曹操,所以當曹操指著一個騎馬快奔的人,表示那人是曹操的時候,呂布等人便放開了曹操,轉而去追那名騎馬狂奔的人。抓住機會的曹操趕忙逃跑。
迫使兩方停兵的蝗災過后,曹操率軍擊敗呂布,并將呂布趕出兗州。
先后追殺
「張遼將其眾降,拜中郎將。」在曹操將呂布敗亡于下邳城當中后,呂布的手下便先后歸順于曹操。因為賞識張遼的才能,曹操特意拜張遼為中郎將。
在公元198年,呂布的部下在用金子購買軍馬的時候,金子卻全被劉備的軍隊搶走了。在和關羽交好的情況下,29歲的張遼依舊奉命出戰,和高順一同攻打劉備的軍隊。在劉備向曹操求救之后,張遼等人先是打敗了前來救援的夏侯惇,接著又將劉備擊潰。
在後來與袁紹的官渡之戰爆發之后,張遼在官渡之戰中,和關羽一同作為前鋒,將敵軍迅速擊破。因為屢立戰功,張遼遷為裨將軍。除了作戰勇猛之外,張遼的謀略技能也非常強。
在張遼和夏侯淵一同將昌豨圍困在東海郡的時候,面對糧草殆盡的情況,將士們都認為應當引軍而還,但經過長期觀察的張遼卻提出了不同意見。
張遼向夏侯淵表示,每當自己巡視圍城的軍情時,昌豨總會兩眼盯著自己,并且敵方「士兵所發射的箭日益稀少」,這些征兆足以說明對方是希望能夠和談的。聽了張遼的建議之后,夏侯淵同意了張遼的意見,最終,張遼等人兵不血刃就成功讓昌豨投降。
在後來的孫吳和曹魏雙方爭奪合肥的合肥之戰當中,公元215年,負責守合肥的張遼直接突襲了前來攻打的孫權,將孫權的人馬打敗之后,孫權只得慌忙撤退。
當孫權本以為此戰告一段落的時候,張遼卻再次帶兵突襲,使得孫權再次兵敗。這場先后兩次擊敗孫權的戰爭被稱為逍遙津之戰,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爭。當時的張遼已經46歲,只帶了7千將士,而孫權的東吳卻有著10萬大軍。
在雙方實力相差巨大的情況下,張遼利用謀略策劃,成功兩次擊敗孫權吳軍,使得吳軍潰敗,甚至于到了聞風喪膽的地步。
張遼的這次戰役成功「化解了合肥之圍」,在此次戰役之后,張遼的威名便震懾了整個江東地區,民間甚至有了「張遼止啼」的說法。
小結:
「當敵制決,靡有遺失。」張遼雖然可能在武力值上,無法和眾多名將悍將相比,但在謀略的運用之上,卻是十分強悍的。作為曹操手下眾多名將當中,唯一被評入武廟的將領,其能力是得到了眾人的一致認可的。
作為三國名將,張遼曾在26歲的時候追殺曹操,後來又在29歲的時候追殺劉備,46歲的時候兩次大敗孫權,追殺得孫權落荒而逃。因為功績卓越,所以得到了曹操的重用,接連升職。孫權甚至在張遼生病的時候還表示過,即使張遼生病了,其能力也不可阻擋,需要謹慎行事。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