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康熙皇帝駕崩之后,諸皇子在暢春園發生了激烈的爭論,不承認康熙臨終傳位胤禛的既定事實。其后,九門提督隆科多宣讀大行皇帝遺詔: 「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即傳位皇四子胤禛,欽此!」
御史手中剛好有一份康熙皇帝的遺詔,全文大概有1300多字,傳位給胤禛只是遺詔中最后的一段。
關于康熙傳位遺詔時至今日仍頗存爭議,也非御史發文要討論的對象。只是在遺詔中,康熙皇帝特地點了禮親王的名字,并囑咐后世皇帝一定要保全禮親王家族一脈。原文如下:
「太祖皇帝之子禮親王之子孫,現今俱各安全,朕身后爾等若能惕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輿制,持服二十七日,釋服布告中外,咸使聞知。」
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康熙帝再次臥病,便將自己想說的話口述給滿漢大臣,五年之后,康熙去世所發遺詔大致就是在此基礎上刪節而成的。
在遺詔中,康熙對自己的一生做了自我總結和評價,整體來看,康熙并無過多的溢美之詞,而是就事論事。在表明自己努力的心跡時,也是用詞謹慎,沒有絲毫夸張矯飾的嫌疑。
大行皇帝遺詔是何等神圣,按格式都是皇帝自己對一生的簡短評價,以及在位期間存在了哪些問題,并宣布儲君人選。很少有皇帝在遺詔中,叮囑后世子孫要照顧某個宗室王公的。
那麼康熙皇帝為何要點禮親王的名呢?後來的雍正以及后世子孫,是否按照康熙的指示照顧禮親王家族呢?
第一代禮親王代善,在太祖諸子中威望最高,努爾哈赤去世之后,以代善為首的諸貝勒,推舉皇太極繼承汗位。
努爾哈赤去世時,并沒有留下傳位遺詔,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大貝勒代善資歷最深,戰功也最著。他手里握有實力雄厚的兩紅旗,如果他要站出來參與競爭,那麼皇太極未必就能上位。
代善仁厚,知道自己的能力不及皇太極,后金政權需要一位強有力的領導者,帶著他們走出困局。代善這種大公無私的胸懷,贏得了宗室王公們的尊重。
皇太極一朝,代善屢受政治打擊。皇太極暴斃后,最高權力出現真空,豪格與多爾袞相持不下。這一次,又是代善站出來維持大局,擁護六歲福臨即位。
順治元年,幼主福臨下旨,賜禮親王代善上朝不拜之特權。只不過當時秉政的是睿親王多爾袞,代善在順治初年,過得并不舒心,被迫退居二線,直至順治五年去世。其禮親王之爵傳于第七子滿達海,改封巽親王。
康熙即位時,大清開國諸王先輩們基本不在人世,第二代、第三代世襲王公,早已沉醉在京城的繁華之中,他們當中少有杰出的干才。
三藩之亂前期,康熙以諸王領軍平叛收效甚微,只有安親王岳樂和康親王杰書兩位王公可堪重用。
安親王岳樂是努爾哈赤的孫子,是康熙的堂伯父,雖然岳樂頗有軍事才能,但康熙對他始終防范,不敢輕易授以大權。
康親王杰書是代善之孫,順治朝時承襲禮親王爵位的滿達海、常阿岱父子獲罪,其王爵由杰書繼承,并把巽親王改封為康親王。雖然封號有點亂,但諸位只要記住一點便可,不管是巽親王還是康親王,其實都是禮親王。
杰書可以說是康熙朝最紅的宗室王公,三藩之亂和平定台灣時,皆以杰書為大將軍統籌軍務,尤其是平定台灣之后,杰書的地位達到頂峰。康熙三十六年,杰書去世,其爵由第五子椿泰承襲。
史料中對椿泰的記載不多,《清史稿》中只有寥寥的 「椿泰為人豁達有大度,遇下以寬。善舞六合槍,手法矯捷,能敵十數人」數語,大致可以猜測,椿泰應該也是一個很有軍事才能得人,只不過他福氣不夠,27歲就去世了。
康熙一朝,開國諸王中,以禮親王家族出力最多,加上代善兩次扶立之功,使得禮親王成為了開國諸王之首。這也是康熙在遺詔特地指出,讓后世之君照顧禮親王家族的原因。
雍正即位后,是嚴格按照康熙帝的遺愿行事的。第五代禮親王椿泰死于康熙四十八年,當年就由其子崇安襲爵。
雍正即位后,對宗室展開了一次空前的清洗運動,一大批宗室王公或革爵或發治罪。近支宗室自不必說,老三、老八、老九、老十四等受到了最嚴厲的打擊。
遠支宗室中,首當其沖的就是開國諸王之后裔,鄭親王家族、肅親王家族、順承郡王家族、克勤郡王家族等等,都因康熙晚年參與爭儲風波而被雍正清算。
康熙諸皇子爭儲時,康親王崇安是個堅定的中立派,雍正即位后,其實對于中立派也沒多少好感,比如皇五子胤祺就是中立派,雍正即位后他的子孫同樣受到牽連。
意外的是,雍正對崇安格外開恩,康熙朝時崇安并沒有在朝中擔任要職,雍正即位當年,就命崇安為滿洲正白旗都統,掌宗人府,直到雍正十一年崇安去世,都沒有受到任何的政治沖擊。這也說明,雍正是徹底執行了康熙的遺愿,保全了禮親王一脈。
崇安死后,由其子犽凝承襲爵位,并改回原來的封號禮親王。犽凝襲爵五十余年,史料記載 「性寬易而持己嚴,淡薄勤儉,出處有恒。」
乾隆借著給多爾袞平反之機,將開國諸王之爵定為世襲罔替,此即清初八大鐵帽子王,第一代禮親王代善配享太廟。并規定,此后朝會站班,出班發言,皆以禮親王為首。至此,禮親王成為大清第一王。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