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止于智者,卻不止于智障。
流言蜚語很吵,捂上耳朵,做自己。
很多人喜歡在網上學裝修,這本是信息發達帶來的便利,但是卻讓很多「營銷網紅」趁機看到了商機。
文案寫得很精彩,教你怎麼省錢、怎麼避坑,讓人忍不住心動,結果你信了他的「鬼話」,就會被大坑套小坑,一個沒少踩。
一些網紅要流量我可以理解,但麻煩不要拿粉絲當智商, 特別是網上很火的8個「裝修謠言」,每一個都是網紅的營銷手段,我實在看不下去了,本期內容就來扒一扒這些謠言的「遮羞布」。
在網上學習裝修的時候,你是否刷到過這樣的帖子: 「窮裝就復制我家吧,真的太好抄作業了!」
看完他們的家,確實讓人非常的心動,于是人人都在喊「窮裝」,久而久之就成了一個真實的「裝修謠言」。
但是,如果你真信這些博主的「謠言」,就說明你真的太天真了,因為他們這種檔次的裝修根本不能稱之為「窮裝」,甚至比一般的裝修還要貴。
之所以這樣說,主要是因為以下幾點:
①從頂面材料來講。大多數都是采用的大磚鋪貼或者高檔木地板,價格要遠遠高于普通的地磚的價格。
②從頂面裝修來講。基本都采用全屋吊頂的方式,雖然是平頂,但也比雙眼皮吊頂貴很多。
③從電視墻裝修講:都做了復雜的造型或者使用了高檔的材料,價格都在5000元以上。
④從空調方面講:基本都是采用了中央空調,比普通的空調平均要貴10000元以上。
⑤從燈光設計講:毫無疑問無主燈的設計,要比普通的燈光設計要貴很多倍。
所以說,無論是從「頂面」「地面」「造型」「空調」還是「燈光」等幾個方面來講,其價格都遠遠超出普通的裝修,如果這都能稱之為「窮裝」,就有點拿粉絲的智商往地上摩擦了。
我理解中的窮裝,應該是這樣的:
①吊頂。原頂面直接刷大白,或者簡單地做一圈雙眼皮吊頂,不追求極致的細節,省錢又大方。
②地面。地面直接選擇普通的800*800mm地磚,而不是選擇工費和造價更高的大磚。
③造型。無電視墻、無造型墻,大白墻落地直接掛上電視,安上電視柜即可。
④空調。普通的掛機空調雖然不如中央空調美觀,但是也能滿足日常生活的使用。
⑤燈光。軌道射燈替代主燈,幾百塊就能搞定,既讓空間有氛圍感又能節省很多費用。
你有沒有聽過有些裝修博主這樣教你裝修:「裝修一定要簡單,越簡單越高級」。
這句話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但是用在裝修中,就有點不切實際,因為對于裝修而言,一分價錢一分貨,裝修太簡單不但不會高級,反而會顯得非常廉價。
很多網紅博主的家,之所以看起來沒什麼東西,但是卻給人感覺很高級,并不是因為裝修的簡單,而是因為裝修的更「復雜」。
之所以這樣說,主要是因為以下幾點:
①材料用的復雜。東西少代表著材料就要用高級的、貴的,像一些空無一物的家之所以好看,就是因為運用了大量的微水泥等昂貴材料。
②工藝做的復雜。對于裝修而言把造型做到極致,就需要慢工出細活,例如像「無踢腳線設計」看似是少了一道工序,其實前期需要做很多的工序做鋪墊,才能出來效果。
所以說,對于裝修而言,想要把「簡單」做出高級感,需要很復雜昂貴的材料和復雜的工藝做支持,才能實現高級感。
而如果你輕信了他們的這些「謠言」,按照常規的手段是做「極簡」的裝修,出來的效果往往就是廉價的出租屋風格。
我的建議:
有時候裝修不一定越少越省事,越少越高級,適當加些裝修元素進去,能節省工費的同時,還能提高裝修檔次,適合老百姓裝修。
①石膏線。如果頂面不做吊頂,就需要非常的精細的工藝做「直縫處理」,而如果加一道石膏線,幾塊錢就能解決「直縫」的問題。
②超薄踢腳線。無踢腳線看似簡單,實則非常費工費錢,性價比最高的方法還是用超薄踢腳線。
很多網紅博主都在說「硬裝要好點,后期動不了」。
聽起來確實很有道理,于是每個人都在口口相傳,于是就形成了一種「裝修謠言」,其實這完全是一種營銷手段,讓我實在看不下去。
所謂的硬裝要做得好點,在我看來屬實沒有必要,舉例來講:
①例如拿瓷磚來說
都知道廣東磚好,為了硬裝好點都擠破頭皮去選廣東磚,這對于地處南方的人來說比較劃算。
但是,對于遠在北方的家庭來說,用廣東磚光運費就需要多花很多錢,而且很多人花了廣東磚的價格卻買不到真正的廣東磚。
其實,像我們山東地區的人來講,就用淄博磚一樣可以,以前家里鋪的十幾元的地磚,用了那麼多幾年,也不是一直很好嗎?完全沒必要「為了硬裝而去硬裝」。
②拿水電改造來講
很多人說水電改造屬于隱蔽工程,一定要好好裝,否則后期就改不了了。
于是就有很大一部分聽信了這個「裝修謠言」,紛紛花重金去做水電改造,甚至不惜做「全屋換線」「全屋換水管」「重鋪地暖」等。
其實,我覺得這完全沒必要,因為現在的建筑品質已經很好了,開發商用的材料都要經過好多部門的層層驗收,所以用的材料基本都是國標,完全沒必要再去重新更換。
和「硬裝要好點」恰恰相反的另一個謠言就是「軟裝湊合用,后期有錢再換」。
聽起來很合情合理,但是真到了入住后你會發現,你以前裝修中的那些在意的細節、糾結的款式并沒有那麼重要。
湊合買的東西,入住后感覺也沒那麼難受,也就一直湊合再用,在還沒用壞的情況下,很少人會去花重金去更換軟裝。
我的建議:
對于軟裝而言,我反而覺得不能湊合,如果資金不富裕可以臨時不買,如果要買就一定要買自己喜歡的,符合裝修風格的,軟裝「不湊合」反而會幫你節省資金。
傳統的裝修一直以來,都是水電走地,自從很多網紅博主說,水電走地,壞了要撬開地磚,維修麻煩開始,就開始了水電走頂的「裝修風氣」。
久而久之,不管有沒有道理,水電走頂也成了一個讓人以為是正確的「裝修謠言」。
之所以說它是「裝修謠言」,主要是因為以下幾點:
①走頂成本高。水電走頂的成本要比走地的成本高很多,本來一根管就能解決的問題,還要繞頂一周才能實現。
②埋地更耐久。同樣的是國標水管預埋在水泥層下面,可以緩解水壓的的承受力,所以耐久性要比裸露在外更耐用。
③不可避免有走地的管道。開發商預留的水路和電路基本都是在地下的,難道還要全部刨出來,重新走頂嗎?
我的水電改造建議:
①認準國標。與其糾結水電是否走頂,不如把心思放在電線和水管的材質上,認準國標才是關鍵。
②各有利弊。走頂或者走地其實各有優勢,可以適當地選擇衛生間廚房的水路走頂,電路走地。
「衛生間防水刷到頂」是裝修里面最大的謠言,說實話就是很多人的營銷手段,純粹是為了利益,竟然有90%的人都信了。
很多網紅博主說,刷到頂可以避免墻體衣柜潮濕,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實際上完全就是「智商稅」。
之所以這樣說,主要是因為:
①返潮和防水高度完全沒關系。返潮的關鍵在于是否真的漏水,只有漏水才會返潮,而漏水的位置往往是在墻根的位置。
②造成瓷磚脫落的風險。大面積的刷防水,減低了瓷磚和墻面粘合度,后期容易出現空鼓和脫落問題。
我對于衛生間防水的建議:
①30公分足夠了。正常衛生間一周刷個30公分高度就可以,實在不放心淋雨處刷個1.8m。
②防水要有坡度。防水層也要有坡度,方便通過瓷磚滲下去的磁水,能順利排走。
③過門石一定做防水。過門石是很多人忽視的地方,也是防止墻面起皮返潮的關鍵。
很多博主宣稱,他家用的18級納米涂層的洗菜盆,耐磨耐刷,看起來又高級,讓人忍不住心動。
但實際上,它就是一種營銷手段,只不過為了賣貨而營造出的噱頭。
你仔細的想一想,生活中我們常用的不粘鍋,都是號稱十幾層電鍍涂層,但是時間久了照樣會掉。
所以說,選擇菜盆不要盲目輕信商家的「謠言」,也不管是什麼黑科技,就老老實實的選擇304不銹鋼菜盆即可,省錢又耐用。
巖板的台下盆,在各種網紅和商家的推崇下,迅速占領市場,讓人多覺得它是最新、最高級的台盆做法。
但實際上,巖板的台下盆剛做起來雖然好看,日子過久了就會發現它是個妥妥的「雞肋產品」。
之所以這樣說,主要是因為以下幾點:
①台盆縫隙發霉嚴重。無論是否用巖板,台下盆的弊端就是容易在縫隙發霉,不但難看還會影響健康。
②台面很脆弱。生活中難免會出現磕磕碰碰的問題,如果一不小心硬物掉在巖板上就很容易造成整個台面的破碎。
關于台盆的選擇建議:
①陶瓷一體盆。如果資金不是富裕,就買陶瓷一體盆,雖然沒有那麼高大上,但是卻好清潔易打理。
②某麗耐一體盆。如果資金充足可以考慮這種材質的台盆,既高大上又沒有衛生死角。
寫在最后:
網絡這個大平台,關于裝修的知識有很多,有很多常識性的錯誤被很多視訊強制的灌輸給「裝修小白」,其實這些視訊都是受利益驅使,拍視訊的本人根本不懂的裝修。
因此,誠心建議大家,在裝修的時候不要盲目聽信「流量視訊」帶來的所謂專業知識,多關注一些真正懂裝修的博主,避免吃虧上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