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很多人來說, 人體冷凍似乎只存在于科幻片中的情節,但這卻是真實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技術。簡單地說,這是一種用超低溫度來保存人體的方法。雖然在未來,隨著技術的完善,解凍與治療的過程或許聽起來并不那麼難懂。如今,醫學界已經用 低溫技術成功保存了多種生物細胞,例如我們熟悉的 凍卵技術。
這種方法是對付絕癥和死亡的最好辦法了,換而言之就是給那些身患絕癥的人在絕望之中找到了一點希望,人的壽命是有限的,但科技的進步是隨著時間不斷提升的,有些病看在看起來無藥可救,或許過個幾百年,治愈癌癥就像治感冒一樣簡單,把肉體凍起來,等醫學水平達到了,再解凍治療,在理論上是行的通的。
其實這個想法最早出由一位科幻小說家 尼爾瓊斯提出來的。他在1931年發表了一部名為 《奇異的故事》的小說,其中描述了一個人在死后被冷凍保存,然后在未來被解凍并復活的情景。
這個設想引起了一些科學家的興趣,尤其是羅伯特·艾丁格,他在1964年正式提出了人體冷凍這一科學概念,并在 《永生的期盼》一書中詳細闡述了這一理念及對未來的展望。
這個概念第一次被人知曉,并想用此獲得永生的一個人就是—— 華特迪士尼,看過米奇,唐老鴨,白雪公主等影片的人都應該知道這個人,美國最為著名的傳媒企業迪士尼公司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華特迪士尼在1966年12月15日因為肺癌去世,在他死后一直有一個傳言,許多人都相信他的遺體或者頭部被冷凍保存,等待未來復活,之所以有這個傳聞是因為他對人體冷凍技術特別感興趣,以及他在去世前閱讀過《永生的期盼》這一本書,此外他還曾和艾丁格和其他人體冷凍專家進行過交流,并考慮過成為第一個被冷凍的人。
不過,這個傳聞并沒有得到華特·迪士尼的家人或公司的證實,也沒有確鑿的證據表明他真的被冷凍了,事實上,他的女兒 黛安娜·迪士尼·米勒在1972年發表了一份聲明,否認了她父親被冷凍的說法,并稱這是一種「荒謬」的謠言,她還表示,她父親對死亡持有現實和平靜的態度,并沒有對未來有任何不切實際的幻想。
不知道迪士尼對永生有沒有存在幻想,但底下這位對永存還是保留著期望的,他就是世界上第一個冷凍人。
他是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的一位心理學教授 詹姆斯·貝德福,他患了腎癌,于1967年去世,當時他73歲。
他生前的計劃就是希望把遺體保存下來,盼望在未來科技進步之后,可以治好他的疾病,于是美國低溫學會的主席羅伯特·納爾遜對貝德福教授對他實行了 人體冷凍計劃,并提出50年后將其復活。
這是因為貝德福只交了50年的錢,所以按照計劃,貝德福教授應該是在2017年復活,那六年后的今天,他又是什麼情況呢?
其實不用想也知道,他壓根沒有解凍,因為現在科技還沒有能讓人體快速升溫而不受損傷的方法,而且和現在人體冷凍機構使用的技術相比,1967年的冷冷凍技術是非常不成熟的。
冷凍小組是在他去世后的一個小時之后才到達,而且他使用的低溫冷凍液是很原始的 二甲亞砜,在貝德福灌流后的兩個星期內,他并沒有馬上被送到冷凍艙,因為那個時候他的冷凍艙還沒準備好,所以他的遺體,只能先用干冰塊冷凍,放在一間車庫里面兩個星期。
這個時候,他的身體其實已經升溫,大腦已經被破壞了,貝德福的遺體,被家人保存在液氮中,一直到1982年,後來搬到了 阿爾科生命延續基金會,一直到現在,他的身體還保留在阿爾科生命延續基金會中,一切的費用,也都由他們承擔。
至于還能不能醒過來呢,估計大機率是不會了,根據阿爾科生命延續基金會提出冷凍流程,在當時的技術下是沒有滿足這個流程的。
冷凍流程指在病人臨終前的一到七天,人體冷凍待命小組的醫生會在病人醫院的附近等待。
因為大部分的人還是抱著 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病人家庭成員意見經常不統一,如果是臨時決定要做人體冷凍,給醫生臨床響應的時間就太短了,因為人體冷凍需要提前做大量的準備。
如果病人處在彌留階段,人體冷凍待命小組就會進入醫院,在不影響正常搶救工作的前提下進行監測,一旦病人心臟驟停,醫院就會宣布病人已經臨床死亡。
這個時候人體冷凍小組就會立即開始冷凍保存的過程,雖然這個時候病人在法律上已經死亡,但他的細胞和器官還是活著的,在病人死亡后的零到兩個小時,此時的時間是非常的寶貴,必須爭分奪秒,因為人的心臟停跳,呼吸停止之后,如果沒有氧氣和能量的供給,人體的細胞就會因為 缺氧而大量死亡。
對缺氧反應最敏感的就是人的大腦,大腦缺氧的耐受時間是四到六分鐘,一旦超過這個時間,大腦就會出現不可逆的損傷,所以必須在大腦出現不可逆的損傷之前,維持細胞的生理活性。
第一步是要啟動 心肺復蘇,進行氣管插管,接上呼吸機,維持腦部和機體的供血和供氧,然后在對身體進行初步的降溫,減緩體內細胞特別是大腦細胞的代謝速度和耗氧量,同時注射抗氧化的藥物。
在病人死亡后的24個小時之內,病人會被送到 低溫處理中心,經過術前的預處理之后,病人會被轉移到專用的低溫手術台上,然后醫生會實施人體低溫保存灌流手術。
人體的溫度,是影響生命機體特別是 腦氧代謝的重要因素,而降溫可以讓腦部和機體的氧耗量明顯減少。
據有關文獻顯示,體溫每降低一度,身體和腦氧代謝平均就可以降低5.5%,當人體的體溫從37度降到零度時,可以將氧代謝率降低十到十二倍左右。
因為人體細胞中含有大量水分,冰凍過程中水分會凝固,會形成冰晶,極易刺破細胞,造成傷害,怎麼樣能夠保證細胞不受損傷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溫度一定不能降得太快,比如先降到18到20度時, 用低溫冷凍保護液替換血液,達到脫水的效果。然后,再繼續降低身體溫度,一直降到零度以下才會停止整個灌流過程,在病人死亡五到七天之后呢,他們將會被轉移到一台高精度的 自動降溫機中。
通過控制降溫速度,確保身體內外溫度都降至 零下190度左右,要將人體安全地降到零下190度左右,大約需要50多個小時,在這個降溫過程中啊,人體代謝基本就停止了。
當人體溫度下降穩定到零下192度左右時,病人會被轉移到特制的液氮保存罐中,在特制的液氮保存罐中,溫度將被維持在零下196度,在這樣的溫度下,人體細胞的新陳代謝需要 2400萬年才能完成一次。
首例冷凍人并沒有滿足這樣的條件,所以他應該是死的透透的了。
此后的幾十年,阿爾科生命延續基金會將會對 液氮保存罐進行長期的維護,液氮保存罐是不需要電力的,只需要定期地加入液氮就行,至于未來會如何呢?目前沒有任何人體冷凍機構可以復活冷凍保存的病人。
雖然盡管面臨挑戰,但阿爾科生命研究中心仍然持樂觀態度,他們深信,隨著納米科技和醫學的進步,未來解凍并重啟生命的愿景將得以實現。
目前全球上,能夠提供完整的人體冷凍服務并長時間保存的機構并不多,只有數家擁有這項先進技術,其中包括美國的 阿爾科生命研究中心和 人類生物保存實驗室,還有俄羅斯的 克里歐斯生命研究所,以及中國山東的 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每一個機構都致力于探索這一前沿領域,希望通過他們的努力,未來能夠為眾多人們帶來生命的第二次機會。
隨著人體冷凍技術的發展,目前有三種形式可以選擇,第一個是 全身冷凍,第二個是 大腦和身體分開冷凍,第三個是只 冷凍大腦,費用方面,全身冷凍的費用至少需要20萬美元,如果是腦神經系統冷凍,也就是只冷凍大腦的話,費用是至少需要8萬美元。
其實這個代價是挺大的,有點類似于是買盲盒,你不知道這個盲盒最后能給你帶來了什麼,往好的想也許能等到科技實現治愈絕癥的那一天,往差了想,就是花了高價買了一副可報尸體不腐的「棺材」。
但對于有的人,有的家庭來說,這是一種無可奈何的選擇,比如世界上年紀最小的冷凍人,年僅兩歲的泰國女孩 艾因茲罹患了極為惡性的腦癌。
在她短暫的生命中,她經歷了十輪手術和12次化療,盡管付出了如此多,惡性癌細胞仍迅速擴散,在平常的一天艾因茲突然昏倒,從此未能蘇醒。
她的父親正是一位研究員,當艾因茲遭遇疾病之困,她的父親開始深入思考: 如果傳統的醫療途徑不能救助她,那麼還有何種方式能讓女兒得到延續生命的機會?
經過一番研究與探討,他讓全家對人體冷凍技術有了深入的了解,并決定讓艾因茲進入這樣的沉眠狀態,期待著未來先進的醫學技術有可能將她喚醒。
這是人們對生命的敬畏和珍惜,也是對生離死別的為數不多的補救方式。
那麼時至今日,人體冷凍技術是否真的可行呢?
在2016年一家21世紀醫學公司的研究人員宣稱,他們已經 成功解凍了兔子的大腦!他們將兔腦冷凍至零下135度,大腦在冷凍一周后解凍,通過透射電鏡的觀察結果顯示,兔子大腦細胞幾乎沒有受到物理性的傷害,它們之間的連接也完好無損。
但是,這個解凍方式是否適合于人類的大腦呢?目前答案是未知的,人體冷凍解凍技術目前還面臨著許多嚴峻的挑戰,最直接的技術挑戰就是,能否保證大腦是否真的能夠毫無損傷地被保存。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個體,我們的個性、我們的世界觀、我們的記憶都保存在大腦神經元的連接中,但是,以現在的保存技術來說,會有很大機率地損壞大腦神經元的突觸,所以這些記憶啊,都不會被保留下來。
也就是說,即使死去的人能夠復活,那麼復活后的人可能也不是本人,他的大腦結構已經改變,他沒有記憶,只是一個復制品, 重生自然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重生。
除了技術上的挑戰外, 人體冷凍技術還面臨著倫理上和社會上的挑戰,死去的人又活過來,這本身就是很挑戰社會現有倫理和法律的事情,自然也會引起一系列的問題和爭議,比如違背了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打擾了死者靈魂飛升或輪回轉生的旨意。
對于復活者來說,在未來社會中是否有合法身份和權利,對于社會來說,在資源有限和人口增長壓力下是否能承受更多復活者的存在,對于人類來說,是否能接受和適應這種超越生死的生命形式。
而且像所有的前沿技術一樣,人體冷凍技術同樣也是一個潘多拉魔盒,一旦打開,就會帶來無法預料的后果,比如,這是否意味著擁有金錢就等于擁有了無限的生命?富人是不是就可以永生?長此以往,肯定也會出現更多更嚴重的社會矛盾和不平等。
目前全球已經有 360多人被低溫保存起來,其中也有十幾個中國人,2015年5月,中國女作家 杜虹成為中國第一個參與人體冷凍的冷凍者,但是她只選擇保存頭部。她的頭部保存在了美國阿爾科生命延續基金會,而另外一位 姜維琳女士在2017年5月,成為中國首個在本土冷凍并且等待復活的病人。
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人體冷凍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生命之所以可貴,就是因為在短暫的時間里,我們能找到自己所真實的存在以及奮斗的目標。
在生命里有我們愛的人和愛我們的人,這些東西并不會因為肉體的消亡而離去,大壯認為,我們希望的不是單純地增加生命的時間,而是延長生命的意義和品質,帶著意識去感受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