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的好,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雖然很多人認為這只是一句簡簡單單的玩笑話,但中華上下五千年里無數的歷史故事都證明了此話并不是捕風捉影,而是有真憑實據的。直到現在,這些巧合的故事都被人樂此不疲地談論著。
而今天我們要詳細探討的三次巧合分別發生于漢朝,隋朝與宋朝。歷史上這三次「神秘」的巧合,令人不得不懷疑,世界或許是一個輪回。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今天就讓我們來詳細了解一下吧!
01東漢與西漢
司馬遷曾在《史記》中記載了一段有關漢高祖劉邦的奇聞異事,至今仍被后世之人津津樂道。據書中所述,劉邦原本是沛縣的一名亭長,多年以來恪盡職守,兢兢業業。
那時,凡是被關押的犯人們只要犯的不是殺人那種罪惡滔天的重罪,都會被拉去給朝廷做苦力。恰逢秦朝皇帝下令要大行奢靡之鳳,修建驪山行宮,劉邦便奉命帶領一堆犯人出發了。
眾所周知,秦朝一向實行暴虐之政,此次出行看似是去修建宮殿,實則稍有不慎,就會被那些十惡不赦的官員暴打而亡。想到這,犯人們個個都不寒而栗。為了保住性命,許多人都趁著劉邦放松警惕之時偷偷逃走了。
劉邦發現異常后,內心懊悔不已,然而已經為時過晚。秦朝律法明確規定,若官員為看送好犯人,就會被判以死罪。既然大錯已經鑄成,劉邦必定難逃一劫。深思熟慮之下他決定連同剩下的犯人一起出逃。
在驚險刺激的逃亡之路上,他們遇見了一條巨蟒,眾人都大驚失色,只有劉邦一人不畏不懼。他當機立斷,拿起寶刀直接砍向蟒蛇,最終蛇被分成了兩半。眾人見劉邦如此英勇,便下跪表示愿意誓死效忠于他。
夜晚,劉邦酣睡之時,此蛇進入了他的夢境。它告訴劉邦,今日他將它一分為二,此仇不共戴天。因此它詛咒劉邦,來日就算他建立起一個新的王朝,必定也會被分成兩半。
果不其然,劉邦後來如愿以償的建立了西漢。可在西漢末年,王莽篡權,光武帝劉秀大智若愚,奪回了劉家江山,建立了東漢。這樣鐵骨錚錚的事實恰好印證了劉邦當日的夢境。
02隋朝二世而亡
提起隋朝,人們都不免想起兩個赫赫有名的人物。一位是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一位則是一生致力于修建大運河的楊廣。他們二人雖是父子,但是個性卻截然不同。在治國之道上,楊堅更崇尚仁,而楊廣更崇尚秦朝的暴政。
楊廣為什麼要實施暴政,被世人唾罵?理由很簡單,因為他想做千古一帝,他有一個拓寬大運河,打通各地來往通商的夢想。但在古代,根本沒有什麼先進的技術,開鑿運河只能靠人們徒手勞作。
鑒于楊廣的出發點是好的,是為了朝代興旺,百姓們一開始都樂意效勞。可令他們萬萬沒想到的是,楊廣太過于急功近利了。他給予地方官員太多的壓力,以致于官員們為了趕進度,常常毆打責罵無辜百姓。一時間,民怨沸騰。
漸漸地,百姓們開始后知后覺地發現,這樣的暴力統治已經和秦朝無甚差別了。部分地區的民眾都揭竿而起,起義反抗。後來,隨著反抗聲愈來愈烈,華夏大地被再次四分五裂,而隋朝也二代而亡了。人們發現,當年提倡暴政的秦朝也是二代而亡,這不得不說是歷史輪回中冥冥注定的另一種巧合。
03宋朝的七歲皇帝
大宋朝也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時代。它的開國皇帝是名垂青史的趙匡胤,他在風雨漂泊的歷史長河中順理成章地得到了民心,并在那些忠心耿耿的屬下們的輔佐下順利黃袍加身,登基為帝。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他的皇位是從一個七歲的孩童手中奪走的。趙匡胤與這位孩童的父親柴榮曾經是八拜之交,兩兄弟之間情深義重。不僅如此,柴榮還在臨終以前將自己年僅七歲的孩子托付給了趙匡胤。
可天不遂人愿,趙匡胤後來還是辜負了兄弟在臨終時對他寄予的厚望,把七歲孩童推下皇位,自己受天下人供養。好巧不巧,趙匡胤萬萬沒有想到,自己勵精圖治的宋朝江山最后也終結在了另一位七歲孩童之手。
1279年,蒙古大軍一舉進攻中原,而南宋的皇帝和一眾大臣們也無可奈何地被逼退至了崖山。雙方在此地對峙了近二十來天,最終,宋朝還是敗了。
兵荒馬亂之中,宋朝的宰相陸秀夫被形勢所逼,手忙腳亂地抱著宋朝當時年僅七歲的宋末帝一路逃竄。奈何蒙古大軍咄咄逼人,四處追殺,最終找到宰相和皇帝,將他們逼退到了山崖附近。
生而為大宋臣子,大宋皇帝,怎可輕易被捉住成為他人俘虜?最終,宰相抱著幼帝心如死灰地跳下了山崖,南宋因此而亡。宋朝成于一位年近七歲的孩童,敗也敗在一位七歲的孩童,令人不得不懷疑,世界或許是個輪回。
04結語
無論是西漢與東漢的分割,還是隋朝同秦朝一樣暴政而亡的事實,亦或是宋朝與七歲皇帝的淵源,種種跡象表明,歷史上的這三次「神秘」的巧合,不得不說是大千世界的一個又一個輪回。
曾經有人預言世界末日終會到來,有些人信以為真,有些人則不以為然。不管這樣的預言會不會成為歷史長河中的下一個輪回,但最起碼現在這些所謂的言論并沒有成真。我們所要做的就是調整心態,珍惜當下的美好時光。只有抱有一顆知足常樂的心,才能更加充實地走完人生這一條漫漫長路!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