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盧溝轟鳴的炮火聲,震響了萬千中華兒女心中的悲穆國殤。
瘋狂的侵略者,太懂得「欲亡其國,先亡其種」的道理;盧溝橋事變的第22天,廣泛開展抗日活動的南開大學便被日寇炸毀。
面對淪為瓦礫的樓宇,以及化為灰燼的珍貴典籍,南開之父張伯苓悲痛不已。
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南開被毀的第6天,最悲壯的淞滬會戰全面爆發。
遠在江西的愛子張錫祜,于奉命出發的前夕,用僅有薄薄兩頁的箋紙,留給了雙親視死如歸的告別:
「兒雖不敏,不能奉雙親以終老,然亦不敢為我中華之罪人!」
「望大人讀此之后不以兒之生死為念!」
「倘有不幸雖負不孝之名,然為國而殉亦能慰雙親于萬一也……」
歷史浩蕩如潮,許多故事已被久遠的時光湮滅。
可每每翻讀這封絕筆家書,卻總是難以控制地淚目。
那年,拜別雙親的張錫祜僅有26歲,卻用最厚重的愛國熱忱,詮釋著精忠報國的悲壯。
出生于1911年的張錫祜,是張伯苓的第四子。
受父親精心教導,張錫祜自懂事起,便立志為國效力。
「九一八事變」后,中華民族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就讀南開中學的張錫祜,看到家國遍地瘡痍,毅然放棄學業,參軍報國。
20歲那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中央航校,成為第三期飛行員;為的便是苦練飛行技術,與空襲不斷的日軍交戰。
從航校畢業后,張錫祜被分配到空軍第八大隊第三十中隊,跟隨部隊駐扎在江西,隨時等待抗日命令。
在張錫祜隨時準備奔赴抗日戰場的時候,父親張伯苓亦在戰爭陰云的籠罩下,為南開大學的命運和未來到處奔走。
從1904年辭官創辦學校,到1919年南開大學成立;張伯苓可謂把自己的畢生精力,都交給了學校和教育事業。
無奈,硝煙遍地的華夏大地上,已然無法護佑書桌的安寧之地。
1937年,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后,日軍不顧國際法規定,對矗立平津的南開大學進行了喪心病狂的狂轟亂炸。
一時間,北平危機,平津危機,中華民族危機!
得知南開被毀的消息后,正在南京出差的張伯苓悲痛不已。
此時,在江西待命作戰的張錫祜,接到支援淞滬會戰的命令,也立刻寫信給自己的父親。
當時由于戰局混亂,部隊任務繁重,這份僅有兩頁薄紙的家書,卻花費數日才得以寫成。
于是,便有了文章開頭令人淚目的內容。
張伯苓接到這份信后,欣慰不已。
他與學生們分享:前幾天我接到愛子來信,很是欣慰。我的孩子即將赴前線作戰,這是中國空軍歷史上光榮的一頁,我祝愿這些年輕的孩子,為歷史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硝煙亂世,多得是無法預料的生離死別。
自兒子張錫祜棄筆投戎那日起,張伯苓便做好了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準備。
只是他沒有想到,那天會來得如此之快;而這單薄的兩頁家信,竟成為兒子的絕筆。
那是8月13日,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戰役「八·一三淞滬戰役」爆發。
張錫祜所在的飛行中隊,終于接到了開赴前線的命令。
上級命令:為搶得戰爭主動權,趕在日本援軍到達之前消滅駐滬日軍,張錫祜所在的飛行中隊,要想盡一切辦法轟炸日軍。
8月15日,26歲的張錫祜懷著赴死的決心,駕駛300號轟炸機,由江西吉安飛赴南京作戰。
不幸的是,地面觀測站對于氣象監測不準確,張錫祜因飛行途中遭遇天氣惡劣,最終墜毀在江西吉安。
26歲啊!這是一個象征著無限前程的年齡,明明還有許多未完成的雄心壯志,還有許多放不下的牽掛懷念,卻統統因為戰火而匆匆消逝。
接到噩耗的張伯苓,正在全力搶救南開學校。
身心疲憊的他,似乎沒有了流淚的力氣,長久地沉默著。
大兒子張錫祚怕父親承受不住打擊,幾欲張口安慰,無奈話未出,淚先流。
同父親一樣,他亦承受著萬箭錐心之痛,那是他最疼愛的弟弟,也是他最親密的伙伴。
半晌,父親突然開口:「死得好、死得好!」
張錫祚和身旁友人無比震驚,只見張伯苓再次說道:
「求仁得仁,復何慟為!我本人出身水師,今老矣,每以不能殺敵報國為恨,而今吾兒為國捐軀,可無遺憾了。」
張錫祜的離開,成為張伯苓和哥哥張錫祚難以言說的痛苦。
同樣的,這份切膚之痛,亦讓張伯苓無法告訴妻子,那個日夜苦苦等待小兒子凱旋的母親。
直到抗日戰爭勝利后,深感不安的妻子,逼張伯苓說實話;這時,她才知道兒子已經為國捐軀多年。
事實如晴天霹靂,奪走了張錫祜母親表達的能力;那日聽聞噩耗,她隨后關上房門,而后失聲痛哭。
也是那日后,她將所有的痛藏在心里,晚年也絕口不提此事。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飛行員的張錫祜,雖然身許國家,但感情也有了托付之地。
犧牲時,恰好是他與未婚妻張樂民訂婚的第7個月。
兩人因相同的革命志向相識相戀,在朝不保夕的國難中,這對年輕的情侶舉辦了最草率的訂婚儀式,雖沒有父母的見證,但張錫祜也曾在家書中分享,讓張伯苓夫婦欣慰不已。
但由于時局緊張,張錫祜訂婚后幾天就歸隊備戰。
張樂民無法接受:兩人此次一別,日后竟是天地懸隔。
得知張錫祜犧牲后,這位柔弱的女子強忍著悲痛,以千里迢迢地跋涉,來到未婚夫的出事地點,尋找殘骸遺骨,并親手安葬了自己的愛人。
縱然逝水流年,物轉星移,可這世界上再沒有了你。
許多年后,張樂民嫁給了一位空軍軍官,眉目如劍、英姿提拔,像極了26歲的那位意中人。
她為孩子取名南開,耐心為日漸長大的孩子,講述南開的來歷和傳奇。
而這一些,都是為了追思和祭奠為國捐軀的未婚夫張錫祜…
寫這篇文章時,想起一些歷史:
北宋末年,岳母姚氏送子出征,勉「精忠報國」四字刺于岳飛脊背之上。
岳母淚灑古道,亦為岳飛的赤膽忠心,以身許國。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當古老陳舊的中國進入風云驟變、列強環伺的危境中,「精忠報國」四字仍刻在中國人心里;家國的悲痛,轉化成為了悲壯的護我山河,無數的忠臣孝子拜別雙親,舍生取義。
縱然斗轉星移,但我們不能忘卻一些歷史。
張錫祜所在的中央航校,總共有十六期畢業生,共計1700人。
抗戰中,這些英武瀟灑、前途無量的年輕面孔,紛紛參與了沖天參戰,擊落日軍敵機超過1200架。
一場場近乎肉搏的慘烈戰爭,也定格了他們最美好的年華。
抗戰勝利后,意氣風發的他們,一個個變成了照片上的十字架,在悲壯殘酷的報國路上,最后活下來的,只剩下兩個人……
縱然如今的年代節奏飛速、娛樂至上,可這些甘愿用一腔熱血,縫補破碎華夏蒼穹的青年,卻永遠不該被我們遺忘啊!
青山已無恙,英雄終不還…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