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點擊關注「裝個好房子」哦~
每天為你帶來裝修干貨、改造新靈感與美好生活故事
探尋美好居住方式,我們值得更好的生活!
----------------------------------------------
這段時間,相信大家都被一條熱搜刷屏了:
南寧房貸年齡期限可延長至80歲。
簡單來說就是,即便你是一位50歲的購房者,只要滿足貸款條件,就能申請到最高30年的還貸期限。
這一條款明確規定了貸款人不能超過70周歲,同時要求其子女作為共同還貸人。一旦本人喪失還貸能力,則由其子女繼續承擔還款責任。
除了南寧,全國各地也逐步開始推出類似「百歲貸」的政策了。
這也意味著,「貸貸相傳」的時代,真的要來了。
也有網友發出絕望的調侃:
「80歲,你當是個人都能活這麼久?你得先保證活到退休才是第一步,其次才能保證千秋萬貸,和貸貸相傳。」
這話聽上去,有點心酸又有點搞笑是怎麼回事?
不過,如今國內這些為了鼓勵大家買房而飽受爭議的操作,在隔壁的日本網友眼里,完全就是小事一樁……
「人死了,房貸沒還完」的劇情,日本老人可太熟了!
圖源:日本住房金融局
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日本就推出了「首付貸」、「零按揭」、「子孫貸」之類的貸款業務,種類可謂五花八門。
甚至,還早早研究出了「百年貸」,即還款期限長達一百年,父貸子還、子貸孫還。
這背后的原因,還得追溯到當時的日本大環境。
《負動產時代》
在1955~1985年之間,日本完成經濟飛躍,成為發達國家和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但由于日本是一個島國,山地多,平原少,土地也成了稀有資源,百姓對土地的執念,自然深深埋在心中。
日本神戶地震
于是,當時的日本進入了「土地神話」的時代。一大批企業家和居民,都把手中的資產投入房地產中,作為一種資產保值、升值的方式。
可以說,在那個年代涌現出了一大批 高位入場的「接盤俠」。
之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上世紀90年代,日本經歷了房地產泡沫破裂、經濟蕭條。
根據2017年日本政府發布的《全國土地價格統計》顯示, 日本平均地價連續26年呈下降趨勢。
也就是說,日本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的房地產泡沫破裂,過了1/4世紀都還無法徹底緩過來。
圖源:平安證券研究所
當初那批高位入場的人,自此也被迫陷入了大半輩子還貸循環中。
前兩年的央視財經頻道,就曾報道過類似的新聞: 日本購房者還清房貸的平均年齡,已高達73歲。
這個數字,令人感到無奈又悲傷。
對于這部分還貸的日本老人來說,想要日子過得去,他們不得不在退休后繼續出來工作。
因為單一的退休金,根本不夠支撐房貸+生活的共同支出, 否則就會陷入「房貸破產」的危機中。
就拿日本一位80多歲的老人來說。
多年前,他以3300萬日元 (約合168萬RMB)購入了一套位于神奈川縣內的公寓,如今還有2400萬日元 (約合122萬RMB)的房貸尚未還清。
但由于他無法償還貸款,導致逾期后,便收到了銀行的強制拍賣通知,以這種方式成交的話,估計最后只能虧本賣個1600~1800萬日元。
後來,這位80多歲的老人,在與銀行協商后,選擇了用「任意出售」的方式,出售這套公寓。
最終成交的價格為2100萬日元 (約合107萬RMB),盡管比強制拍賣多了不少, 但差額部分的300萬房貸(約合15萬RMB),老人還得接著自己還。
接下來除了繼續還貸,他還得租房生活,壓力依舊很大,不得不繼續出來工作賺錢。
除了類似80多歲的老人,被迫賣房還貸之外,日本一些年過半百的中年人,也面臨著同樣的房貸破產危機。
比如這位家住東京的女性。
52歲的她,一直獨居在目黑區的一套小公寓里。
10年前,她用100萬日元的首付,以25年還清房貸的形式,買下了這套售價2500萬日元 (約合128萬RMB)的二手公寓。
原本的她,從事著髮型設計的工作,在東京某家理發店擔任著店長的職位,日子過得不緊不慢,一切都剛剛好。
但由于疫情的沖擊,店鋪被迫倒閉,如今的她只能從事一些短期的手工活兒,收入更是從原來的每月30萬日元 (約合1.5萬RMB),驟降到個位數。
可工資少了,房貸卻沒少。
面對每個月高達10萬日元 (約合5112RMB)的還款通知,她很快就花光了之前的存款,迅速陷入了貧困狀態。
比起房子,現在的她不得不先考慮生存的問題,只能通過任意出售的方式,賣房還貸。
經過估算,如果房子成功轉賣,她還需要償還的貸款會下降到目前的四分之一,盡管生存壓力依舊很大,但也比之前好了不少。
很多日本人買房的初衷, 本是為了給自己一個能夠遮風擋雨、安享晚年的家,卻哪曾想,后半生的風和雨,竟全是這個「家」帶來的……
不難看出,那一批經歷了房地產泡沫經濟的老人,如今的日子都過得十分艱難。
他們之中,有人每頓飯都控制在100日元 (約合5RMB)內;有人為了節省4000日元 (約合204RMB)的打車費,即使腿腳不便也要步行20多分鐘去免費的班車站;有人總是天黑后才出門買菜,因為這個時候會打折……
這個群體,如今也有一個專門的稱呼——
團塊世代。即在1947-1949年之間出生的一批日本人。
他們曾是推動日本經濟騰飛的中堅力量,也是經濟發展的脊梁,但到了晚年卻因為背負著房貸和家庭壓力,活得非常艱難。
67歲的吉春和惠子,就是其中之一。
明明早已退休,但卻因為要贍養同住的母親、兒子和孫子,夫妻倆不得不繼續工作,每個月退休金和打工的收入加起來能有37萬日元 (約合1.9萬RMB)。
盡管如今的日子過得辛苦而緊巴,但曾經的他們卻也是一個典型的中產家庭。不僅經濟優渥,還住在高檔小區里,每周都會帶孩子們去周邊旅游。
後來,子女都長大成人,組建了各自的家庭,吉春和惠子也到了退休的年紀,二人便把89歲的老母親接來了家里照顧。
本以為日子能一直這麼安穩妥帖地過下去,沒想到卻因為一場意外,導致36歲的兒子帶著兩個孫子,搬回家里投奔老兩口生活。
要知道在此之前,吉春和惠子每個月還要負擔每月9.9萬日元 (約合5061RMB)的房貸,為期13年。
隨著兒子和孫子們到來,夫妻倆的壓力驟然變得無比沉重——
兒子的生活費、孫子的學費、母親的醫藥護理費,還有不能拖欠的房貸,不管怎麼精打細算,錢都不夠花。
無奈之下,沒有退休金的吉春只能在火葬場繼續工作。
可能是上了年紀,不管怎麼努力,他都覺得力不從心,特別是這兩年,每上完一個全班,就感覺渾身的骨頭都要廢掉了。
但為了家人和房貸,再老再累也得接著干。
可隨著家庭開支不斷增加,吉春的工資也只是杯水車薪,他們每月都要財政赤字10萬日元 (約合5112RMB)左右。 而按照目前的超支速度,200萬日元(約合10萬RMB)的存款在兩年內就會花光。
惠子看著不斷減少的存款,也放棄曾堅持了10年的記賬習慣:
「我總想著車到山前必有路,但現實卻并不是這樣,我只能閉眼不看,選擇逃避吧。」
這也難怪,如今的日本徹底進入了低欲望社會,有了老人晚年因房悲慘的前車之鑒,年輕人也奉行著不婚、不育、不買房的生活方式。
無奈、唏噓,又格外現實。
還是那句話,房地產泡沫時代的一粒塵埃,落在如今的每個人頭上,都是一座大山。代入一下,倘若某天自己剛還完房貸,就進了養老院,那滋味別提多難受了。
不過,這種現象也警醒了不少人,學會在年輕時開源節流,積累更多財富,同時也要在晚年放平心態,合理投資,在買房這件事上力量而行。
但還是由衷地希望,這種因房破產的危機,不會在我們身上重演。
本文素材及圖片來源:B站@MOJi辭書、日本紀錄片《團塊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