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亂世,英雄輩出。司馬懿更是司馬氏一族的奠基人,他通過多年謀劃和布局,最終掌握大權,使司馬氏一統天下。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駕崩,繼位的僅僅是個8歲的孩童——曹芳。明帝在臨終前選定曹袞之子曹爽與心腹大臣司馬懿共同輔政,希望兩人能互相制衡,避免權力過分集中。
曹爽作為曹氏宗親,父親曹袞在朝中勢力頗大,他自小就備受寵愛。而司馬懿出身寒門,單憑自身的才能步步高升,深受明帝倚重。明帝這樣安排,一方面希望兩人能同心協力輔佐幼主;另一方面,也能使兩人相互牽制、防止任何一方專權。
起初,曹爽對司馬懿還抱持戒心,對他彬彬有禮,兩人關系十分和睦。曹爽向來禮遇有加,對司馬懿更是小心翼翼。在朝堂上,曹爽對司馬懿的建議多有采納,甚至連些微的事務也要與司馬懿商討后才決斷。
然而好景不長,權力的增長往往會暴露人的弱點與野心。曹爽性格本就驕橫,權力加身后,他的野心逐漸膨脹,開始暗自覬覦獨攬大權。他先是運用自己父親留下的勢力,擴大自己在朝中的權限,對年幼的曹芳進行控制。然后,他開始明里暗里排斥司馬懿的勢力,打壓司馬懿的親信,將他們逐出朝堂。
面對曹爽日漸坐大的勢力,司馬懿并未與之直接對抗,而是表面上對曹爽俯首帖耳,出示出一副病弱失勢的樣子。其實,司馬懿內心早已經看穿了曹爽的用心,只是韜光養晦之時,暫時隱忍以待時機。
這種隱忍持續了整整9年。9年間,司馬懿幾乎絕跡朝堂,整日閉門不出,甚至有傳言說他已病危。朝野中對此傳言解讀不一,有人認為曹爽手段太重,司馬懿實在無法對抗只能茍延殘喘;有人則認為司馬懿志在奪權,正等待時機翻身。然而準確掌握司馬懿想法的人寥寥無幾。
表面上病弱的司馬懿,暗地里一直在謀劃權力之爭。他深諳大局,明白僅憑自己與曹爽正面對抗難以取勝,必須聚集力量。他暗中聯系天下英俊之士,選拔百里之內的忠心之士,以極富誘惑力的條件吸收人才,悄無聲息地培養起一支屬于自己的死士軍團。
這些死士大多來自普通民家,有的出身寒門,仕途不順;有的家境尚可,卻礙于門第無法在朝堂上作為。他們對當前的社會現實多有不滿,心中又懷揣理想抱負。司馬懿敏銳地把握這些年輕人的心理,讓死士視自己為實現抱負、翻身仕途的唯一通道。
通過嚴格的選拔和考核,司馬懿最終從眾多愿效忠他的年輕人中篩選出三千名志趣相投、涵養深厚的死士。為了牢牢掌控住這批心腹,司馬懿用各種手段讓死士對自己言聽計從、視死如歸。
首先,他著力培養死士對自己個人的忠誠,灌輸忠君之思想,讓死士視他為唯一的領路人。其次,他向死士許諾,只要助自己登上皇位,就封他們為功臣,使他們的家族榮華富貴、仕途順遂,從而激發死士對利益的渴望。
最后,司馬懿還以死士的家人為要挾,明示暗示家人的性命掌握在自己手中,利用人情之慮防止死士叛變。通過這些手段的運用,司馬懿確保死士對他言聽計從、視死如歸。
為防曹爽察覺,這些死士被隱秘地分散在各地,藏匿在普通百姓之中,或農或工,各顯神通。平日里,司馬懿會通過中間人傳達指令,與死士保持聯系協調。九年時間,這些死士在司馬懿精心培育下,逐漸成長為司馬懿最堅實的后盾。
九年的時間在司馬懿的精心計算下悄然流逝。正始十年春節剛過,曹爽帶領年幼的曹芳和文武百官前去高平陵祭祀先帝。此時,朝中大部分重要官員都跟隨在曹爽身邊。司馬懿終于等到了翻身的大好良機。
得知曹爽外出之事后,司馬懿迅速發動行動。他先命心腹高柔、王觀控制了留守皇城的禁軍。然后向皇太后進諫,聲稱曹爽專權已久,已經把持朝政大權,必須在他歸來之前早日除去他的勢力。與此同時,他秘密調動死士,迅速占領了皇城的武器庫。
等曹爽從陵墓祭祀歸來,出城迎接他的竟是三千名全副武裝的死士和司馬懿本人。曹爽意識到自己中了司馬懿的圈套,已陷入絕境,想要抵抗也于事無補。他讓親信向司馬懿求饒,表示愿意交出兵權,只求饒自己一命。司馬懿表面上答應了,實則趁機將曹爽父子逮捕囚禁,不久便賜死在獄中。
至此,司馬懿終于一雪前恥。多年來的布局和培植死士為他最終奪權成功立下汗馬功勞。此后,他控制住曹芳,攝政朝政,逐漸掌握實權,最后取而代之,開創西晉王朝。
司馬懿多年來隱忍地培植死士,正是他奪取權力的關鍵所在。九年時間,他小心翼翼地選拔培養,用各種手段籠絡人心,只為在最關鍵的時刻能依靠他們翻盤成功。三千死士的出現,成為曹爽始料未及的致命一擊。
如果沒有這批死士助力,僅憑司馬懿一個人的力量,是不足以在短時間內掌控全局的。正是有了死士迅速控制皇城和軍權,曹爽方才會在回朝后立刻陷入絕境。這也從側面展現了司馬懿梟雄風范,先人一步布局人心,以長時間的辛勤耕耘換取最后的勝利。
司馬懿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麼叫政治高手。為了爭權奪利,他可以隱忍多年,從不與曹爽正面交鋒。甚至可以暗中籠絡民心,用封官許愿等手段培植自己的勢力。
司馬懿在權力斗爭中運用的種種手段,或許不夠光明正大,但卻的的確確奏效。正如后人評論他「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我們不必苛求每一位權力斗爭的參與者都是百分百純潔高尚的人格者,因為黑白對錯本就難分。司馬懿能否稱得上完全正義可能有爭議,但他智謀過人、手段高明已成不爭的事實。
從司馬懿的故事可以看出,權力的游戲從來就不乏陰謀與算計。表面上的隱忍不一定代表軟弱,往往是更大陰謀的偽裝。這個看似敗落的老臣,暗地里卻在耐心布局,最終一舉奪權。
我們不能被表象迷惑了眼睛,而要洞察事物的本質。此外,人心這件事也需要長時間的積淀,臨時湊合難以贏得真正的忠誠。
記取歷史的教訓,樹立遠見,洞察人心,方能成大事。同時還需要大局觀、豁達胸懷,因為黑白并不易分,苛求每個權力爭奪者都是圣人君子也并不現實。
把握住時間積淀與人心,或許更應該是我們作為普通人學習司馬懿故事的真諦。
【免責聲明】文字、圖片等素材來源網絡,如侵立刪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