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某天,韓國突降大雨為韓國人帶來了一場損失慘重的災難,一共有數萬人受災,給民生和經濟造成了沉重打擊,然而更讓韓國人感到悲傷的,卻是這場大雨帶來的另一個「禮物」。
災后,人們在清理現場時,偶然間在漢城周邊地區發現了一塊古老的石碑,石碑上面依稀還刻著文字,這個發現傳出后,被人們視為韓國歷史的見證,然而當上面鐫刻著的7個漢字顯露后,韓國人卻直接傻了眼。
大清皇帝功德碑
當石碑被通體清洗,其上的文字全部顯露出后,韓國人的一腔興奮頓時被澆了一盆冷水,因為石碑的最頂端,刻著七個漢字:大清皇帝功德碑。
顯然,這塊石碑記錄的是滿清王朝的皇帝功績,壓根不是所謂的韓國歷史,而用滿、蒙、漢三種文字刻就的碑文,更加證明了這一點。
石碑的由來被查明后,不知多少韓國人的心「都碎了一地」,甚至還有不少學者和專家高呼:這是韓國的恥辱!
這塊大清皇帝功德碑為何會出現在此處?它又是何人所立?
其實說起來很簡單,這塊石碑是昔日的李氏朝鮮政權豎立在此的,理由也沒有什麼高深莫測,就是李氏政權在投降清朝后,在清朝皇帝的要求下,在此立碑為記,彰顯的是大清作為宗主國的地位。
李氏朝鮮與滿清的恩怨
在四百年前的時代,朝鮮半島上還根本沒有什麼韓國一說,此時的半島尚處于統一狀態,全部都是李氏朝鮮政權的地盤。
自1393年,李朝太祖李成桂奉朱元璋之命,改國號為朝鮮以來,李氏朝鮮就一直是明朝的藩屬國,每逢國王的交替,都需要到明都接受冊封,才可被承認為正統的繼承者。
而在明末時期,努爾哈赤起兵反明后,有著聯合李朝的意圖,因為女真人世居東北,毗鄰朝鮮,努爾哈赤便打算拉朝鮮上馬一同創業。
此時的明朝也想聯合朝鮮,利用地理位置的優勢,從背后襲擊女真,而當時的朝鮮國王光海君,在大臣的勸說下,從起初的打算中立轉變為支援明軍。
這自然也就引發了后金和朝鮮之間的戰爭,努爾哈赤的侄子帶兵入侵朝鮮,試圖用武力來逼迫上位的朝鮮仁祖投降,然而最終未果,不過朝鮮還是被迫與后金簽訂了所謂的「兄弟盟約」,并將一名王子派到女真為質。
然而,這對所謂的「兄弟」很快便翻了臉,后金軍前腳剛走,朝鮮就派人給明朝送書一封,具述女真之惡行。
除了打報告外,朝鮮還拒絕了后金提出的廢除明朝年號的要求,在國內依然使用明朝年號,這些種種,都使得這張白紙盟約脆不可擊,最終導致了皇太極在1636年攻打朝鮮。
皇太極下令立碑為記
這一年十二月,皇太極親率十萬大軍進攻朝鮮,只用了十二天的時間,便將軍營駐扎到了李朝都城的外圍,下一步便是攻破京師直搗黃龍。
眼看皇太極就要殺入京都,朝鮮國王李琮本打算堅守,但是面對清軍的緊逼,被迫逃到了漢城向東四十里的南漢山城里,幾日后主力部隊抵達后,漢城隨即被清軍占據。
待到翌年正月,多爾袞、豪格等人率領的清軍,已經占據了朝鮮絕大部分地區,同時多次擊潰李朝軍隊,并于正月初七日到達了南漢山城,下一步便是對李朝宗室和大臣避難所在的江華島進軍。
幾日后,清軍擊潰守軍成功登島,俘獲了包括李琮的王妃、兒子在內的數十人,而國王李琮,卻躲入南漢山城中一步不出。直到正月三十,自知無力回天的李琮終于做出了無奈之舉:出城投降。
自此,李氏朝鮮徹底投降于清,但皇太極并沒有打算趕盡殺絕,而是提出了幾個條件,李琮根本沒有選擇,只能全部答應。
這些條件包括:不再承認明朝為宗主國,并斷絕一切往來,轉而俸清為宗主國;派兩位王子和多位大臣前往盛京為質;懲辦抗清的大臣。
作為戰勝方,皇太極自然也掠奪了朝鮮大量的財物和人口,并且命令朝鮮在三田渡豎立一塊石碑,贊揚大清皇帝的功德,這便是本文中的大清皇帝功德碑的由來。
韓國人的小心思
但在甲午戰爭后,朝鮮逐漸淪為日本的傀儡,擺脫了清朝后,他們將這塊石碑推倒,埋入了地下,試圖掩蓋那段屈辱的歷史。
幾十年后,李氏朝鮮不復存在,朝鮮半島也分裂為如今的朝鮮和韓國,這塊石碑所處的位置位于韓國境內,自然也就成了韓國的所有物,而韓國人一向不愿承認本國的文化深受中國影響,多年來始終致力于擺脫中華文化圈的影響,因此他們迫切地希望能夠找到歷史實物資料,來為自己正名。
所以,當這塊石碑被大雨沖刷出土時,可想而知韓國人的激動,上至專家學者,下至平民百姓,都認為它必定記載了韓國的「悠久歷史」,然而在看清文字后,卻被狠狠地打了臉。
不過韓國人并沒有選擇將它重新埋回去,而是難得了選擇了理性,將石碑作為文物保存,并且還在此地修建了圍欄。
然而還是有不少韓國民眾對此不滿,因此這塊石碑曾被潑過油漆、人為損毀,但歷史事實是無法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