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蹀躞帶
《夢溪筆談》記載:「中國衣冠,自北齊以來,乃全用胡服。窄袖緋綠,短衣長靿靴,有帶,胡服也……所垂蹀躞蓋欲佩帶弓劍、愉悅、算囊、刀礪之類。」這之中的「蹀躞」是什麼呢?舒淇在影片《刺客聶隱娘》飾演的聶隱娘初次出場時身著黑色長袍腳踏皮靴,腰間佩戴著一條掛著幾條垂帶的腰帶,便稱之為蹀躞。其做工精美和用料奢華堪比現在的時尚單品,稱之為唐朝愛馬仕也不過分,讓我們從時尚的蹀躞帶看看大唐的腰帶文化。
唐朝愛馬仕——蹀躞
1.宮廷御用—蹀躞七事
蹀躞是指在革帶上系佩物品,凡是佩戴物品的腰帶都稱為蹀躞帶。而蹀躞七事是從北方少數民族傳入一種蹀躞帶,用皮革制作外面裹上黑色或紅色的綾絹,上面懸掛著刀子、火石袋、針筒等七件物品。這種蹀躞帶在唐朝還作為一種制度規定下來,不管是文官還是武官,都要使用這種腰帶,再考慮到腰帶的材質問題?考慮價格、性價比?統統不需要!
黑色蹀躞帶
作為帝王、臣子用的腰帶怎麼能是地攤上的批量生產式腰帶呢?那當然是極盡所能的看起來高大上、彰顯自己的地位啊!于是從皇室宮廷到普通達官顯貴,佩戴的蹀躞都是玉制的且都以佩玉帶為榮,從玉帶的底色還能體現出官階。據兩唐書的記載,最高等級的玉帶底色為紫色,整條玉帶由十三塊組成。用玉做腰帶,稱蹀躞為唐朝愛馬仕真是當之無愧、毫不夸張。
玉帶
2.僧人遠行必備裝備
在法門寺出土的躞蹀器物:「鎏金銅蹀躞十事」,它也是唐代腰帶的一種,但「蹀躞十事」是僧侶在外出時才攜帶的物品。唐朝時期發生了一件大事,這件事還被明代一位名為吳承恩的作家添加神話色彩寫成了《西游記》。
書中有師徒四人,徒弟一路斬妖除魔、兢兢業業的保護師父西行。但實際上是玄奘法師只身一人走遍大江南北傳播佛教。即使在現代交通便利的情況下,人們出遠門都需要帶很多行李,那麼在古時候交通并不發達的狀況下,玄奘是如何孤身一人西行的呢?吳承恩書中的玄奘西行,悟空一路過五關斬六將,可人們忽略了一點,現實往往比故事更精彩。
西游記劇照
現實是玄奘偷渡西行不僅要躲避官兵檢查還因強盜險些喪命,而玄奘在這種坎坷的路途上攜帶的「野外生存自救裝備」就是「蹀躞十事」,鎏金銅蹀躞十事主鏈由金屬銅絲編制而成,上面掛了很多金屬鏈并且每條金屬鏈根據所掛東西的不同設計了不同的形態,這樣就保證了物品可以被掛牢,不會出現丟失的情況。
玄奘法師掛著的大多是生活物品:銅罐、鑷子、剪刀、勺子、銅幡、濾水囊架、針筒等,然后再背一個包裹裝著衣服和經文,從此孑然一身、訪遍古剎佛寺,交流佛學。當然,在玄奘法師艱辛的西行時,蹀躞十事也展現了不可或缺的用處。
宮廷男女的腰帶
1.官員限定腰帶
《舊唐書·輿服志》記載:「衣裳有常服、公服、朝服、祭服四等之制。」作為具有鮮活時代特征的官員服裝,其腰帶制度也逐漸完善,與不同服裝有著不同腰帶相配。
唐代官員服裝
為什麼蹀躞帶被稱之為唐朝愛馬仕?不僅有用料奢華的緣故,這種玉帶只有才穿官服時才能使用,如今或許有錢就能買到愛馬仕,但唐朝玉帶可不是能買到的,只能是宮廷之中的大臣以及帝王擁有的限量版,并且擁有了限量版還要在穿指定衣服時才能佩戴。這才是它被稱為唐版愛馬仕的緣由。
宮廷中的腰帶都是朝廷定制的,有著相應的「大帶制度」,依據官職的大小來使用不同的裝飾品,以及裝飾材料的數量和品質。寶石為一品官使用,玉石為二品三品官使用,金為四品五品官使用,白銀為六品官所使用。通常情況下革鞓的外面會使用絲綢緞作為面套,玉制板作為飾物綴在腰帶的套上。
這種玉制板的使用要嚴格按照相應的規定,不同級別的官員使用不同數量和質量的玉制板。在1992年西安出土的唐代腰帶,玉石間還襄著寶石、蹀躞兩端是精美的雕花,玉經過時間的打磨看起來更加通透,讓人夢回大唐盛世。
唐代官員金帶
2.宮廷女裝腰帶上的小心機
大唐女子時尚的原因不僅僅是服裝款式的多樣,更是懂得利用一些時尚單品作為搭配亮點,比如腰帶。尤其是宮廷女子,她們在腰帶上繡以花紋,或采用扣、環以及流蘇等進行搭配,彰顯自己的特色和美感。還常常采用束帶,束帶綿軟細長,易于裝飾且搭配衣服看起來明艷華美。
除了在腰帶款式上下功夫,腰帶上的藝術裝飾紋樣更是不會喧賓奪主但卻無法忽略的存在。初期時的唐朝女性偏愛的裝飾紋樣還以抽象的幾何圖案為主,其中不乏龜甲、方棋、雙勝以及如意等類型。這一時期的花紋在造型上以飽滿為主,紋絡清晰,結構對稱,色彩一般較為清新亮麗。搭配素色短襦長裙會有「清水出芙蓉」之感。
唐代宮廷女子腰帶
盛唐時期,女性審美發生變化,比起有些死板的幾何圖案圖案更注重紋樣的多樣、多變性。于是紋樣發展變成較為明快亮麗的小團花、小散花互相搭配的樣式,圖案中既有花又有葉,兩者交相襯托,不僅具有對稱性,還有排列的整齊性。但唐代周昉所畫的《簪花仕女圖》以及《紈扇仕女圖》中對婦女服飾的描寫還保留著幾何圖案的影子。
后期還出現了以花為主題的紋樣,比如:牡丹花、寶相花等等。尤其是宮中的女裝大多采用牡丹紋樣,「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牡丹因此被宮中女子認為是花中翹楚,她們將牡丹花樣裝飾在腰帶處,看起來大氣奢華、雍容富貴。加上唐朝女子本就喜歡穿明快鮮艷的服飾,用牡丹花紋樣的腰帶與其相配,感受到宮廷女子的生機活力,從此一窺到盛唐的繁榮。
簪花仕女圖
腰帶背后的「秘密」
1.禮儀督察
腰帶可不僅僅是個好看的「花瓶」,它還有著自己的象征。在《南史·劉琎傳》記載了一個故事:「兄弟兩人,弟弟已經上床休息,哥哥在旁邊喊自己,弟弟并沒有馬上答應,而是站起來,穿戴整齊后才答應,哥哥怨弟弟答應的太慢,弟弟說,我還沒有系好腰帶,所以才回答的晚了。」
從中可以感受到古人對待禮儀認真的幾乎到了嚴苛的程度,兄弟兩人半夜只是想說兩句話還要穿好衣服系好腰帶才能回答,這樣才能顯示出自己的禮貌。腰帶在唐人的日常中扮演著「禮儀督察」的角色,尤其在正式場合中,帝王與臣子間的禮儀更是令現代人驚嘆。
歐陽修在《歸田錄》中記載:大臣陶谷被唐太宗在半夜召見入宮,當陶谷來到了宮前,在宮外站立卻不進入宮內。看到這種情景唐太宗突然意識到陶谷不入宮的原因是自己還沒有系腰帶的原因,趕忙讓隨從拿來腰帶,將腰帶系好。
唐高宗畫像
陶谷看到唐太宗穿戴整齊了,才進入宮中。唐朝時,腰帶作為一種禮儀象征,帝王接見大臣時不束腰帶是失禮的做法,所以陶谷才會一直在宮外站著,等待唐太宗穿戴整齊后才進了宮內。
2.腰帶的隱形小功能,你種草了沒有?
詩人柳永在高樓之上吟到:「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講的是「我漸漸消瘦衣帶寬松也不后悔,為了她我情愿一身憔悴。」腰帶作為唐人的貼身之物,漸漸有了傳達男女之間悸動朦朧又美好的情感的作用。
詩人柳永
庾信的《王昭君詩》中的「圍腰無一尺,垂淚有千行」、陶淵明的「愿在帶而為裳,束窈窕之纖身。」腰帶雖小,但傳遞的情感溫度是熱烈而真摯的,詩句雖然都在訴說著離殤,但比起離別分離的悲傷更承載了思念以及人們對美好愛情的追求和向往。在無數男女表達愛慕之情、離別之悲、重逢之喜時,它為相愛的男女帶去了對方深沉的愛。古人的浪漫你感受到了嗎?
《新唐書·車服志》記載:「至唐高祖,以赭黃袍,巾帶為常服。腰帶者,搢垂頭于下。名曰鉈尾,取順下之下。」以表臣子對帝王的忠心不二。可見腰帶除了男女間的感情還可以傳遞君臣間的情感。
唐高宗服飾
總結:
唐朝作為一個「文體兩開花」的朝代,蹀躞腰帶為唐朝文化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宮廷中限定版的玉帶又或是僧人外出必備的蹀躞十事都展現著唐人的智慧;腰帶在時尚方面也做出了大貢獻,各時期不同的藝術紋樣體現著不同的審美和對美的認知。
當然,腰帶也不僅僅是個中看不中用的花瓶,作為人們的貼身之物,被人賦予著不同的內涵,可以是人與人之間遵守的禮儀也可以是表達臣子對帝王的的忠心輔佐或是男女間美好的情感。腰帶作為一種服飾搭配、作為人和人之間情感的紐帶都出色的完成了它的任務。
參考文獻:
1、李怡《唐代官員常服腰帶制度考辯》
2、高藝琳《中國盛唐宮廷女裝腰帶的研究》
3、鄭旭升《鎏金銅蹀躞十事》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