嫪毐,一個在朝野間傳為美談的名字,當所有人都以他的悲劇收場詬病他的狂妄時,是否有人曾想過,一個普通人是如何在深宮中掀起驚天動地的波瀾?
嫪毐原本是趙國一個寒門子弟,愚鈍的父親一心只想讓他好吃好喝,極少有人知他過人的才能。嫪毐從小便聰慧過人,稍長便已出落得標致不凡,才思敏捷,頗有文采。只是命運弄人,他一直無法脫離趙國貧苦人家的陰影。
直到有一次,趙國宰相呂不韋來到嫪毐家中游玩,一眼就相中了他。呂不韋原本就是一個城府極深的人,看人比常人清楚許多。他笑著對嫪毐的父親說:「您兒子生得好,聰明俊逸,真是龍中鳳雛啊。要是進了宮中,定能出人頭地。」
嫪毐的父親知道呂不韋乃是朝中奸佞,便道:「呂相說笑了,我們一介草民,哪里值得入宮?」
呂不韋哈哈大笑,說:「能進宮中進宮,哪里還分貴賤?只要孩子聰明,便有出頭之日。您且放心,我自會成全他。」
于是,嫪毐就隨呂不韋入了秦宮,開始了他人生最傳奇的一段歲月。
呂不韋將嫪毐安排在一個偏僻的宮殿,叮囑他要保守秘密,不能向任何人透露身世。嫪毐十分謹慎,每日只是靜靜看書,不與其他太監來往。
三年過去,嫪毐已長成一個非常俊美的青年,身材挺拔,面容俊秀,舉手投足間盡顯書卷氣。呂不韋看準時機已到,便將嫪毐引薦給了當時的太后趙姬。
趙姬乃是秦王異人的夫人,生下秦始皇后便守寡多年。她性情孤僻,整日躲在宮中不問政事。嫪毐進宮后便仔細侍奉太后,漸漸取悅了趙姬的心。趙姬看他聰慧過人,邀他下棋論道,二人傾心相見。
朝中官員紛紛猜測太后新寵的身世,有人說他是呂不韋的私生子,有人說他是趙國公主的私生子。而嫪毐從不與人爭辯,只是笑著置之不理。
在嫪毐眼中,權勢不過是虛名,太后不過是一個可以利用的女人。他要的,是踏上那龍椅,成為這個國家的主人。
于是,嫪毐開始在太后的心中播下野心的種子。他對趙姬輕聲細語地說:「陛下現在尚年幼,朝政多有不如人意之處。太后的威望遠在天子之上,何不趁此機會讓自己的孩子登上大寶,好好輔佐陛下呢?」
趙姬起初對此很抵觸,但嫪毐用心計從中作梗,終于如愿懷上了嫪毐的骨肉。
此時,嫪毐的野心已經膨脹到難以抑制的地步。他甚至在私下對趙姬說:「太后,您我的血脈豈能屈居人下?我必將擊碎一切阻礙,讓我們的孩子登上那龍椅。」
趙姬也漸漸被他迷惑,產下兩個兒子后,開始主動向秦始皇要求封嫪毐為侯,增加他在朝的影響力。
一時間,嫪毐已成為僅次于太后和丞相的紅人。趙國使臣來朝拜時,都要先去見嫪毐,再去見呂不韋。嫪毐也不再掩飾自己的傲氣,當眾與秦始皇爭論不休,言語越發越不謹慎。
秦始皇年輕氣盛,對嫪毐這般無禮大為光火。他命人秘密調查嫪毐的身世,很快就查出他與太后的私情。一時間,朝野為之嘩然。
秦始皇大怒,立即下令押著嫪毐與太后同時對皇上下跪請罪。
嫪毐臉色慘白,還想狡辯幾句,但秦始皇已經震怒道:「朕知道,你這個奸佞是想取朕的皇位!今日朕就叫你知道,禍不及家人的道理!」
說罷,秦始皇命左右抱出嫪毐和趙姬的兩個兒子,活活打死在兩人面前。
嫪毐痛哭失聲,趙姬也悲慟欲絕。秦始皇冷笑道:「你可知罪?」
嫪毐咬牙切齒,雙目通紅地盯著秦始皇,一言不發。
最終,嫪毐被凌遲處死,太后也在數日后死在宮中。一個曾為朝野所津津樂道的傳奇就此落幕,成為千古駭人聽聞的宮廷秘史。
嫪毐雖死,但他那一腔對權力的渴望與野心,又有誰能望其項背?
五代十國,國難當頭,亂世之中英雄輩出。而在這的歷史長河中,劉克明這個名字雖不算大家熟知,但他那短暫而傳奇的一生,卻也夠后人津津樂道。
劉克明原是京城一個窮苦人家的孩子,從小過著捉襟見肘的生活。他父親早亡,母親又久病不起,劉克明只能靠著屠豬賣肉維持生計。
一日,劉克明偶遇了一位姓劉的太監,這位劉公看他聰明機敏,便收他為義子,給他改名劉克明,并引薦他進宮做差。
劉克明進入宮廷后表現十分出色,深得皇帝寵幸。他察言觀色,能巧妙地取悅主子,后宮里沒有人不夸他獻媚第一。
漸漸地,劉克明也學會了積攢人脈,收買心腹,在宮中勢力漸大。
一日,劉克明無意中聽到幾個太監暗藏玄機地說:「這小皇帝整日沉迷玩樂,根本不理朝政。真是個禍國殃民的昏君啊!」
劉克明心中忽然閃過一個大膽的念頭:這個皇帝如此不堪,若是自己奪了他的龍椅,豈不是輕而易舉?
此后,劉克明開始細心觀察皇帝的一舉一動,尋找可以下手的機會。
終于,在一場皇帝與群臣的宴會上,劉克明抓住了機會。
那日,小皇帝酒量不佳,喝得爛醉如泥。劉克明迎上前去扶著他回內宮,半路中忽然掏出藏在袖中的毒針,猛地刺進皇帝的脖頸。
小皇帝還來不及慘呼,就斃命當場。
劉克明得意地笑了,他以為大功告成,自己就要成為這個國家的新主人了。
誰知天不遂人愿,劉克明剛殺了皇帝,便被皇帝的親信衛隊擊斃。原來,衛隊長早就看他不順眼,一直派人暗中監視他的一舉一動。
劉克明倒在血泊中,心中充滿諷刺與不甘。
他以為自己能輕易登上那龍椅,哪知皇帝的位置,又豈是那麼好奪的?最后的結果,不過是以毀滅告終。
劉克明就這樣短暫地閃耀了一瞬,便在歷史長河中悄然消逝。而他的野心與那似曾相識的結局,又有誰會記得?
北魏太和年間,有一個叫高菩薩的太監在宮中頗受寵幸,據說這是因為他曾侍奉過孝文帝的愛妃馮昭儀。
高菩薩原本是馮昭儀的表兄弟,兩人從小一塊長大。
馮昭儀生性溫婉柔弱,小時候體質非常虛弱,常常生病。高菩薩就經常去她家里照顧她,給她熬藥調養。
沒過多久,馮昭儀就完全康復了,變得活潑可愛起來。她對高菩薩也非常親近,常說:「要不是有表哥在,我早就沒命了。表哥是我的大救星!」
高菩薩聰明機靈,為人周到體貼,深得馮昭儀的好感。
一次,馮昭儀的母親馮太后看中高菩薩聰明絕倫,就讓他入宮當了太監。高菩薩也不辭辛勞,把自己打扮得英俊瀟灑,深得皇帝寵信。
後來,孝文帝聘馮昭儀為昭儀。馮昭儀入宮后,十分想念高菩薩,就找機會把高菩薩也調到宮中侍奉自己。
高菩薩照例伺候昭儀梳洗打扮,侍奉膳食起居。他察言觀色,能將昭儀哄得心花怒放。
漸漸地,兩人的關系越發親近,有些過分了。
有一次,高菩薩照常去昭儀的寢室梳妝。他一面為昭儀薅頭,一面輕聲細語地說笑。昭儀被他弄得癢癢的,嬌嗔道:「表哥別鬧了,癢死我了!」
高菩薩會意,手上動作更加輕柔,兩人的距離也越拉越近......
這天過后,高菩薩常常找機會溜進昭儀的寢宮。宮中其他太監都以為他只是侍奉昭儀,哪里知道兩人暗地里已經超過了主仆的關系。
據說,馮昭儀還為高菩薩生了一個兒子,藏在宮外親戚家中撫養。
這樁秘密戀情一直沒有被發現,直到有一日,孝文帝察覺昭儀有意無意躲避自己的接觸,心中起了疑惑,命人暗中監視。
這下高菩薩和昭儀的關系就敗露了。孝文帝勃然大怒,當即命把高菩薩凌遲處死,并將昭儀軟禁在冷宮之中。
高菩薩與昭儀的緋聞就這樣無疾而終,成為一段不能告人的秘密。而他們禁忌的感情,又有誰能參透?
嫪毐意圖奪權最終害死自己和心愛的妃子;劉克明妄想篡位結果手刃君主卻換不來龍椅;高菩薩與心上人在一起卻難逃宿命。
種種故事背后,不啻是命運對人性的嘲弄。權力使人明智,也使人瘋狂;愛情感人肺腑,也使人自亂陣腳。
興亡和成敗,不過是轉瞬之間。當頭頂那片天空忽明忽暗,又有誰敢說自己定能掌控明天?
我們都不過是歷史的過客,當放下成見,寬容他人,謹記生命的本真,才能過好自己這一生。
太監們也不過都是普通人,他們并非生而就有權謀算計之心。
嫪毐本是個寒門書生,他渴望改變命運,卻最終迷失在了權力的游戲中。劉克明原只想過上好日子,卻被皇權的誘惑沉淪。高菩薩從小體弱多病,獲得關愛后心生感激,卻也因此走上了違逆之路。
他們都不過是想要的太多,在沉淪中迷失了自我。
其實,在這浮華虛幻的宮廷生活里,太監也需要真摯的友情。
譬如嫪毐,若有知己提點,他或許能早日醒悟,不至于葬送性命;
劉克明,若有至交勸說,說不定能引他回頭是岸,不去觸犯殺人之禍;
高菩薩,若有知心之交,或可及時叫他醒醒,不要沉溺這段禁忌的感情。
人言可畏,來去匆匆,誰又能斷言不會踏入泥沼?我們都需要周圍有人時刻提醒、督促、鼓勵,這才能不斷自我完善,避免墮落。
歷史已經證明,只有內心堅強,才能抵御外在的誘惑。佛教講因緣和合才成果報,善惡到頭終有報,但報應不會立竿見影,往往在幾生幾世之后才現。所以我們要時刻警惕自己的心魔,時時檢點自己的言行,這樣才能真正不受外在環境的影響,堅持做一個德行正直的人。
宮廷的繁華燦,朝堂的權柄似錦,都不過是身外之物。我們來時兩手空空,去時也只能帶走此生此刻的所作所為。當能夠明白這一點,就能豁達看待成敗得失,不為外物所累,活出生命本該有的樣子。
時光荏苒,歷史變遷,興衰成敗,不過是人生必經的風景。我們都在這條路上求索前行。真正重要的,就是在這短暫的人生中,是否曾努力過,是否曾真誠過,是否曾將最好的自己呈現過。
當春去秋來,花開花落,我們終將化為塵土,歸于大地母親的懷抱。但有一天,會有人翻開這段歷史,讀到我們的故事,感嘆人生的無常。
屆時,我們留下的不是金銀珠寶,而是這一段段悲歡離合的故事。當能讓后人從中汲取人生的智慧,感受生命的震撼,我們的存在就已然有意義。這就是人世間最寶貴的財富,也是我們這一生最該追求的目標吧。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