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從古至今都是一個禮儀之邦,在古代的時候就有兄友弟恭之說,還有很多君明臣忠的佳話,按照咱們現在上班的場景來說,那就是老闆和員工之間的和諧相處呀,一般來說都是沒有血緣關系的,那麼能夠建立友誼的話,必然是一段不錯的故事,而劉備和諸葛亮就是如此。劉備臨終上演最毒一計,為劉禪掃除后患,諸葛亮臨死前才恍然大悟。
劉備的身份是王族之后,但是和當時漢朝皇族并非什麼特別親的親戚,因為他是某漢朝親王五代之后的后人。雖然這個關系有點遠了,但是劉備身上畢竟流著皇族的血脈,所以他站出來想成大事,光復漢室也說得過去。劉備雖然胸懷大志,但是當時他的實力還是比較弱的。
于是,他就在亂世中四處流浪,最北找到時機就出來匡扶漢室,幾經努力到了中年的時候,終于有得到了安定,但是這離成大事還比較的遠,所以劉備心里苦呀,就經常哭哭啼啼的招賢納士,收買人心。
後來,聽到諸葛亮的名聲后,他決定親自拜訪,招來這個能力出眾的員工,最后不負眾望諸葛亮選擇追隨了他。之后,諸葛亮利用自己的才能,幫助劉備謀算,兩人一合計還真干出了不少的大事,而劉備也不再是當年的小人物。
按照這樣的情況,劉備能夠成就大事,基本上是指日可待了,而諸葛亮和他的君臣佳話也基本奠定了,但遺憾地是劉備過早的去世了。當時關于在荊州兵敗后,盛怒下為了找回」面子「的劉備,不顧諸葛亮和眾臣的忠言,下定決心要率軍親征,最后導致了喪命白帝城的局面,估計劉備臨死前也比較后悔自己不聽勸吧。
在臨死之前,劉備為了幫助兒子劉禪,就上演了最毒的心機一幕,托孤給諸葛亮,并且還特意交代諸葛亮:」劉禪如果是能成才的人,您就盡心輔佐他吧,如果不是的話,你就取代他!「諸葛亮聽完連忙下跪,表忠心地承諾:」一定盡心盡力輔助少主,沒有其他非分之想!「事實上呢?如果諸葛亮沒有推辭直接說:「好」,那可能劉備在臨死前,也會除掉他給自己陪葬吧?其次,古人是非常講信用的,答應過的事情如果失信的話,是讓人非常看不起的,所以諸葛亮答應后,即使劉禪難以輔佐,他還是不能打臉自己說過的話不是,這樣劉備就為劉禪掃除了后患。
據說,諸葛亮在臨死之前,才恍然大悟劉備當年的意圖,不知道他自己又是怎樣的想法呢?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