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功高蓋主都是君王的逆鱗,無數將相因為功勛卓越而不懂得收斂,而被君王所猜忌,甚至鏟除。
漢景帝時期,劉啟就曾經宴請宰相周亞夫共進晚餐,一桌子美味佳肴面前,劉啟故意沒有準備筷子給周亞夫。
等這一頓飯吃飯完,宰相周亞夫離開宴會后,漢景帝劉啟卻注視著周亞夫的背影,說道:「此人留不得了。」
漢景帝為何憑一桌沒有筷子的盛宴,就斷定宰相不可多留呢?背后又有什麼鮮為人知的故事?
劉邦麾下大將周勃,因為跟隨漢高祖劉邦多年征戰,為漢朝的建立立下過汗馬功勞,因此被冊封為絳侯。
周勃的兒子周亞夫,深受父親的影響,從小便熟讀兵書,精通軍事,繼承了其父親的聰明才干,為漢室江山鎮守一方。
自劉邦建立漢朝以來,邊境的匈奴就時常侵擾中原地界,多年來,匈奴之禍一直都是漢王朝十分頭疼的問題。
在公元前158年的漢文帝時期,得寸進尺的匈奴,直接以六萬兵馬進攻大漢,漢文帝劉恒親自鎮守三軍,迎擊匈奴。
在群臣的建議下,劉恒派了三路大軍分別保護著大漢的都城長安,再以重軍迎接可能襲擊的匈奴大軍。
在備戰的時候,劉恒親自到三軍營賬中,巡視看望將領和眾士兵。當時的周亞夫作為太守,領命駐守細柳,劉恒來到周亞夫的駐守地時,被當地的軍備所震驚。
劉恒看到細柳的士兵們全都在訓練,軍備也極其森嚴,整個軍營中肅穆有序,各司其職,盡管此處距離匈奴的營地所在還有千里之遙,但士兵們全都嚴陣以待。
去過好幾處駐扎地的劉恒,被細柳的軍事部署所震驚,他詢問身邊的官員:「此處軍備森嚴,想必是將領安排,何人為此處太守?」
跟隨的官員答道:「此處是周勃之子,周亞夫擔任太守。」聽完此話,劉恒詢問了一個正在練刀法的小士兵:「此處距離匈奴遙遠,為何你們個個嚴陣以待?」
小士兵說:「太守說有備無患,若真是匈奴來犯才想起來訓練,為時已晚,自然要居安思危。」不僅如此,旁邊有人插嘴夸耀道:「有周亞夫在,匈奴怎麼敢來細柳?」
聽聞此話,劉恒對于周亞夫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將劉恒升職為中尉,任命他直屬皇權,保衛國都長安。
周亞夫帶兵保衛長安,在匈奴進犯時,便率軍御敵,匈奴常打游擊戰,經常是騷擾完大漢的百姓,搶了東西就跑。
可只要周亞夫帶著軍隊趕來,匈奴的軍隊都會迅速撤軍,不敢直接與周亞夫交手,因此只要有周亞夫及其軍隊所在的地方,匈奴基本上都未曾騷擾過百姓們。
也正因如此,周亞夫的本事就被劉恒所看重,但劉恒卻不久之后病逝了,在臨終之前,劉恒將太子劉啟叫到床前,對他語重心長的說道:
「匈奴多年騷擾我大漢,朝中武將無人堪當大任,唯有周亞夫!若是邊境急危,可任用其人。」
于是,在劉啟登基為漢景帝之后,他接受了父親的建議,當即便任命了周亞夫為車騎將軍。
輔佐兩任君王的周亞夫,為人耿直,不懂得阿諛奉承,但他文韜武略,智勇雙全,依舊得到了皇帝了青睞。
剛剛繼位的劉啟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對諸侯進行削藩,卻逼得以吳王劉濞為首的六位諸侯聯名造反。
劉啟本不愿戰火,于是退讓,處死了提出削藩政策的晁錯,本以為吳王得了台階就會收手,卻沒想到吳王本就是借著不滿的情緒,其實是要直接搶奪皇位。
意識到吳王是真心造反,漢景帝劉啟也拿出了君王的氣度,直接任命周亞夫率領三軍鎮壓吳王叛軍。
幸不辱命的周亞夫抵達戰場,圍困吳王,逼得其彈盡糧絕,最終在敵軍士氣低迷的時刻一舉消滅敵人。
在藩王叛亂的戰役中,周亞夫憑借著自己的軍事經驗和作戰計劃,在傷亡最小的情況下,拿下了藩王數十萬大軍,可謂是大獲全勝。
因此,此戰之后,劉啟便任命周亞夫為當朝宰相,嘉獎他的卓越功勛。
這個時候的周亞夫,走到了他政治生涯權力的最高峰,而劉啟也憑借著鎮壓的勝利,順利削藩,鞏固了自己的政權。
周亞夫雖說是一個戰功顯赫的大將軍,但他其實不懂得官場上的爾虞我詐,甚至有些一根筋。
漢景帝劉啟按照立嫡長子為太子的舊俗,立了劉榮為太子,但其實劉啟最中意的卻是幼子劉徹,心里在盤算著將太子之位傳給劉徹。
但畢竟劉徹不是嫡長子,這件事使得劉啟左右為難,只好召見周亞夫,詢問他的意見。
周亞夫卻死腦筋的回答:「自古以來立嫡長子為太子,這是祖制,陛下萬萬不可廢太子而立他人啊。」
這番話讓劉啟十分不高興,劉啟并非是要征求他的意見,而是想聽他提一個如何順利立劉徹為太子的方法。
可這周亞夫卻耿直的反對劉啟的決定,這一番話便使得劉啟對他不太高興了。
不久之后,竇太后想要立自己的哥哥為侯爵,可周亞夫又說:「高祖皇帝曾經定下制度,非劉氏不得稱王,非功勛不得封候。竇太后的兄長姓竇,又沒有戰功,絕不能封候。」
這下好了,周亞夫又得罪了竇太后。竇太后此后便經常在劉啟面前說:「周亞夫戰功卓越,人家都說有周亞夫匈奴才不敢來犯,都已經忘了這天下是姓劉了。」
這種話就是在煽動著劉啟對于周亞夫的信任,時間一久,劉啟的內心也十分擔心:
「如今周亞夫手握重兵,又震懾匈奴,百姓感念周亞夫,假以時日,他若是想要我這皇位,也并非難事啊。」思來想去,劉啟下令免去了周亞夫的丞相之職,要他回家休息。
周亞夫不明白自己好端端的為什麼被撤職,但圣旨已下,他也無可奈何,只好回家去了。
後來,劉啟冷靜下來,又覺得周亞夫的確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只是有些耿直罷了,打算找個借口,還是讓他恢復丞相之職。
于是,劉啟設宴邀請了他來宮中參加宴會,想要看看周亞夫的態度。
周亞夫來到宮中,侍女們端上美味佳肴,倒上了美酒,卻沒有給他筷子,周亞夫根本沒有意識到,這是劉啟在試探自己。
若是周亞夫謙卑的請求皇帝賜予筷子,或是懂得知足常樂,不奢求更多,劉啟都算是認為他考察通過了。
偏偏周亞夫只是單純以為侍女忘記了筷子,直接叫住一個侍女:「給我上筷子。」隨后便大快朵頤的吃著桌上的菜肴。
劉啟看到他自作主張的命令侍女,十分不高興:「看來皇宮的珍饈已經滿足不了你了。」
這個時候周亞夫才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有問題,連忙跪下來謝罪,可劉啟認為周亞夫已經目中無人,沒把自己放在眼里。
氣憤的劉啟甩袖而去,而周亞夫只好沮喪的離開了皇宮。回過頭來的劉啟看著離去的周亞夫,對左右的人說道:「此人留不得了。」
這個時候的劉啟已經認定了周亞夫眼里沒有皇帝,自恃功高蓋主,絕對不能留著,將來成為禍患。
自這一次宴會之后,劉啟就在尋找一個名正言順的機會,將周亞夫手上的軍權拿走,然后鏟除掉他,以免將來周亞夫成了氣候,反過來奪走自己的皇位。
但被劉啟疑心的周亞夫,自宴會之后,就基本上沒有什麼實權,整日賦閑在家,這使得他內心十分郁悶。
有一天,周亞夫對自己的兒子說:「皇帝恐怕是疑心我了,我老了,想必也活不久了,你為我準備身后之事,尋找好陪葬品吧。」
在古時候,很多權貴都會在自己在世的時候,提前為自己準備好陪葬品,此時此刻的周亞夫就認為自己活不久了,開始讓自己的兒子準備身后之事了。
周亞夫本身為武將,他的兒子在準備的時候,就購買了很多軍備,將來打算作為陪葬品,一同下葬。
本來這件事情是私密且合法的,但是周亞夫的兒子卻遲遲沒有把采購的錢付給雇工,引起了雇工的不滿。
這個雇工便寫了舉報信,在信中說周亞夫偷偷囤積了眾多軍備物資,必定是打算謀反。
劉啟便派人秘密調查周亞夫的事情,不過最終的調查結果證明,周亞夫兒子的確是在為自己的父親準備陪葬品,那些武器也都是沒有開刃的,一看就是隨葬用的。
但劉啟卻認為:「這是一個除掉周亞夫最好的機會,就借以私自購買軍備,謀劃造反,鏟除周亞夫!」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周亞夫心里明白:「陛下是要置我于死地,我再辯解又有何用呢?」因此在官員例行調查的時候,周亞夫一言不發,就隨便你們怎麼定罪吧。
可這沉默的舉動激怒了劉啟,劉啟說:「周亞夫一言不發,看來就是要與朕作對,看來是必定有謀反之心!」于是,周亞夫被劉啟投入大牢,要官員嚴加徹查,待其認罪,便秋后問斬。
可周亞夫一腔熱血,忠心為國,卻被皇帝疑心,內心悲憤,在獄中絕食抗議,表達自己的冤屈。
在入獄之后的第五天,原本就郁郁寡歡,心緒郁結的周亞夫,經受不住五日滴水未進,最終絕食而死了。至此,漢景帝徹底除掉了這個讓他忌憚的宰相。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