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想來,古人要面對的寒冷與我們不同,他們的衣被不似現代柔軟厚實,房屋也難以御寒,即便身處深冬,依然覺得鐵被刺骨。
我不禁為古人打從心底里感到難過,他們在嚴冬里只能依靠毛皮和草布取暖,可想而知那有多凍人,何時才能有柴火烘暖他們?何時他們才能睡在軟綿綿的棉絮被里?
一場場瑟瑟寒風預示著冬日將至,大地正在迎接冰雪的沖擊,當白雪皚皚鋪滿楚地,穿著單薄衣衫的楚人們開始嘆息冬天的難捱了。
楚地處濕潤多雨的江漢平原,一到冬季便陰雨綿綿。楚人根據自己的歷法計算,從冬至開始需要忍受八十一個九天的嚴寒,這漫長的寒冷看不到盡頭。
面對嚴峻的冬天,楚人需要發揮無限的智慧才能在嚴寒中求得生存,其實早在數萬年前,遠古人類就開始使用火來取暖了。
北京猿人會點燃火堆以抵御嚴寒,還會特意保護火種不致滅絕,南方的楚人雖不像北方那麼嚴寒刺骨,但也會在冬日點起爐火取暖驅寒。
他們使用的是陶瓷或青銅制成的鼎、鬲等炊具,可以在下方燒柴生火,這樣就可以在冬日常吃到熱乎乎的飯菜,讓冰冷的身軀獲得暖意。
今天湖北、四川一帶的火鍋文化,就是源自古人這種聰明的烹飪方法,除了火,楚人的舌尖上也有驅散嚴寒的妙方。
他們非常嗜好美酒佳肴,喝酒不僅是娛樂,也能讓酒精在體內發揮驅寒的功效,各種造型獨特的古酒器,就是楚人智慧的結晶。
生姜、花椒在楚人的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辛辣的味道能增強體質,暖胃止咳,楚人也善于馴養鹿、牛、羊等動物。
它們不但可食用以豐富蛋白質,冬天吃這些動物肉,還能增加體內的熱量。考古發現的活獻鹿等,就是楚人崇尚這些動物的證明。
除此之外,楚人冬天還會大量食用各種當地特產的野菜,這些野菜富含維生素,也具有非常好的保暖功效,只要一頓飽滿的野味飯下肚,寒意就能被驅散許多。
僅僅吃得豐盛并不能真正御寒,楚人也在衣著上下足了功夫,考古學家曾在楚國古墓中發現各式頭巾、手套、絹袍等冬裝。
這些衣服不僅實用,還注重時尚美觀的結合,流傳至今的漢服也深受其影響,再往前數千年,古人的御寒方式還非常原始。
他們會像野獸一樣躲在山洞里取暖,或用獸皮樹葉臨時搭個窩棚區區御寒,直到后世,人類才逐步掌握了織布與養殖牲畜的技藝,冬天的衣食才得以改善。
數百年后,宋朝種植棉花的技術日趨成熟,普通老百姓才得以大量使用棉衣棉被御寒,在那之前漫長的歲月里,許多窮苦的百姓都靠草紙衣服挨過冬天,雖然保暖性不佳,但是極其廉價易得,在物質匱乏時也可湊合使用。
甚至在文人學士圈子里,也存在著穿草紙衣的流行風尚,他們不計較衣著價格,只求心靈的通透。這種簡樸的品味也成為后世文人的精神典范。
可以看到,歷史就是人類不斷學習、創造,以對抗自然嚴酷考驗的過程。正是有了先人的聰明和創造,我們的冬日才不再寒冷困苦。我們應當感激老一輩艱苦奮斗積累的智慧,并把這份感恩之情傳承下去。
寒冷的冬日,人們最怕的是室內冰冷,古人雖沒有現代高科技產品,但在居室保暖上也下了不小的工夫,并形成了獨特的技巧。
楚人的穾廈建筑,不僅考慮裝飾,也注重墻體材料與地面,全方位確保房屋保暖,湖北五座墳3號漢墓的槨室,仿照墓主生前住處建成雙層多室,門廳樓梯一應俱全,其中一間陽光充足的溫室供人小憩。
楚人還在建筑中設計地室,兼顧冬暖夏涼,建造宮殿時呈坐北朝南格局,利用日照取暖,墻體用厚實土夯打實,屋頂設竹制頂棚與樓板隔塵隔寒。
就寢時,楚人在地上設木床與草席,以隔絕地氣,枕頭內外包錦邊絹,出土的竹枕上還鑲舞人動物紋錦,大衾以絲綿或麻絮填充,防寒保暖。
取暖用具方面,天星觀墓曾出土爐、鏟與碳簍等銅器,古人早就利用木柴或柴炭烤火取暖,富人用柴炭,窮人用木柴。
半坡、姜寨遺址房內設有爐灶,可做飯又能取暖,咸陽宮殿遺址洗浴池邊發現壁爐,其中兩座供浴室取暖。
秦長樂宮墻體空心夾墻中設火道,與灶相通,可取暖,漢武帝建溫室殿,里面涂花椒泥,掛錦繡,用香桂、火麒麟屏風、鴻毛賬、西域毛毯裝飾,效果非凡。
除了建筑和生活用具能保暖,楚人的衣著也注重御寒,考古發現楚國婦女常穿麻衣、絮衣等輕軟衣服,外罩厚實羊皮襖,男子外出多穿皮裘或氈氊,這類衣物既輕便又溫暖,足見古人的智慧。
飲食上,冬季楚人也講究滋補養生,常吃各種肉類,如豬肉、魚肉、蛙肉等,肉類含熱量高,有助于御寒,蔬菜以蘿卜、白菜等好的冬菜為主。酒方面以濃香型白酒為主,小量飲酒可驅寒。
就醫方面,楚人重視調理體質抗寒,常用溫熱藥材如桂枝、附子等,或以艾葉艾條熏身取暖,發汗祛寒,有專門醫書記錄防寒健身技巧,如辟谷氣功等。
楚人不但注重食衣住行各方面御寒,也善于娛樂消遣,緩解寒冷季節的郁悶情緒,他們喜歡彈琴、舞蹈、飲酒作詩,這類文娛活動多在室內進行,既可取暖又可消寂。
可見,古人在居室取暖上下足功夫,我們應當珍惜現代溫暖舒適的生活,如今科技發達,電熱毯、空調等保暖產品應運而生,嚴寒也不再難熬,但古人自給自足、樸實無華的生活智慧,也值得我們學習和珍視。
一到冬季,古人為了御寒就使出各種手段,但由于社會階層懸殊,上下富貧冬天的過冬方式也大不相同。
上層達官顯貴,取暖從來不愁,漢代帝王就在宮殿深處建起溫室殿,墻上涂滿碎花椒泥,用厚厚的毛毯將室內溫度保持得暖和如春。
據說花椒泥散發出來的氣味還能驅蟲殺菌呢,到了晉朝,首富石崇家中就「以椒為泥涂室」,可見這種取暖方法非常流行。
唐代貴族則用上等的瑞炭取暖,一塊瑞炭能燒上十天之久,散發光亮不冒煙,熱力強勁非凡,據說瑞炭還具有安神的功效,燃燒時氣氛祥和,有利于修心養性。
楊國忠這樣的達官還用白蠟做成雙鳳形狀的蠟炭取暖,可以說是奢侈至極,這些上層人家,冬天在溫暖如春的內室錦被香烘烘,絲毫不受外界的嚴寒影響。
而下層的貧民百姓,過冬就沒那麼容易了,白居易筆下的老賣炭翁,為了糊口整年在深山老林里辛苦砍柴燒炭,大冬天還盼望天氣更冷一些,這樣他燒的炭才能賣得出好價錢養活自己。
但是砍伐林木要受到嚴格的控制,如果被發現砍伐,老翁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價,所以他只能冒著山中狼虎的危險,穿著破爛衣裳在荒山野嶺艱難采集柴禾。
這些貧苦人民大多數貧民都住在簡陋的草房泥屋里,遇到北風就凍得瑟瑟發抖,他們御寒的方法很簡單。
要麼用灶灰和土炕取暖,要麼用茅草編的茅窩子保暖,有的人家條件實在太差,只能手腳凍破,挨過漫長的寒冬,一秤木炭要兩個大米,對許多窮人來說簡直是奢侈,根本買不起。
可以說,古人上下階層在過冬條件上存在巨大差異,上層正享受著錦被暖香,窮人還在破屋里挨凍受凍。
這反映出古代社會嚴重的貧富懸殊問題,好在時移世易,科技進步已讓取暖變得越來越方便,我們要珍惜現代文明成果,讓更多的人過上溫暖舒適的生活。
【免責聲明】文字、圖片等素材來源網絡,如侵立刪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