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六日深夜,病入膏肓的咸豐帝發布了人生中的最后一道旨意,「皇長子載淳現立為皇太子」,「著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盡心輔弼,贊襄一切政務」。也就是說,在咸豐帝死后,皇位由載淳繼承,朝政由肅順等八位大臣掌控。然而咸豐帝的計劃卻破產了,顧命八大臣很快就被干掉,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一、咸豐帝的「心眼」
在清朝初年,曾經有過顧命大臣輔佐幼主的情況。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順治帝病死,年僅八歲的康熙帝繼承皇位,由索尼、鰲拜、蘇克薩哈、遏必隆等四位顧命大臣輔佐。然而,後來卻形成了鰲拜專權,威脅到了皇權。此事雖然已經過了整整二百年,但仍然對咸豐帝有著一定的影響,所以他在發布遺詔時留了一個「心眼」。
咸豐帝在臨死前,將兩方印章賜給了皇后紐祜祿氏以及皇子載淳,分別是「御賞」、「同道堂」。由于載淳年方六歲,所以「同道堂」由載淳的生母懿貴妃葉赫那拉氏(即慈禧太后)掌握。咸豐帝規定,「凡應用朱筆者,用此代之,述旨亦均用之,以杜弊端」。也就是說,咸豐帝通過后宮,用這兩方印章限制了顧命八大臣的權力。
二、恭親王的不滿
咸豐帝在安排身后事的時候,故意忽略了一個人,那就是恭親王奕䜣!在顧命八大臣中,有兩位親王,分別是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但無論是才能,還是血緣關系,兩人都比不上恭親王奕䜣。道光帝在位時期,感到非常猶豫,因為他深知奕䜣的才干要超過奕詝(咸豐帝)。由于權力的關系,咸豐帝在繼承皇位后,有意打壓恭親王。
1860年,咸豐帝倉皇逃到承德,將與英、法議和的爛攤子交給了恭親王奕䜣。按理說,「議和」有功的奕䜣應該重新得到啟用,然而,咸豐帝卻沒有任命奕䜣為輔政大臣。原因也很簡單,如果讓奕訢做輔政大臣,難保他不會成為第二個多爾袞。在咸豐帝死后,恭親王將不滿的情緒轉移到了顧命八大臣的身上,此時的他在北京已經擁有雄厚的實力。
三、慈禧的算計
咸豐帝的如意算盤是這樣的,利用顧命八大臣來制約恭親王,通過后宮制約顧命八大臣,讓權力處于一種相互制約的過程。然而事與愿違,后宮、顧命大臣、恭親王之間圍繞著權力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斗爭。在咸豐帝死后,已經成為太后的懿貴妃,妄圖垂簾聽政,結果與肅順等八位大臣引發了激烈地斗爭。
為了除掉肅順,把持朝政,慈禧太后與恭親王聯合,利用咸豐帝靈柩返回京城的機會,發動政變,一舉將八大臣擒獲,史稱「辛酉政變」。顧命八大臣輕視了年輕的慈禧太后以及恭親王,這也是他們失敗的重要原因。之后,慈禧太后「垂簾聽政」,成為清朝的實際控制者,統治時間長達47年。
參考資料:1.《咸豐同治兩朝上諭檔》;2.《熱河密扎》;3.《清朝檔案史料叢編》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