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帝王是否明智,與他在位時間的長短并無直接關系。然而,當一個帝王既長壽又執政時間長,且為后人稱頌為明君時,他必定有過人之處。
漢武帝就是這樣一位帝王,他在位達54年之久,卻竟然用了44年的時間來對付匈奴。這麼長時間的對外用兵,難道匈奴對漢朝威脅真的那麼大嗎?漢武帝這樣執著、如此專注地揪著匈奴不放,其中原因又是什麼呢?
漢武帝生于公元前156年,自小便表現出聰慧過人、深思遠慮的才能。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即位,結束了由其祖母竇太后攝政的局面,正式親政。
剛剛掌權的漢武帝深感自己肩負的責任重大。匈奴這個古老的游牧部落,自漢朝建立以來就沒放過中原這塊肥肉。前200年,漢高祖劉邦東征時就曾被匈奴圍困在白登,險些一命嗚呼。漢初數位君主對匈奴采取懷柔政策,但匈奴仍然時常襲擾邊境。
漢武帝意識到,要徹底解決匈奴問題,必須主動出擊,以力服人。公元前133年,他即位后的第三年,漢武帝便發動了對匈奴的第一次軍事打擊。這次出兵雖未取得決定性勝利,但漢武帝找到了可以托付大任的絕佳人選——衛青。
衛青出身草根,從士兵做起,后因作戰英勇屢建奇功,被漢武帝提拔重用。漢武帝給了他充分的信任和支持,衛青也不負所望,與另一名大將霍去病聯手,在漠北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戰爭。最終,漢軍徹底擊敗了匈奴主力,迫使其退出了河套地區,向更北方遷移。
至此,匈奴對漢朝北部邊境的威脅已經基本解除。但漢武帝并未就此罷手,而是繼續發動了長達數十年的征伐戰爭。為什麼漢武帝會這樣堅持不懈地揪著匈奴不放呢?
我們不得不回望更早些時候。公元前200年,漢朝剛剛建立,劉邦親率大軍東征,卻在白登(今山西大同)被匈奴軍隊圍困長達7天之久。劉邦僅以身免,損失慘重。
這場白登之圍帶給劉邦和漢朝極大的恥辱。盡管漢朝實力日漸強盛,劉邦和他的諸位繼任者還是對匈奴采取了懷柔政策,不敢輕舉妄動。但這種被動、軟弱的姿態同樣讓漢朝的君主們憋屈難當。
終于,時至漢武帝,漢朝國力已非漢初可比。漢武帝心中一直牽掛著白登之圍這一恥辱,誓要報仇雪恨。在衛青等大將率軍擊潰匈奴之后,漢武帝的這個心愿終于實現了。
但漢武帝并不滿足于此。他意識到,只要匈奴還存在一天,就還有卷土重來、侵擾中原的可能。徹底消滅這個古老的游牧部落,才是根除后患、保障北方安寧的唯一辦法。
于是,即使匈奴已不再對邊境構成實質性威脅,漢武帝還是繼續發動了長達數十年的征伐戰爭,想要徹底擊垮匈奴,甚至直接將其并入漢朝版圖。這就是漢武帝揪著匈奴不放的一個重要原因。
此外,衛青等名將的出現,也強化了漢武帝征伐匈奴的決心。
衛青和霍去病這樣的良將,可以說是千載難逢。他們不僅軍事才能出眾,而且對漢武帝忠心耿耿,以捍衛疆土、報效漢室為己任。
有了這樣的心腹良將,漢武帝自然想要發揮他們的才能、使其立下更大功勞。于是,他不斷發動對匈奴的戰爭,以創造讓衛青、霍去病建立軍功的機會。這也是漢武帝持續用兵的原因之一。
衛青等人也不負漢武帝的期望。他們在漠北艱苦環境下與匈奴英勇作戰,竭力完成了漢武帝賦予他們的使命。衛青更是從一個草根逐級升遷,最終成為「匈奴故地,襁褓之間,獲名第一」的名將。
可以說,如果沒有衛青這樣的心腹大將,漢武帝也就失去了長期征伐匈奴的靠山。正是漢武帝的識才眼光與重用,促成了他對匈奴用兵時間之久的局面。
除了報仇雪恨、發揮將才之外,漢武帝還懷有一個更大的抱負——徹底消滅匈奴,將其納入漢朝版圖。
匈奴數百年來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它游牧生活方式轉瞬即逝,中原重兵深入草原很難將其殲滅。但漢武帝不認為這是一件難事。
在他看來,只要持續輸出軍力,在戰略和戰術上各方面壓制匈奴,迫使其內部發生動蕩,最終必然可以讓匈奴滅族,實現漢朝對匈奴的徹底征服。
于是,即使在衛青等將匈奴擊退之后,漢武帝還是不斷發動北伐,試圖徹底終結這個古老部落的歷史。這種抱負,也導致了他長時間對匈奴用兵的局面。
漢武帝對匈奴用兵時間之久,對漢朝國力造成了一定消耗。臨老之時,漢武帝也意識到長期征戰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苦難。
公元前87年,漢武帝在《輪台詔》中表達了對長期用兵的悔恨,稱「自元鼎十二年擊匈奴至今,年已四十馀,死者數十萬,流亡幾盡,置郡縣以羈制之,而功未克定,民罷倦,勞苦傷財」。
經此殤教,漢武帝痛下決心結束對匈奴的征伐。他放棄了最初將匈奴徹底滅族的宏愿,轉而通過和親等方式,緩和與匈奴的關系,給雙方都留有喘息之機。
雖然漢武帝對匈奴用兵時間過長,但從積極意義上看,這些戰爭增強了漢朝對外的威懾力,鞏固了北方邊疆的安全;從消極意義上看,也讓漢武帝認識到長期戰爭的危害,這對他整體評價也具有重要影響。
44年對匈奴用兵,幾乎占據了漢武帝整個執政時期。這種異常堅持的用兵,源自多個方面因素的疊加:報仇雪恨、發揮良將、實現統一北方的抱負等。
雖然最終漢武帝也認識到了戰爭的苦難,但這種執著如影隨形的對外征伐,成為了他作為帝王一個突出的特點。漢武帝的這種「揪著匈奴不放」的執著用兵,既展現出他雄心壯志的一面,也透露出個人雄心過剩的局限,成為理解這位帝王的一個關鍵。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