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每一個朝代的興衰存亡,都與皇帝的才能和品行分不開。那麼,在中國歷史上被稱為「康乾盛世」的乾隆時期,這位管理著萬里河山的乾隆皇帝,又是否真的是一位賢明之君呢?
乾隆在位期間,朝廷之中貪官遍地,民不聊生。尤其是他最寵信的大臣和珅,更是名震天下的大貪官。那麼,這些腐敗現象的根源,是在和珅一人,還是乾隆皇帝本人身上呢?本文將通過探討和珅被捕入獄前后的種種跡象,深入剖析大清第一貪究竟是乾隆皇帝,還是他麾下的紅頂大貪官和珅。
出生于清朝中葉的和珅,本是個落魄書生,卻在仕途上飛黃騰達,最終成為除皇帝之外,大清王朝實際上的第二號人物。
然而,和珅作為朝中大貪官的名聲,卻是家喻戶曉。當他在乾隆寵信下呼風喚雨時,百姓都私下詛咒這個不知滿足的腐朽官僚。和珅究竟是如何從一個小書生蛻變成為貪得無厭的大腐敗呢?
1737年,和珅出生在一個沒落書生家庭。父親早逝,家中生活困頓。少時的和珅經常面臨被趕出家門的危機,這讓他下定決心只能依靠自己。他勤奮學習,終于得到一位官員的賞識,娶得一門好親事。
婚后不久,和珅進京赴考,卻屢次落第。正當他仕途失敗,前景渺茫之時,有幸被乾隆皇帝召見。他聰穎機智,很得乾隆喜愛,由此開始了他仕途上的高速上升。他本性聰慧,又刻苦用功,很快便在各項考試中脫穎而出,得到乾隆皇帝的賞識。乾隆見他年少有為、學富五車,便提拔他入翰林院任職。
起初,和珅安分守己,勤勉對待每一份工作。朝野中,也有不少好評開始傳開——這個年輕人必成大器。然而好景不長,和珅在處理案件中,開始接受賄賂。起初,也許是環境所迫;但很快,貪婪的火苗在他心中燃起,無法自拔。在乾隆的庇佑下,和珅不斷聚斂財富,甚至超過皇室。他的奢靡程度,令朝野側目。然而乾隆似乎對他的所作所為毫不在意,只要和珅能辦成事,皇帝就任由他發展壯大。
或許是因為家貧的童年陰影太深,和珅對金錢的欲望似乎永無止境。他利用手中的權力大肆斂財,甚至公然收受商人巨額賄賂。然而奇怪的是,這些丑聞在乾隆面前仿佛不存在。乾隆不但沒有懲處和珅的貪污行為,反而更加信任他,大權獨攬。和珅如魚得水,幾乎將整個朝堂都牢牢掌控在手中。
乾隆晚年,政事已經脫離他的掌控,全靠和珅處理。和珅成為大清朝實際的掌權者。而要登上皇位的嘉慶,對這個有權無責的「二皇帝」早已懷恨在心。
1796年,乾隆駕崩。在他生前,和珅已經成為大清王朝除皇帝外最有權力的人。對待皇帝聽候遺囑,和珅更是擁有無可替代的地位。乾隆對他幾乎是百依百順。朝中都默認,這位紅頂大貪官,將會長期穩固權力。
然而,乾隆一死,和珅的好日子便終結了。嘉慶即位后,立即讓和珅入宮治喪,然后將他投入大牢。對于這一轉折,和珅顯然猝不及防。他自認對乾隆忠心耿耿,對嘉慶也一向恭順有禮。哪知這個小皇帝剛一即位,就將他打入冷宮。
和珅自知大勢已去,在獄中向嘉慶哀嘆:他之所以貪污受賄,是因為皇上要他如此。沒有乾隆的命令,以一個書生之身,他如何敢如此放肆?他懇切地哀求嘉慶開恩,給他一個重新做人的機會。
然而嘉慶并不買賬,冷眼回應道:「朕就是要你的命!」
五日后,和珅在獄中被迫自盡,死狀凄慘。他的家產被充公,那些珍稀寶物全部進了皇室的房間,而他的家人也被發配邊疆。和珅死前瘋狂哀嚎的場景,至今還回蕩在那座陰森森的大牢里。
然而,和珅的突然暴斃,仍在朝野引起了軒然大波。
和珅死后,朝中興起一股檢舉乾隆晚年荒淫無度的聲音。原來,正是乾隆要和珅不擇手段聚斂錢財,來滿足他晚年的奢靡生活。
乾隆六次南巡均未花費國庫一文,全都是和珅出資。可見國庫之外的錢都流入了乾隆的腰包。乾隆還立法規定,貪官的錢不上繳國庫,只進皇帝的私房。
乾隆晚年生活奢靡,累計花銷不止億萬。他不再親政,整日游玩酒色。南巡時帶著一票艷舞娘子,平日收藏的玩物珍寶早已超過皇室庫房。更令人發指的是,他還修建許多行宮圖書,以安頓他的寵妃嬪妾。
這種揮霍無度的生活方式,讓皇帝的錢袋永遠空虛。于是乾隆故意縱容和珅貪污,要他從百姓那里抽取更多錢財,以滿足乾隆個人無度的揮霍。
有文官直言:「和珅之罪,實際上是君命難違。乾隆是第一大貪!」
這份奏折很快到了嘉慶手中。嘉慶冷笑,將奏折丟入火堆。一時間,朝野上下噤若寒蟬,所有彈劾乾隆的言論戛然而止。
乾隆這個「圣君」,晚年已經墮落為一個暴君。他放任和珅擴大貪污,牟取巨額財富來滿足他個人的奢靡生活。和珅只是他的一個工具,是一個幫他遮羞的替罪羊而已。
那麼乾隆皇帝本人又收獲了多少不義之財呢?這已經無從稽考。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個被稱為「康乾盛世」的太平景象,實則建立在普通百姓無盡的痛苦之上。
乾隆駕崩后,嘉慶奪去和珅的財產,卻沒有清算乾隆皇帝本人無度索取的罪過。這充分說明,大清王朝的腐朽已經無藥可救。今后,必將加速衰落下去。
嘉慶登基后,迅速削弱和珅在朝中的勢力,終于將這個「二皇帝」送上斷頭台。然而嘉慶本人,又是否真的就清廉無私呢?
有謠言稱,嘉慶奪去和珅財產的動機,不過是出于自己的私欲。他貪圖和珅斂聚的巨額財富,想將其據為己有。于是設計除去和珅,再將他的家產充公入宮。如果這層猜測屬實,那麼嘉慶與乾隆又有什麼區別呢?不過是皇位變了人,大清王朝的腐朽本質依舊。
在民間,也有更多陰謀論。有人說,和珅之死,是乾隆早已安排好的一出戲。乾隆晚年斂財無度,早就引起朝野非議。為避免自己的名聲受損,他便安排和珅出任替罪羊,將所有的惡名奪過去。一次除罪化的政治手段,可謂高明。那麼,和珅死后入獄時的控訴,不也正好印證了這一點嗎?
當然,這些都僅是臆測。真正的內幕,已隨當年的大清皇室一起埋葬。我們不得而知的是,無論乾隆還是嘉慶,又或是和珅,他們都只是這個腐朽王朝的產物。這場權術較量的背后,是大清本已日薄西山的帝國體制。
和珅之死,揭開了大清王朝的丑陋一角。乾隆這個被傳為明君的皇帝,實則是一個暴君,一個冷血自私的掠奪者。康乾盛世不過是一個華麗的幻影,后人追思這一段歷史時,還需深思。一個國家的興衰,終究取決于皇帝本人的品行。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