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趣闻历史
民國轶事
三國風雲
歷史名人
野史分享
古墓文物
後宮秘史
历代皇帝
史料记载
韓劇韓星
民間故事匯
金庸武俠传
詩詞文化
全部
    
自古感情用兵多敗事,「靖難」朱允炆優柔寡斷,江山拱手讓給朱棣
2023/11/19

朱元璋死后,朱允炆開始進行大規模的削藩,這時的燕王朱棣以「奉天意、清君側」之名發起靖難之役。

但當時無論是從儲備力量還是民心上,朱允炆都占盡了優勢,為何朱允炆會敗得一塌糊涂呢?

自古感情用兵多敗事,之所以朱允炆會敗,很大的原因是因為自己的優柔寡斷,江山拱手讓給自己的叔叔。

今天我們就一起看看明成祖所「成」之處與建文帝所「敗」之處,更加深入的了解這次明朝初年的重大事件。

明成祖之所「成」

戰爭這一解決沖突的古老形式,是由血與火、刀與劍鑄造而成的。它意味著實力的較量,又意味著最高統帥之間指揮藝術的角逐。

戰爭中的小與大、強與弱、危與安、勝與失依據一定的條件發生變化,而制定正確的戰略戰術是爭取勝利的關鍵。

靖難之役前夕,軍事形勢對于燕王朱棣來說是異常險惡的,建文帝已經派遣了心腹大臣、工部侍郎張昺為北平布政使,都指揮使謝貴、張信掌北平都指揮使司,掌握了北平的軍政大權。

同時命都督耿瓛練兵于山海關,徐凱練兵于臨清,約燕府長史葛誠及護衛指揮盧振為內應,形成了對燕王進行內外鉗制與包圍的態勢。

在內外受限的不利情況下,燕王制定了如下戰略:主動出擊,以攻為守,積極防御,以粉碎建文軍隊的包圍,迅速地建立起牢固的防御體系。

建文元年七月五日,燕王用計一舉擒殺了張昺和謝貴,北平的建文力量群龍無首,燕軍神速地攻占了北平九門,不過三天,北平易幟,城中大定。

在隨后的十七天,燕王戰冀州,拔居庸關,破懷來,降通州、遵化、密云、永平,「諸州皆降」,戰略防御體系得以初步建立。

燕王兵起,建文帝首命耿炳文為大將軍,率十三萬大軍北伐,燕王沒有固守北京,被動待戰,而是集中兵力,主動出擊,最后大破耿軍,斬首三萬余級,聲勢大振。

炳文軍首戰受挫,建文帝改派李景隆為大將軍,率領五十萬大軍再度北伐,營于河間。

與此同時,遼東守將吳高也以遼東兵攻永平,燕軍如果固守北平,就得兩面作戰,燕王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形勢,認為北平城易守不易攻,而永平被圍又不能不救。

七天以后,燕王收寧王所屬精銳八萬,攜寧王朱權和家屬南下,襲取大寧是燕王的杰作。

它增加了兵源,安定了人心,昂揚了士氣,既解決了燕軍的東部威脅,又為打敗李景隆創造了先決條件,并且也使得燕軍的戰略防御體系得以最后建立。

大寧得手后,燕軍馬不停蹄回師北平,與北平城里的力量內外夾攻,擊潰了李景隆大軍,粉碎了建文帝的軍事包圍,使戰爭很快地進入了相持階段。

在戰略防御階段,燕軍相繼擊潰了耿、李二軍,這對建文軍來說,損失還不能說很大。

建文三年,李景隆率兵六十萬二度操戈,這六十萬大軍首潰于白溝河,再敗于德州,最后在濟南城下全軍覆沒,六十萬大軍化為烏有。

兩相比較,建文軍在質量和數量上都已趨于劣勢,失去了戰略的主動,被迫處在戰略防御的位置上,而燕師掌握了戰略上的主動,已經有能力推動戰爭的車輪進入戰略反攻階段。

指揮作戰時,如果只有正確的戰略方針,而沒有正確的戰術,且沒有一次次具體戰斗成果的積累,不可能真正實現戰略意圖。

靖難之役一開始,戰略上燕軍處于被動地位,然而每一次戰役,燕王都精心策劃,施計用謀,力爭由內線作戰變成外線作戰,化被動為主動。

為達到這個目的,燕王采取了如下戰術手段:誘敵深入,設伏擊敵,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等。

在建文的遼東兩個主將中,吳高有謀無勇,楊文有勇無謀,如能除掉吳高,楊文則不足為慮。

燕王抓住建文帝好猜疑的心理,再一次使用了大寧用間的同樣方法,結果建文帝「果疑吳高,削其爵,右遷廣西,楊文獨守遼東」。

自吳高去后,楊文一直沒有什麼大的作為,遼東再也不能對燕軍構成任何威脅。

燕軍在戰略上處于劣勢與被動的情況下,燕王調動一切戰爭手段,集中兵力,靈活機動,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不斷地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

根據戰爭的進程,及時調整自己的進攻方向,由局部的主動變成了全局的主動,而在建文軍隊方面,我們看到的卻是另外一番景象。

朱允炆身邊的智囊團方孝孺、齊泰、黃子澄皆是紙上談兵的文臣之流,善守的耿炳文等人,軍事才能亦不全面,皆遜于朱棣麾下武將。

朱棣擁有當世最好的謀士姚廣孝,和以朱能等「靖難四公爵」為代表的武將集團,從謀士、武將的數量、品質來看,朱棣取得靖難之役的勝利并不奇怪。

建文帝之所「敗」

建文帝以武力削藩,政治上站得住腳,民心向背是不言而喻的。在軍事上,建文帝無疑更占有優勢。

建文帝擁有天下兵馬,而朱棣只有王府護衛,然而,建文帝的削藩構想與軍事行動的謀劃,無一不是同失誤連在一起的。

戰略錯誤,決策無能,建文即位,首議削藩,兵部尚書齊泰認為應該先行削燕。

并且因為沒有統一的指揮和協調的行動,兩度失去了攻占北平的寶貴戰機。

建文元年五月,燕軍主力追殺李景隆部隊至濟南,圍濟南三余月,這期間,遼東有楊文的部隊,紫荊關有房昭的人馬,河間單家橋有平安的二十萬兵力,而燕王的北平卻十分空虛。

對于建文帝來說,這是合圍北平的天賜良機,但建文帝無動于衷。雖然宋征力勸山東參政鐵鉉獨立擔當起攻占北平的重任,但被鐵鉉以餉盡軍困為由拒絕了。

餉盡軍困的說法,我們認為并不是真實的原因,因為對于一個山東方面的行政官員來說,是毫無可能協調建文各部行動的,即使建文帝本人似乎也沒有這種可能性。

用人不當,臨陣易將,建文帝即位之初,廷臣議論削燕,更置守臣。建文帝讓張昺出任北平布政使,謝貴任北平都指揮使,建文軍隊將非其才,所托非人,是其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朱允炆靠著仁慈登上了皇位,最后又因不該有的仁慈而被朱棣打敗。

建文元年三月,燕王入朝參拜新君,「行皇道入,登陛不拜」,憑這個行為,朱允炆可以將朱棣拿下,但「仁慈」的朱允炆放過了這個機會。

建文元年五月,朱元璋忌日,朱棣派長子朱高熾和另外兩個兒子朱高煦、朱高燧前去拜祭,「仁慈」的朱允炆放過了他們,任其安全返回封地。

確認朱棣要反,下令圍剿的時候「詔讓燕王棣,逮王府官僚」,「仁慈」的朱允炆只令逮捕王府官僚,不要逮捕自己的叔叔,平白送了張昺和謝貴的性命。

戰爭全面爆發,「仁慈」的朱允炆又害怕擔上殺害叔叔的罵名,送給自己敵人朱棣一副刀槍不入甲,「諸將以天子有詔,毋使負殺叔父名,倉卒相顧愕貽,不敢發一矢。」

戰爭直接產生于政治,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列寧說:「戰爭是以劍代筆的政治。」戰爭與政治從來不是割裂而言的。

在朱棣與朱允炆之爭中,有一種說法是,如果朱棣未起反心,素來以寬仁之德聞名的建文帝也是一位合格的守成之君。

但認識到戰爭與政治的共性之后,便知道這種說法是不成立的,「守成」之貴在于守得住,對于國家安全而言,沒有一定的軍事實力,何談相對的太平。

在靖難戰爭的角逐中,建文軍事指揮能力的不足,其實也顯示出他政治能力的不足。

在決定削藩之日起,建文就應該意識到削藩的目的是收藩王之權,鞏固中央集權,而傷及藩王利益勢必帶來「流血」,這場削藩的政治之爭從一開始就帶有武力色彩。

削藩之事一起,與燕王的戰事號角便已然吹響,建文先周后燕的策略和其在戰爭指揮中表現出的游移不定,已經暴露了他的政治決斷不堪守國大任。

而燕王朱棣研讀兵書,熟悉戰爭,有著豐富的軍事斗爭經驗,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出正確的戰略和策略,把握戰機,以小勝大,以弱制強,最后以軍事手段實現了政治目的。

從而使他自己得以躋身于中國封建社會雄才大略的帝王行列,給明代的歷史發展以極大的影響。

靖難之役的影響

靖難之役的影響是深遠的,它不僅造成了統治者的更迭,更在明代歷史的諸多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

明代藩王勢力的抬頭,從洪武末年起,就為朱元璋所注意,建文帝朱允炆繼位,采取削藩的辦法,先廢去一些力量較小的藩王,然后再及于擁重兵的燕王朱棣。

最終,明統治集團的內部斗爭演變為武裝沖突「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后,永樂帝朱棣既是由藩王「靖難」而起,自然也對其余的藩王勢力格外留心,唯恐其他藩王以此為例。

即位之后,他繼續執行削藩政策,逐漸收回諸藩王兵權,使其不得干預政事,并且設立種種苛刻的約束條件。

從此,分裂割據的勢力更加削弱,此后,宣宗時,漢王朱高煦謀反,武宗時,安化王朱寘鐇、寧王朱宸濠謀反。

諸王的行動更加被嚴格制約,他們行動不得自由,即便是出城祭掃祖先陵墓,也需要提前奏請,王與王不得相見,受封藩王后不得入朝,危急時不得出兵勤王。

諸王僅僅依靠租稅過著奢靡的生活,一方面,極重的「宗祿」嚴重影響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另一方面,削藩,特別是寧王、谷王二王的內徙,造成了北部的兵力相對空虛,特別是都城遷至北京后,這一點尤為明顯,對有明一代影響可謂深遠。

加上宦官勢力和特務機構的興起,洪武時期,朱元璋嚴令太監不得干政。

而在「靖難之役」中,諸如鄭和之類能夠率軍統兵的太監,為朱棣立下了汗馬功勞。為了與文官勢力對抗,朱棣也需要一個更加強大的宦官集團。

「靖難之役」后,北方邊境吃緊,沿用洪武舊制派遣皇子鎮邊是不可能的,因朱棣自己就是藩王,他深知藩王擁兵自重的后果,因此便只能啟用宦官。

朱棣之后,宦官監軍繼續發展,更在軍事系統中不斷滲透,宦官之禍開始顯現。

而宦官勢力的強大,還伴隨著特務機構的興起,對于自知人心不附的朱棣來說,一來可以搜索下落不明的建文帝的消息,二則可以打探各地官僚百姓的態度。

特務機構主要有錦衣衛和東西廠,合稱為廠衛,錦衣衛是朝廷的偵察機構,東西廠則由宦官提督,最為皇帝所親信。

隨著特務機構權力的擴張,其甚至獲得了任意逮捕普通官僚平民和任意刑訊處死的權力,以至于明中后期,宦官勢力、特務機構,成為竊弄權柄、禍國殃民,同時也威脅到皇權的一股勢力。

而在靖難之役后,由于朱棣獲取皇位的方式并不光彩,皇位也不具有正統性,為了控制住文官勢力,進一步強化集權統治,朱棣一手建立了內閣制度。

由于其完全由皇帝選拔,又加上其中相當一部分是教過皇帝或太子讀書的翰林中的經筵講官,內閣成員與皇帝的關系是親近的,便于皇帝權力的擴展。

自「靖難之役」后,明朝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更趨登峰造極。一方面,對于維護國家統一,防止分裂,抵御外族入侵,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了穩定的環境。

結語

四年的「靖難之役」不僅使生靈涂炭、皇權更迭,更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皇權的極度膨脹、社會的日益封閉,都是跟「靖難之役」這一段歷史分不開的。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

一張令人心碎的照片,如果還沒有人來領養,兩只狗狗就將被安樂
2023/12/10
豬哥亮愛女閃嫁了?突曬「巨鑽+深V婚紗」網瘋湧喊恭喜 本人出面揭曉「曝光感情進度」
2023/12/10
小貓是一位合格的小雞媽媽!一群可愛的小雞和可愛小貓的日常生活。
2023/12/10
羅漢果用陳醋泡2天,老輩們的方法,真是高手在民間,我先收藏了
2023/12/10
圣誕頌歌音樂會,凱特為路易點蠟燭,路易吹了姐姐手中的蠟燭
2023/12/10
引體上升順便喂主子吃肉泥,健身貓奴帶喵一起運動:人壯了貓胖了
2023/12/10
47歲李湘:前凸后翹體重飆漲明顯,和男子多次同框疑已有新戀情!
2023/12/10
劉邦為恢復人口想出一奇招,天下女人恨之入骨,男人卻嘖嘖稱贊
2023/12/10
徐若瑄被曝失婚,和富豪老公結束9年婚姻,3天前本尊發文就顯端倪
2023/12/10
40歲女生冬天不必追爆款,簡單基礎單品也可以穿出時髦高級感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