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戰爭中,軍人往往要穿著沉重的盔甲作戰。區別于平時穿的衣服,盔甲可謂是冬冷夏熱,穿著很不舒服。至于冬天還好說,到了盛夏,那才真是戰爭中的抵御。金屬容易傳導熱量,導致盔甲變成烤爐本身,讓穿著它的人生不如死。在對付敵方重甲士兵時,將軍往往會故意不出戰,好讓他們暴曬于太陽之下,讓他們不戰自潰。
穿盔甲雖然熱,但是古代的將軍或軍醫們總會嚴正警告軍人們:「結束戰斗后,決不能立即脫掉盔甲,否則就有暴斃的危險。」
從將軍方面來說,他們注重的是戰術上的安全。這是因為戰斗表面看起來結束,但并不意味著敵軍不會卷土重來。若貿然脫掉盔甲,就難以抵擋敵人的奇襲。在冷兵器時代,沒有盔甲就與自盡沒什麼分別。
就軍醫們來說,他們之所以不許將士們立即脫盔甲,是因為軍營內存在著一種可怕的疾病——卸甲風。
相傳,明初大將開平王常遇春,就是死于卸甲風。眾所周知,常遇春體壯如牛,是一個萬夫難擋的猛將。雖然身經百戰,卻也沒聽說有什麼疾病。但在洪武二年(1369年)七月七日,40歲、正值壯年的常遇春卻突然暴卒于柳河川。一時間舉國皆驚,朱元璋聽了此消息,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那麼身強體壯的常遇春到底是如何暴死的呢?相傳,常遇春就是得了卸甲風。
所謂「卸甲風」,就是軍人在長時間穿甲戰斗之后,由于沉重的鎧甲導致身體散發的熱量和汗液無法及時排出,身體得不到降溫。加之戰斗過程中腎上腺激素飆升,心跳急劇加快,致使血液流動速度加快,血管膨脹。尤其是表層毛細血管血液流量,會為了讓身體降溫而在短時間內增加。
同時戰斗的疲勞還會消耗大量氧氣,使得人容易出現缺氧的情況。大量的流汗,同時也加劇了體內微量元素的流失。
戰斗結束后,常遇春迫不及待地脫去悶熱的盔甲,想要涼快一下。雖然軍醫們知曉卸甲風的危害,但是誰又敢親自去勸這位殺人如麻的猛將?就這樣,常遇春犯下了軍人的大忌,最終自取滅亡。
常遇春脫去盔甲后,汗津津的身體遇上了草原上的冷風,汗液的大量蒸發會導致體溫急劇下降,身體突然受冷因此血管收縮,他的心臟無法及時調節血液流動,同時身體的供氧量不足。不僅會給肺帶來嚴重的負擔,更讓他的血管出現了血栓,乃至于罹患中風。
眾所周知,腦卒中是一種可怕的疾病,若搶救不及時,成為植物人都是輕的。以古代的醫療條件,根本沒法對常遇春進行有效搶救。而這個橫掃天下,大破蒙古騎兵的絕世猛將,就這樣窩囊地死在了卸甲風之下。
中醫有云「功后一身汗,避風如避箭」。古代中醫對此多有論述。如《混俗頤生錄》就曾說:「避風如避箭,避色如避亂。」《陶真人衛生歌》:「嘗聞避風如避箭,坐臥須當預防患,況因食后毫孔開,風才一入成癱瘓。」《孫真人衛生歌》:「坐臥防風來腦后,腦內入風人不壽。更兼醉飽臥中風,風才著體成災咎。」
而清代中醫石天基在其著作《傳家寶》中也寫道:
「風邪之傷心也,入筋透骨,如油拌面,進易出難。所以古語云:‘避風如避箭’,極言其害大,謹防也。」
因此,我們在日常鍛煉時,決不能隨意貪涼吹風。即使在現代,許多喜歡體育運動的人,也有可能染上這種「卸甲風」。因此,大家在鍛煉完身體后,絕不可立即吹電扇或是空調。若要降溫,可以用溫水擦身子,喝涼開水,循序漸進,等緩過來再吹風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