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利偉是中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宇航員。他 于2003年10月15日乘坐「神舟五號」飛船發射升空,歷時21小時23分的太空飛行后,成功著陸返回地面。這次飛行使中國成為繼俄羅斯、美國之后第三個獨立發射載人航天器進入太空的國家。但很少有人知道,楊利偉出艙后所說的第一句話不是什麼感慨,而是一個報告:「 我在太空中聽到了敲門聲!」
在楊利偉之前,中國從未把人送上過太空,因此一切都是摸著石頭過河。10月15日,飛船順利起飛后,全國都在歡欣鼓舞,可酒泉發射基地卻陷入慌亂之中。
因為飛船剛剛起飛沒多久,地面就失去了與楊利偉的聯系。 通過視訊,地面發現楊利偉在艙內表情痛苦,整個身體一動不動,仿若已經失去了意識。後來楊利偉回憶: 那時的痛苦令我難以承受,一度以為自己不行了。
楊利偉遇見的是共振現象。 人體對10赫茲以下的低頻振動非常敏感,它會引起內臟的共振。最可怕的是這個共振會疊加在6G的負荷身上。以楊利偉多年殲擊機飛行員外加宇航員的訓練也差點承受不住。 整個過程持續26秒,卻好像度過了一生。當整流罩打開,光線照進來時,楊利偉忍不住眨了一下眼。地面徹底沸騰了:看哪,他還活著!清醒過來的楊利偉如同重生一般,繼續著這次航天任務。
事后經過分析, 這次飛船的共振主要來源于火箭的振動,這是技術方面不完善的結果,只能通過一代代航天人的體驗,再具體研究改善方案,不斷更新迭代趨于完善。
回到這次航天,楊利偉成功進入環球軌道后,終于在太空上看到了祖國的大好河山。他欣喜地在太空寫下日記: 為了人類的文明與進步,中國人來到太空啦」!這時的楊利偉實際上已經逐漸適應了太空環境, 然而就在這時,艙外傳來「咚咚咚」的敲門聲。楊利偉一瞬間寒毛立起,全身雞皮疙瘩都起來了。
不同于中國神舟十五號等飛船可以載三人,神舟五號飛船小巧精致,只能搭載一個人。因此楊利偉其實是獨自執行任務,而太空中更不可能有人,那麼是誰在敲門?或者說是什麼「東西」在敲門?
楊利偉不同于普通人,他是堅定地唯物主義者,那一刻他想是不是飛船出了什麼問題?這是要命的事, 楊利偉立馬查看了艙內所有儀器,結果顯示一切都是正常的,設備沒有任何問題。再通過舷窗往外看,也看不出有什麼動靜。
這個聲音也是怪,它是突然出現的,事前沒有任何征兆。 不管是白天還是黑夜,也不管飛船飛到什麼位置,好像它想起來了就響一會兒。聲音不是叮叮叮,也不是當當當。反而像是木錘敲鐵桶,發出的是咚咚咚的敲門聲。楊利偉什麼辦法都試了,但就是找不到聲音的來源。可以確定的是: 聲音來自飛船。因為太空是真空環境,聲音無法在真空中傳遞,宇宙中靜得可怕。
楊利偉心說反正設備沒問題,這時候報告地面也解決不了,反而是添亂,不如回去我再報告。于是他索性不管這個敲門聲,繼續著航天任務。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神舟五號降落過程有驚無險,艙體外殼被高溫烤得焦黑,舷窗也疑似出現裂紋(事后證明是耐高溫涂層被燒開的痕跡),整個降落過程有驚無險,中國制造的品質經得起考驗。然而相關專家聽過楊利偉的報告后,卻皺起了眉頭。
共振現象是可以解釋的,這件事上楊利偉居功至偉,此后中國長征系列火箭技術得到升級和完善,但敲門聲卻無法解釋。
起初專家們以為是艙體出了問題,為此加班加點給艙體來了個全身檢查。結果發現一切正常, 可以確保神州五號是絕對沒有問題的。設備沒有問題,那就可能是人的問題的。其實這才是最可能的結果: 人是社會性動物,脫離群體就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何況是在太空中的密閉環境,那種幽閉黑暗的獨處,甚至能將人逼瘋。楊利偉出現點什麼幻覺簡直不要太正常。
于是專家組在進行了一系列的測驗沒有找到結果后,就把這件事暫時放下了。畢竟他們又不是什麼心理醫生,飛船本身沒問題就行了。 然而敲門聲卻如同一個夢魘,它又接連出現在神州六號和神舟七號的飛行中。雖然宇航員們經過楊利偉提醒,對此已經有了心理準備也不害怕,但這始終困擾著專家組。敲門聲到底是啥?弄不懂這個問題他們就像是心里有螞蟻在爬。 直到2014年,這個「夢魘」終于要被他們逮住了。
當時中國正在進行月宮一號的密閉實驗,月宮一號是一個微型的實驗艙。 實驗艙嚴格模仿太空環境,以此構建由植物、動物、微生物組成的人工閉合生態系統。這是為了今后的月球和火星基地做準備,科學家們把這樣一個小型生態系統稱為「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統」。但 在實驗中,北航劉紅教授也在艙內聽到了咚咚的敲門聲。由于實驗室就在地球上,研究人員可以立刻對艙體內外進行檢查,此后又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和推理,終于找了答案。然而最后的結果卻令人哭笑不得:敲門聲是因為艙體的壓力變化而產生的。
敲門聲看似沒有規律,實則跟外部溫度的變化息息相關。 當內部壓力變化時,艙體內壁會產生形變,這個形變的過程就是聲音的來源。這個變化類似于熱脹冷縮,原理很簡單。
艙體的材料是低密隔熱材料,這保證了即便艙外是幾千度高溫,楊利偉依然能身處20多度的環境。 太空上太陽輻射強,在不同區域溫度也會產生變化,楊利偉在太空繞了地球14圈,不停地穿梭在黑夜與白天,這期間艙體溫度也在不停地變化,因此敲門聲才會不斷響起。
其實這個聲音不是人類第一次聽到了。 早在上世紀60年代,蘇聯宇航員加加林就進入了太空,美國更是進行了6次載人登月的阿波羅任務,他們肯定也曾聽到敲門聲。比如美國阿波羅十號的宇航員就曾聽到這個聲音,而且他們還將聲音錄了下來。然而NASA卻將此事保密,直到2008年才公布錄音,對外的解釋是: 聲音來自艙內的無線電干擾。
NASA也許早就知道答案,也可能他們不知道。但唯一肯定的是,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會輕易公布。我們要探究宇宙的奧秘,只能靠我們自己。
楊利偉是中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宇航員,他的航天成就不僅代表著中國太空事業的發展,也為全人類探索太空的歷史增添了新的篇章。在太空期間他聽到了一系列敲門聲,這些聲音一直困擾著他和科學家們。 最終經過不斷的研究和對未解之謎的追求,科學家們終于發現敲門聲產生于艙體的氣壓改變。
這說明了科學研究的重要性。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然和世界,提高我們對問題的認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科學研究,我們可以發現新的事物、新的現象,也可以解開一些曾經被認為是神秘或無法解釋的謎團。這些研究成果對人類的發展和進步有著深遠的影響。
對于未解之謎的追求,也是科學研究中重要的一部分。這些未解之謎可能是一些難以理解的現象,也可能是一些看似簡單但卻一直沒有被解決的問題。對這些未解之謎的研究,可以推動科學的發展,同時也可以激發我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航天事業沒有捷徑,我們現在的成就都是一代代航天人的血淚換來的。我們普通人能做的除了投身航天事業外,就是始終支持航天事業的發展。在我們的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為人類的進步和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