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破家亡的亂世,誰不想一統天下?當劉備舉起大旗,高喊匡復漢室,吸引了無數英雄豪杰追隨他的腳步。其中最忠心耿耿者,當屬張飛、關羽兄弟;然而當劉備實力日盛之時,卻是馬超、趙云的武力最為突出,這讓人不禁想問:我眼中同為五虎的趙云馬超,為何最終難登正果?
趙云本是長沙人氏,自幼父母雙亡,過著顛沛流離的日子。這一年,趙云二十出頭,體格強健,武藝高強。有一次,他路過涪城,突然聽到一陣廝打聲,原來幾個土匪正在搶劫一家人的馬車。趙云心中正氣不忍,當即躍上馬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打倒了為首的匪徒。其余小土匪見狀,趕緊夾著尾巴逃之夭夭。被救的馬車主轉頭一看,竟然是劉璋之子劉琰,他高興地對趙云說:「多謝這位男子漢,你我有緣,不如跟我回涪城坐坐,我好好謝謝你!」
這一去,趙云便開始了新的人生。他見識到了蜀地山水秀美,民風淳樸,便決定在此扎根下來。後來,劉璋大開文武宴會,趙云應邀參加。席間,眾將領輪番切磋,趙云所向披靡,一鳴驚人。劉璋十分欣賞他的才能,特地破例提拔他為牙門將。
眼看劉備來犯,劉璋派遣趙云前去迎戰。只見他身披銀甲,手持方天畫戟,滿面腥風血雨地殺入敵陣。劉備軍無不退避三舍,趙云竟然一騎當十,所向披靡。劉備見狀,連忙派出張飛前去迎戰。兩人過招數百回合,不分勝負。劉備心中暗嘆:能與張飛打成平手,當真是萬夫不當之勇也!
此后,趙云見劉璋懦弱,決定歸附劉備。他對劉備說:「船載重,水載舟,總要倚靠一方才能成事業。今日我投靠劉將軍,但求一死之地,絕不貪圖富貴。」劉備大喜,厚禮相待。
隨后,劉備進占益州,江山基業日漸鼎盛。有人勸劉備重用趙云,但劉備卻猶豫不決——趙云武藝高強,如果授以重任,日后反叛怎麼辦?再者,趙云出身寒微,要讓他統帥蜀中名門望族,恐怕也會遭到非議。種種考量之下,劉備只是將趙云作為貼身護衛,從未將真正重任托付于他。
趙云對此并無怨言,仍然兢兢業業地跟隨劉備征戰。然而,他的才能終究無從施展。在夷陵之戰中,劉備親自率軍,趙云護駕左右。陣前傳來呼聲:「敵軍有個裸體武士,正在前線肆虐!」劉備大驚,連忙讓張飛前去應戰。張飛應聲而出,過了一會兒,卻被那武士打得傷痕累累。劉備嘆道:「哪有這般猛將!若是讓云長迎戰,或許可一決勝負。」話音未落,趙云已經縱馬沖了出去。
只聽前面一陣巨響,趙云手執方天畫戟,回馬報道:「回稟主公,裸體武士已經被我擊敗!」劉備這才放心,隨后便繼續指揮大軍。眼看勝利在望,卻不料遭到了呂蒙的埋伏,大敗而歸......
益州終歸劉備,趙云也隨之位居高位,卻依然行事低調,不爭權力。當劉備問起他有何官職要求時,趙云只說:「求一個死得其所的將軍之位便可。」劉備便授他鎮北將軍,統領北伐軍事。
北伐時,蜀漢大軍被魏延率領的魏軍圍困于祁山。諸葛亮緊急令趙云率軍解圍。只見趙云神勇無兩,橫刀立馬,殺出一條生路。祁山之圍遂告破解。諸葛亮稱贊趙云猛將之勇,劉備這才略知趙云之能。
然而時已晚矣,劉備還未來得及重用趙云,便黃泉去了。在諸葛亮治世時期,趙云終于得以大顯身手,但他已經老去,再無當年之勢。直至五丈原之戰,六十歲的趙云仍然勇猛如昔,舍生忘死,可惜大勢已去,此一去,趙云再無還鄉之日......
筆架不住,壯志難酬,功敗垂成,當真可嘆趙云一生未得劉備重用,無法充分發揮護國殺敵之才。倘若劉備能早日洞察趙云之能,委以重任,興許蜀漢江山還能再傳一時也未可知。
馬超生而神力過人,自十幾歲開始便以馬援后人自居,投奔當時權力最大的馬賈,很快便成了馬賈麾下的猛將。馬超經常率領輕騎兵四處巡視邊境,保家衛國。有一次,馬超帶人外出狩獵,半道遇到一群匈奴入侵的部隊。馬超沒有絲毫懼色,當即縱馬躍起,一槍刺死匈奴頭目。匈奴部隊見狀,紛紛潰敗而逃。馬賈得知后大加贊賞,特地破格提拔馬超為偏將軍。
此后,馬超勇猛過人的戰績令整個西域人聞風喪膽。曹操多次派人前來拉攏,想讓馬超為其效力,但都被馬超拒絕。直到馬賈去世,江陽被呂布占領,馬超才不得已背井離鄉,帶領部眾投奔劉備。
馬超自恃才高過人,從不把劉備放在眼里。剛來蜀地時,他直接稱呼劉備的名諱,招致張飛、關羽的不滿。在二人的逼迫下,馬超這才改口稱呼劉備為主公。劉備也看在馬超的勇猛之上,沒有與他過多計較。
後來劉備進占益州,馬超以為可以得志展能,沒想到劉備只是委他統領一支先鋒部隊,主要大軍仍由張飛、關羽率領。馬超心中不平,但又無可奈何。
漢中之戰時期,馬超終于得到施展才能的機會。他受劉備之命,深入敵境,生擒夏侯淵,奪下漢中。此役功勞最大的,非馬超莫屬。馬超心中竊喜,認為這下總算使劉備看清了自己的才能。
誰知回到成都后,劉備還是將兵權交給了張飛。馬超一肚子氣無處訴說,只得悶聲酒醉。有人勸他去找劉備理論,馬超苦笑道:「我自恃才高,不把劉備放眼里,這已是我的錯。今后只求一死之地,絕不再有異心。」
此后,馬超跟隨劉備參加夷陵之戰,力戰有功。劉備遭遇失敗之后,馬超率領一部分軍隊殿后。在呂蒙的追擊下,馬超獨自力戰,讓大部隊得以全身而退。他付出了巨大犧牲,才保全了蜀漢的根基。
益州,劉備授予馬超蕩寇將軍之職,統率西域故部。馬超心下明白,這不過是劉備防備自己的手段。但馬超并無怨言,因為自己當年確實有驕狂不馴之過。他只借酒澆愁,對故友苦笑道:「今生注定難以回報劉備知遇之恩了......」
劉備病故后,馬超跟隨諸葛亮北伐。然而他的余熱已盡,再無當年飛揚跋扈之勢。最后,在五丈原一戰中壯烈犧牲,未能活著見證蜀漢最終勝利。多少人為之惋惜,倘若劉備早日重用馬超,馬超定能成就一番大業。
當真是英雄難過兩朝元老,劉備終究沒有將趙云、馬超真正看作自己人。否則,這兩位猛將,又怎會在蜀漢最輝煌的時期黯然離去!劉備能得此良才卻不重用,實是國之不幸。今人覽史之時,不免為劉備的短視感到遺憾。
歷史無法重來,劉備的遺憾也無法彌補。我們只能從這段往事中汲取教訓,不要因為先入為主的成見,而錯失了眼前的良才賢才。有人才者進,無人才者退,國家興衰系于人材。一個英明的君主,必定善于發現并重用賢能之士,這是立國之本。否則,即使初聚萬里江山,最終也難免淪為烏合之眾,四分五裂。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