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貴州遵義,當地正在新蒲建設中橋水庫。考慮到這個地方歷史上也有不少名人在此停留,因此對水庫的儲水區域進行了一番先行的考古調查。沒曾想,在這片土地上竟然有個神秘的古墓,連棺材釘都是純金制成的。
這樣豪華的配置究竟是什麼身份的墓主人才配得上呢?
當時,考古隊其實對這片區域的歷史有幾分掌握,畢竟當地在歷史上曾經有古播州土司在此統治,很可能形成了墓葬群。果不其然,在對土司墓葬群進行了一番細致探索后,居然在此發現了楊氏的幾代人的墓葬。
其中,一座帶有斜坡墓道的土坑墓尤為引人關注。這座墓呈「甲字形」分布,是夫妻合葬墓,男主人居左,女主人居右,應該是和古代男女地位有關。不過,這座墓的墓室并不豪華,并沒有精心堆砌,而是簡單地挖了一個土坑,然后將棺槨放入其中。
如果我們僅以墓室判斷,還以為這不過是個平平無奇的古墓。然而,就是這個簡單地放置于土坑的棺槨卻相當不尋常,通體用黑漆涂抹,顯得頗為尊貴。更夸張的是,在棺槨周邊一圈釘滿了純金制作而成的棺材釘。
棺材釘都是黃金制作成的,里面又該放著什麼樣的隨葬品呢?
考古隊在小心翼翼打開了棺槨后,發現里面滿是金銀器,比如金盤、金勺、金杯等。據清點,一個棺槨里面就有多達40多件的金銀器,整個墓里更是多達80余件金銀器。當然了,這其中最珍貴的隨葬品或許當屬「雙螭首黃金杯」。
這個金杯口徑約7.85厘米,足部直徑為5.1厘米,通體高約7厘米,重量達到了230克。只見這個金杯上鑿刻著兩條活靈活現的螭龍抬頭望向杯中,宛如在汲水一般,更可在功能上作為杯柄,實在是匠心獨具。從紋理上,以云水紋為主,輔以回形紋,顯得極為考究又極具文化融合的特點。
當時在出土的時候還有一個相配套的金盤,口徑同樣不小,達到了18厘米,重量約有180克,而在紋理上和金杯遙相呼應:金盤為云雷紋為低,盤沿為回紋,頗有浪花翻涌的姿態,有螭龍「得水之力」的意味。
當然了,墓里并不都是金銀器,還有一些兵家的器物在:比如在男主人的棺槨里放著一把黃金鞘的寶劍,劍鞘上描繪著一條栩栩如生的金龍,顯然這柄劍大有來頭。此外,還放著一個木制而成的盾牌以及不少弓箭,顯然墓主人應該曾經在沙場上領兵帶將過。
那麼墓主人究竟是何人呢?
在古墓中出土了一個燭台,燭台上刻著八個字「乙卯田都統司公用」。據專家們分析,田其實是墓主夫人的姓氏,應該是歷史上來自銅仁的田氏。而「都統司」則是南宋中后期的官職,地位比「安撫使」還要高。
結合古墓的位置和墓主的文物,專家們推測墓主人應該是南宋的都統司楊價。公元1235年,蒙古由皇子闊端率領如狼似虎的蒙古騎兵意欲攻取四川,而南宋軍隊選擇在陜西南一帶狙擊,結果不敵蒙古軍,被包圍。
在此危難之際,當時的播州安撫使楊價率領五千精兵直插敵后,與蒙古騎兵作對廝殺,總算擊退敵軍,救下了不少南宋軍隊。後來,楊價長期吞并四川的長江南岸,與蒙古軍對峙。
4年以后,蒙古軍卷土重來,結果在楊價指揮下,部將趙暹領一萬精兵于石洞峽混戰,再次擊退蒙古軍隊,風頭一時無兩。
如此戰績,加上宋理宗不像趙構一樣「是非不分」,自然讓楊價備受恩寵。想來也是因為如此,其墓中的隨葬品才能如此奢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