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隋唐時期設立科舉考試開始,通過科考選拔民間的人才,成為了幾千年來最重要的選拔方式。
這樣的方式雖然說不是絕對公平的,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很多寒門弟子實現了人生抱負。
而清代這個寒門學子,就抱著一袋裝滿了饅頭的麻袋去參加考試,原本所有人不看好他,可康熙帝看到他后居然欽定他為狀元。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李蟠出生在江蘇徐州,他的祖父李向陽,是明代天啟年間的舉人,來到李蟠父親時,家道中落,變得十分窮困。
雖然李蟠的家中窮困,但他的父親卻十分懂得讀書的重要性,從小便對李蟠耳提面命,要他好好讀書,將來考取功名。
可李蟠的父親卻因為一生壯志難酬,更無力給妻兒一個好的生活,一直都郁郁寡歡,最終早早的就病逝了。
失去父親的李蟠成為了家中的頂梁柱,他時刻記著自己的父親對自己說的:「一定要好好讀書,考取功名。」
但是看著母親一個人操勞家中大小事情,李蟠幾度想要放棄讀書,經商掙錢。
但李蟠的母親卻告訴他:「你的祖父曾經就是舉人,而你的父親也曾是國子監的生員,李家算是書香名邸。
你作為李家唯一的子嗣,一定要好好考取功名,因為只有考取功名,你才能實現你的抱負!」
而李蟠在聽了母親的勸誡之后,便下定決心,一定不能辜負母親的期待,不能辜負母親辛辛苦苦掙來的每一分錢。于是,李蟠夜以繼日的學習,就是為了能夠考取功名。
功夫不負有心人,李蟠最終考中了舉人,順利通過了鄉試的李蟠,擁有了進京參加會試的資格。
但李蟠猶豫了,因為從徐州走到京城,實在是太遠了,他根本負擔不起長途跋涉的費用。因此他不想到京城參加會試了。
他對自己的母親說:「我如今考中舉人,已經是朝廷官員了,我可以以舉人的身份獲得朝廷的任命,可以自由選擇不必進京再次參加會試了……」
雖然李蟠這麼說,但母親知道,李蟠有本事也有能力在會試中取得不錯的成績,他之所以不愿意參加會試,是因為家中太窮了……
母親不希望自己的兒子因為這樣的事情而耽誤了科考,于是她說:「孩子,你得去參加會試,或許還能連中三甲,考個狀元回來呢!盤纏的事情你不必擔心,我早就準備好了。」
原來,母親看到李蟠如此刻苦的學習,就已經知道,自己的孩子將來肯定能有出息,所以母親沒日沒夜的干活,為她積攢了二十兩銀子,就是為了給李蟠做盤纏,進京趕考的。
聽到母親這麼說,李蟠跪在地上向母親磕頭,表示自己一定不會辜負母親的期待。其實,在李蟠考中舉人放榜之后,就有很多富商來到李家,愿意出資資助李蟠進京趕考。
但李蟠心里清楚,這些人現在來討好自己,就是知道將來就算自己無法中進士,也是朝廷的官員了。
現在巴結,以后必定少不了糾纏。李蟠不愿意做一個為錢而低頭的人,也不愿意做一個見錢眼開的官員。
所以李蟠寧愿不進京考試,也不愿意接受富商們的資助。好在母親省吃儉用攢了二十兩,雖說不多,但李蟠走到京城是沒問題了。
李蟠跪別了自己的母親,便向京城出發了,山迢路遠,他連馬車都舍不得坐,全程都走著去。
一路上,李蟠都吃母親為自己準備的干糧,喝山間的露水和溪流,就這樣堅持著走到了京城。
來到京城以后,李蟠也被眼前的繁華所震驚,他才意識到,原來外面的世界是這樣的,可這也更加堅定了他要考取功名的心。
因為李蟠的家中很窮,這一路上,他也見到了很多窮困的人,在寺廟中借宿的時候,遇到很多流浪的人無家可歸,只能在破廟里暫避風雨。
趕考之路上所見到的一切,與此時此刻看到的京城的繁華對比起來,簡直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這就是真正的朱門狗肉臭,路有凍死骨。李蟠便下定決心,一定要幫助更多的窮苦之人,讓百姓們能夠過上好日子。
為了省錢,長達五天的會試,李蟠都只舍得買饅頭作為飯食。看著其他從各地而來的考生,有的人帶著書童書吏,有的人提著精制的食盒準備了考試的美食。
可李蟠,卻只能用一個麻袋,裝著滿滿的饅頭,就連一口咸菜都沒有,就這樣抱著麻袋就進入會試考場了。
有人在開考前對李蟠冷嘲熱諷:「哪里來的山村土夫,一麻袋餿饅頭,真丟人。」
可李蟠聽到這些嘲諷的話,他也并沒有放到心里去,一直在溫習自己的書,只想要盡心盡力的考出一個好成績。
就這樣,長達五天的考試,李蟠全都是就著饅頭,一筆一劃完成的。
監考的考官自然也注意到了李蟠,別的人都沒有他那樣一絲不茍的態度,而帶著饅頭進來考試,被別人嘲笑了,居然也能夠不卑不亢的應對,考官對他十分看好。
在考試結束以后,考官還特地對李蟠說:「你的表現不錯,希望閱卷之后能夠在殿試上見到你。」
得到了考官的肯定,李蟠激動得覺都睡不著。在等待會試成績的日子里,李蟠便在接頭支了攤子,為百姓們寫信寫字,掙幾文錢就全部都攢著。
晚上的時候,他就住在城郊的城隍寺中,在僧人敲鐘念佛的聲音里,繼續讀書。
終于,會試的成績放榜了,李蟠果然高中,并且在會試中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績,成為了當年春闈的會元,并且順利取得了殿試的機會!
殿試是由皇帝作為主考官進行的,主要是由皇帝出一道考試題目,看所有考生的臨場反應能力和真正的學識能力。
能夠參與殿試的考生,都是在春闈中取得好成績的考生,其中既有寒門出身的學子,也有從小接受世家大族系統教育出身的世家子弟。
不管是誰,能夠進入殿試,都是十分重視這場考試的,大家都認認真真的沐浴更衣,想要給皇帝留下一個好印象。
可李蟠卻并沒有想那麼多,只是簡單的梳洗一番,就穿著自己日常穿的布衣前去參加殿試了。
更令人震驚的是,李蟠麻袋里的饅頭還沒有吃完,而他又不放心將饅頭隨便放在外面,畢竟每一分錢都是自己母親辛辛苦苦才能掙來的。
于是李蟠就神經大條一般的將這些饅頭帶著身上,一同進入皇宮,參加殿試了。其他人都十分奇怪,李蟠怕是腦子不好使,不然怎麼會在這麼重要的場合帶著一麻袋饅頭呢。
可李蟠也不解釋,反正禮官檢查過饅頭沒有問題,也允許他帶著,他便自顧自的抱著饅頭,站在殿前等候傳訊。
殿試的題目就是問,如何能夠將天下裝進口袋中。這個問題讓所有考生都冥思苦想,正當大家都在考慮如何作答的時候,李蟠向康熙拱手。
康熙看到李蟠腳邊的麻袋,又看他衣著簡樸,上面還有補丁,便明白這個考生家中條件并不是很好。
不過康熙并沒有什麼偏見,等待著李蟠的作答。李蟠不緊不慢的回答道:「陛下,臣所攜帶的麻袋里,正是這個天下!」
眾人被李蟠的回答驚呆了,有人出聲呵斥道:「哪里來的狂妄之輩,竟敢說麻袋里便是天下!」
的確,李蟠這個回答實在是大逆不道,皇帝坐在前面,他居然敢說麻袋里就是皇帝的天下。可康熙卻并沒有生氣,問他:「你這話是什麼意思?」
李蟠說:「陛下,天下百姓,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吃飽飯,臣袋子里裝的是饅頭,五谷雜糧皆出于黃天厚土,又供養世間百姓,這不是天下,那何為天下呢?」
聽到這一番回答,康熙龍顏大悅,高興的說道:「你心系百姓,心思敏捷,實在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才子啊。狀元郎,你叫什麼名字?」
康熙直接稱李蟠為狀元郎,言下之意就是表示,李蟠的殿試通過了,康熙欽定他為此次殿試的狀元!
一時之間李蟠也驚住了,還是旁邊一位考官提醒他,他才反應過來,連忙跪下向康熙磕頭,「回陛下,臣名叫李蟠。」
就這樣,李蟠居然靠著這一麻袋饅頭誤打誤撞的成為了狀元。
不過,事實上,李蟠的成功并不是這袋饅頭的功勞,而是因為他心系百姓,胸懷天下,并且博學多才,飽讀詩書,才能夠在這場殿試上脫穎而出。
此后,李蟠因為被康熙皇帝欽點為一甲進士第一名,而被授官為翰林院修撰,他以狀元的身份報答了母親的恩情,也實現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