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17年的一個寒夜,唐國公李淵坐在晉陽宮的火盆旁,心事重重。
這時,副宮監裴寂敲門進來,笑吟吟地說:「唐公,天氣這麼冷,來一杯熱酒暖暖身子吧。」李淵回過神,看著裴寂點點頭,讓人擺上酒菜。兩個人在火盆旁邊喝酒邊聊天。
李淵喝了幾杯酒,臉上微微泛紅,說:「我后悔當年支持楊廣,我本該支持楊勇的。」
裴寂賠笑道:「當年之事已無從改變,唐公何必自責。不過現今社稷已非舊時,唐公若有心為民除害,我們定當竭盡全力相助。」
李淵搖頭道:「我年邁力衰,只求保全一方。」
裴寂嘆氣道:「唐公不知,李世民殿下正在暗中聯絡豪杰,圖謀大事。唐公若不出手,恐怕就要落入他人手中了。」
李淵聽聞大驚,放下酒杯:「李世民?他還是個毛頭小子,會謀什麼大事?」
裴寂搖頭道:「殿下聰慧過人,遠非常人可比。臣只希望唐公三思而行。」
李淵始終下不定決心,裴寂也不再說話。裴寂待李淵喝醉之后,送來了兩個美婦,李淵欣然接受。
次日,李淵酒醒,他看了眼兩邊的美婦,嚇得魂飛魄散,因為這兩名美婦竟是楊廣的寵妃。
李淵知道,事情已經沒有挽回的余地,于是,立刻起草檄文,招兵買馬,響應各地起義軍,揭竿而起。
憑借李淵的身份及李世民的謀劃,很快便聚集了二十萬大軍,李淵自封大元帥,領軍直指長安城。
楊廣聞訊大驚,派遣大將裴蘊前去迎戰。兩軍在黃河岸邊遭遇,李淵用計襲擊裴蘊的軍心,將隋軍擊潰,裴蘊只好退回城內固守,李淵軍威大震,響應者愈多。
公元618年農歷正月,李淵入主長安,即皇帝位,建國號唐,史稱唐高祖。
眾人請求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李淵想起當初李世民謀反的事,心中很不是滋味。
但看著李世民英姿勃發,也不好明置不立,只得含糊其詞。
李世民看出父親的猶豫,心中十分焦急。
他來到李淵面前懇請道:「父親當年若無遠見,就不會興兵造反。兒臣只求效忠父親,助您治理天下。」李淵沉吟片刻,還是決定立嫡長子李建成為太子,李世民為秦王。
李世民對此十分惱火,但礙于李淵面子,也不好明面抗議。他只得暗地里拉攏文武百官,積蓄力量。
如此幾年過去,李建成在太子之位,名義上繼承大統,但朝政實際上都是李世民說了算。
李淵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想要重用李建成,但已經于事無補。
626年農歷六月,李世民終于向李建成和李元吉發動突然襲擊,親手射殺李建成和李元吉,史稱「玄武門之變」。
隨后,李世民帶兵入宮見李淵,要求讓他登基為帝。李淵嘆道:「兒啊,你可知天道嗎?」李世民俯身道:「兒臣無德,請父親明示。」
李淵道:「天道無親,唯才是舉。你我父子受命于天,就應各司其職,治理天下才是正道。」李世民聞言大喜,再拜道:「兒臣謹遵父親教導,定不負所望。」
最終,李淵讓位于李世民,李世民正式登基為帝,是為唐太宗,李淵尊為太上皇。
在李世民英明治理下,唐朝國力日益強盛,使得李淵也十分欣慰。
公元634年,李淵病重,不久駕崩,享年72歲。李世民親自為李淵傳孝,處理喪事,并上謚號高祖。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