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陣春風拂面,一群鳥兒歡快鳴叫,溫暖的陽光灑落在北平城的每一條小巷。在這樣美好的春日里,一些好事之徒也難免會多嘴閑談。「你聽說了嗎,林老爺的嫡女在建筑行業可是有名的人物啦!」「是呀,她已經和梁啟超齊名了,可惜年輕時總是遭人冷落。」「要我說,林老爺太重男輕女啦,對苗苗可太不公平了!」
說起這樣的閑話是關于福建名門林氏的當家人林長民和他的女兒林徽因。林長民出生在晚清資政世家,自小習得傳統儒家思想,對男女有著難以磨滅的定見。初婚的妻子溫柔善解人意,兩人十分相愛,可惜她體弱多病,難以為林家添丁。為傳宗接代,林長民只得再娶,卻因此忽視了林徽因的成長,直到她已成為當時最杰出的女建筑師之一,林長民才后悔不迭。
林長民少年時代在福建汀州度過,那時正值戊戌變法和義和團運動的動蕩之年。遠在留學日本的林長民雖未直接經歷戰亂,但看見祖國危機,發憤圖強的心思油然而生。1900年,他從東京高等師范畢業回國,在福建各地創辦新式學堂,力倡新思想。
「林先生雖年紀輕輕,卻有遠大抱負。」福建當地人如此評價他。也正因如此,1902年林長民便與當地名門閩侯陳家千金陳蕙包辦了婚事。
陳小姐聰慧大方,對林長民傾心不已。兩人成親那年,林長民僅27歲,陳小姐20歲。林長民性情開放,遇事大義凜然,陳小姐則溫柔體貼,善解人意,兩人感情甚篤,恩愛非常。陳小姐生于書香門第,從小便對詩詞畫筆有獨到心得。她常常向林長民詮釋了解一些古典文學典故,讓林長民大開眼界。兩人興趣相投,無話不談。林長民為人正直簡樸,并不介意妻子的文化修養高于自己,陳小姐也從不擺譜子,兩人恩愛有加。
婚后林長民繼續從事教育事業,宣揚新思想。陳小姐雖不及丈夫才華橫溢,卻全心全意支持丈夫,照料家務。每當林長民忙于辦學籌款,陳小姐總是細心照顧他起居飲食,生怕他操勞過度。林長民也感激妻子的體貼,總是和藹可親地同她開玩笑、說笑。兩人就像一對恩愛新婚的鴛鴦,感情十分和諧美滿。
1908年,林長民在福州創辦政法學堂,這是當時全國第一所憲政學校,梁啟超、蔡元培都親臨講學。陳小姐知曉丈夫創辦新學是何等不易,便想盡辦法協助丈夫。她請來自己的姐妹幫助照料家務,每日親自為丈夫準備清淡可口的食物滿足他的需求,又細心照看他起居。有時她也會化裝混入政法學堂聽課,暗中為丈夫打氣助威。林長民對妻子的支持心存感激,學校終于在陳小姐的辛勤勞作下步入正軌。
然而,陳小姐體質虛弱,數年未能為林家添丁。在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下,林長民的家人對此頗有微詞。1910年,陳小姐終于受孕,可喜可賀,然而她的身體狀況并不容樂觀。懷孕期間她深居簡出,臥床不起,勉強維持身體。林長民心疼妻子,天天守在她床前,時刻關切她的情況。
林家上下更是眼巴巴等待新生兒的降生。陳小姐懷胎十月未見分娩跡象,林家老夫人著急地請來鄉間名醫為她診治。眼見陳小姐面色蒼白體弱,名醫也只能搖頭嘆息:「老夫人,小姐身子骨本就虛弱,懷孕對她消耗太大,只怕難產。」
林長民聽后心如刀割,陳小姐卻強打精神安慰他:「你且放心,我定會保重自己和胎兒。」然而,她的身體實在難以為繼。一個月后,陳小姐終于進入產期,林家上下忙亂,連夜請來翁姑接生。陳小姐疼痛難忍, Lin長民握著她的手心疼不已。翁姑們忙碌了一夜,到天明時,母子兩人均已搶救無效。
林長民失聲痛哭,跪倒在陳小姐的尸身旁。陳小姐生前最后一番囑咐還回蕩在他耳邊,讓他無比悔恨自己沒能照顧好妻子。林家上下也是痛心疾首,林長民的父母更是悲痛欲絕,失去了兒媳如同失去親人一般。林長民用淚水浸透了陳小姐的衣裳,才依依不舍地為她穿上殮衣。殯儀前來收殮時,他始終跪坐著不肯離去,直到多日后才勉強送別愛妻。
除了兒子也未能保住,這更成為林家的痛。「林老爺還年輕,沒子嗣是大不幸啊。」「可惜那位小姐人howto好,竟折在難產上。」鄰里鄉親議論紛紛。按當時思想,林長民必須再娶才得體。然而他還沉浸在愛妻的死帶來的悲痛中無法自拔。好不容易找到知心人,一夜間卻生離死別,此時的林長民整日郁郁寡歡,對一切都提不起勁頭來。
林家父母看兒子這副樣子,心里十分揪痛。他們商議再為林長民另覓佳婿,以期他早日走出悲痛。1912年,在父母安排下,林長民迎娶第二任妻子黃太太。黃太太與林家門當戶對,舉止大方,林長民婚后也對她盡夫之責。
黃太太生性直爽,做事果斷,和前任妻子的溫柔恬淡不同。她喜歡熱鬧,出入時必定身著華麗服飾,聲色犬馬。林長民看她與先妻大相徑庭,心中難免不是滋味,但作聲子的心思也漸起。1915年,黃太太生下一子,整個林家上上下下都欣喜萬分。兩年后又生下一子。林家終有了驕人的兒子,林長民也放心不少。
他想,至少黃太太給自己成功盡了夫道,生了兩子使林家香火傳承。然而他們之間缺乏深入交流,遇事不像先妻那麼心有靈犀,林長民心底總感嘆缺了知音。再者,黃太太生活奢靡,性格又乖戾,不免令林長民不快。漸漸地,夫妻感情日漸不睦。
有次林長民路過黃太太的閨房,聽見她在房內對老仆人發牢騷:「要不是我給他生兒子,他能看我這一眼不成?他心里那妻子才是知音,我在他那不過是個充門面的!」林長民聽后心生莫名,自己對黃太太并無虧欠之處,她何必這樣想。
黃太太性情愈發乖戾,終于有一日,她與小兒子爭執起來,竟一把將他推下樓去。好在有下人眼疾手快救起,才保住性命。林長民對此震怒不已,黃太太的行徑已令他難以忍受。一個母親連親生骨肉都下得了手,她還有什麼事情做不出來?
林長民再也無法面對這個潑辣性情的女人,決意要再婚娶個溫柔賢淑的女子。看著她一臉不在乎的樣子,林長民只覺得陌生,再也找不到當初新婚的影子。他明白,自己和黃太太實在是性格不合,不可能白頭偕老。
1918年,林長民第三度迎娶,新妻子唐氏果然溫柔嫻淑。她謙謙君子,從不張揚,一舉一動講究儀態。次年便生下一子,其后又生下一子一女。林家六口同堂,唐太太深得眾人喜愛。
唐太太待人溫和,從不外界的非議,只求守妻盡責。她對先前的兩任妻子了解不多,林長民也很少在她面前提起,只說她們已故。她以為林長民是鰥夫重續前緣,心生憐憫之情,對他更加體貼入微。
林長民也感念這位賢惠內斂的妻子,待她如上賓。有時唐太太會逗著孩子唱些民謠,林長民在一旁聽著也會露出少有的愜意神情。夫妻倆彼此敬重,林長民也漸漸打開心扉。他每日回到家中,都感到一絲久違的平靜。
但黃太太見林長民對新妻寵愛有加,心生妒忌和不滿。她時常找唐太太的碴兒,貶低她的淑儀963行為:「我先生納你,只當充門面用。家里還不都是我打理!」唐太太性子溫良,從不與她爭論。她以為黃太太只是嫉妒自己姿色,也就不以為忤。
久而久之,唐太太也看不慣黃太太的放蕩作派。林長民理應重整家風,怎能由著這樣一個婦人在家中撒野?她終于鼓起勇氣向林長民提出,要將黃太太迫到后院居住。
林長民起先有些遲疑,但想到黃太太頤氣指使的性子,也就默認了。他讓唐太太盡管處理家中事務,自己不過問。唐太太得令后,果斷將黃太太母子趕到了僻靜后院。她派人在后院張貼自己與林長民的婚配照,以示身份。
本以為林長民會為黃太太母子說話,誰知他只在正院掛自己與唐太太的畫像,似乎已忘了黃太太。林家上下見狀,也不便多言。誰讓人是正房太太呢?黃太太雖不甘心,卻也無可奈何,只得悶在后院。
在后院,黃太太性情愈發乖戾,將怒氣全發泄在幼女林徽因身上。她埋怨林徽因是個妳字,不能為林家傳宗接代。林徽因只得默默承受,彷佛活在噩夢里。她成天遭到母親的冷眼與鄙夷,心中異常孤獨和痛苦。
幸而,林長民從未忽視女兒教育。他不僅聘請名師,還于1924年資助林徽因赴美留學。在康乃爾大學,林徽因專攻建筑設計,對中國傳統建筑涉獵頗深。1929年畢業返國,她任教于東北大學、清華大學,參與設計中山公園、中山紀念堂、孫中山靈廟等項目。
林徽因的才華與成就讓林長民刮目相看。「我女兒當真了不起,將來必定大有可為。」他由衷地贊嘆。但想到過去冷落女兒的事,林長民不免悔恨。他開始經常與林徽因通信,詢問她的近況和心聲。
林徽因在信中客客氣氣地回應父親的問候,談論自己的工作與生活,對童年經歷三緘其口。她明白父親是出于愧疚與關心,但自己難以釋懷那些傷痛歲月。林長民看出女兒言辭疏遠,不免難過,卻也知錯難圓。
時光荏苒,春去秋來,林長民漸感積勞成疾。他臥在床上,想起人生波瀾,不免唏噓。唐太太日日探視,擦拭他的額頭,林長民知她對自己一往情深,不禁感激涕零。
「徽因,徽因。」林長民喃喃低語。他盼望女兒能來見他最后一面,想傾吐對她的歉意和愛意。大夫診斷林長民已經時日無多,唐太太連忙派人聘請林徽因回家。林徽因接信后久久回不過神來,她未想過有朝一日還能回到這個家。
林徽因踏進院門,回憶涌上心頭。她看見父親憔悴的樣子,眼淚終于奪眶而出。林長民虛弱地牽起女兒的手:「徽因,父親對不起你,當年不該冷落你,你原諒父親罷。」
林徽因握緊父親的手,泣不成聲。童年的創傷在她心中埋了許久,她眼前即將失去這位對她愛憎參半的父親,一時難以調和復雜心境。
「父親,往事已經過去,我不再怪您了。」林徽因終究開口。林長民聽后仿佛卸下重擔,臉上浮起一絲喜悅,他了然地點點頭,似乎已經看透了人生百態。
那天夜里,林長民在女兒的陪伴下安詳離世。林徽因悲痛欲絕,她輕輕拭去父親臉上的淚痕,心中五味雜陳。許多往事在她腦海里浮現,她終于釋懷,父女和解雖遲,卻比不和解好。
林長民的葬禮隆重而哀傷,林家上下與昔日學生們都來吊唁。唐太太面帶哀色,黃太太卻在人后偷笑,心想林家的產業該歸自己兒子了。見林徽因傷心欲絕,她更是幸災樂禍。
然而林長民早已在遺囑中明確規定,財產大頭應歸林徽因,以補償她的童年遭遇。林徽因并不在意這些財富,只希望父親安息。黃太太得知后大怒,要與林家對簿公堂。
林徽因寧可把大部分財產讓給后母和異母兄弟,只求母親不要揭她的傷疤。她已在事業上成就卓著,不需要靠這筆遺產。唐太太勸黃太太息事寧人,黃太太這才罷休。
林徽因對林家的印象并不美好,葬禮后便離開老家,在上海繼續執業。她的建筑事業如日中天,但始終抱憾的,是童年的創傷無法彌補。若非林長民晚年的懊悔與和解,她難以完全寬恕,只能接受這一別離的結果。
林徽因成就非凡,對建筑設計影響深遠,她的名字被歷史銘記。每逢清明時分,她都會坐在父親的墓前,輕聲訴說那段生死離合的故事,以緬懷這段荊棘歷程。我們都有無法避免的痛苦遭遇,但最后還是要學會寬恕和感激生命中每一個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