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起,重建圓明園的呼聲便在社會中興起,有人反對有人贊同,反對的人認為保留廢墟可以讓我們銘記國恥,贊成的人認為應該重現圓明園的輝煌,讓今人也能夠感受它的魅力。
實際上,國家有關部門早就已經為圓明園制定了修復和發掘計劃,自1996年起便開始了圓明園的考古工作,最近還從廢墟之下,發現了超過50000件珍貴文物。
從圓明園開始發掘到現在, 專家一共完成了22處園區的發掘工作,然而這些已被發掘的區域,還不到圓明園全部規模的一半。
這次發掘工作中,考古人員利用最先進的技術和儀器,對圓明園廢墟進行了仔細的發掘,從厚厚的土層下,找到了一些當初被英法聯軍遺棄的文物。
當初英法聯軍在闖進圓明園后,進行了肆無忌憚地搶掠,幾乎所有能夠帶走的文物都被擄走,而對于一些不方便運輸的文物,則是進行了瘋狂的就地損毀, 還有一些文物隨著大火而被焚毀,亦或者被倒塌的建筑深埋于地下。
在本次考古的所有發現中,當屬如園的發現最令人激動,因為在圓明園被焚毀后,其中大部分建筑都已經不復存在,還有一些被掩埋在地下,只有在文獻資料中可以看見一些相關的零星記載, 而如園,正是「只見其影不見其身」的一個。
工作人員根據文獻資料記載的如園位置,在暢春園的南面開始了挖掘,在向下挖掘了數米深后,專家們發現了一些建筑廢墟,這無疑證實了在這片地下,掩埋著的就是如園。
清理了厚厚的土層后,如園的遺址終于重現世間,盡管已經只剩下了不到一米高的殘垣斷壁,但也已超出了專家預期。
除了如園外,專家們還發現了一些其他遺址,將已發現的圓明園范圍再次擴大,這說明真實的圓明園面積,可能要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
再然后便是數量眾多的精美文物,有雕塑、陶瓷、珠寶等等。
在這些文物中,有著一件鎏金銅象首,它被發現于大宮門遺址旁邊的土層里,起初專家以為這只是一個土疙瘩,但隱約露出的金屬光澤,讓它的發現者意識到了不對勁。
經過清理后,這件象首的真實面目才得以出現,專家推測,這件象首應該是某一套文物中的一件,又或者是用在大門上的一處零件,而在象首出土的位置,考古人員還發現了不少其他文物,似乎這里在當年是一處存放器物的地方,後來被掩埋在了地下。
另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專家們還發現了一塊石碑,上面的文字為嘉慶御題,內容描述的是如園的十大風景, 這就直接證實了如園十景的存在。在此之前,有關如園是否存在都是一個問題,更別說傳說中的如園十景了。
專家還在廢墟之下,發現了一些只有幾十厘米長的零件,這些零件上都鍍有銀層,根據一位教授的考究,這些零件應該是用在圓明園內各個分園的大門上,起到連接的作用,它們被發現的地點,很可能就是園門的所在地,這對于我們恢復和研究圓明園的建筑布局有很大作用。
這些發現,都只是這次考古發現的冰山一角, 還有諸如彩色的地磚、田子房、稻田遺址等許多重大發現,都填上了實物資料的空白,使得對圓明園部分建筑和文化的研究,不再單純地依靠文獻。
以上的這些發現,還只是專家在發掘了不到五萬平方公尺的范圍后,從廢墟下發現的,可以想象的是,隨著發掘工作的進行和范圍的擴大,一定會有更多的文物會重現世間, 甚至于一些歷史謎題,也會從圓明園出土的文物中得到線索。
長久以來,對于重建圓明園一事,始終沒有達成一致。我國自古講究「以史為鑒」,通過從歷史的教訓中吸取經驗,來實現更為美好的將來,「知恥而后勇」也是漢族千年以來的傳統作風。
從這點上而言,圓明園保持現狀,對于國家和民族的意義更為重大,僅憑這一點,我們就有足夠的理由,將圓明園保持現狀。
事實上,也有代表曾經在人大會議上,提出過重建圓明園的建議,但每一次都被否決,足以說明在重建圓明園問題上,大多數人的態度是反對的。
話雖然重建圓明園不現實,但是并不妨礙我們根據現有的資料, 結合如今的科技來還原圓明園的原貌,將這種重建搬到虛擬現實中,倒是一個兩者兼具的解決辦法。
除此之外,一些商人還根據圓明園的資料仿建出了新的園林,比如徐文榮的圓明新園,按照1:1的比例,還原了圓明園的建筑,又比如珠海市也有一處仿造圓明園的園林,同樣是原比例還原了著名的圓明園十八景。
雖然有不少人指責徐文榮是在利用民族的傷疤攫取利益, 但就這處「新圓明園」來說,公眾可以通過它們了解到圓明園在歷史上究竟是什麼模樣。
而在新園和原址廢墟的強烈對比下,反而更能引發大眾心底的榮辱感,這不正是圓明園廢墟存在的意義之一嗎?
總的來說,圓明園是整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遺產,它的身上凝聚了太過厚重的意義,厚重到百年千年都無法抹除,我們需要它在這里作為一記警鐘,時刻提醒著今時后世的人們,在這里的土地上,曾經發生的那段屈辱又悲壯的歷史。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