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景泰元年,明朝第七位皇帝、明代宗 朱祁鈺驚奇地發現,在宗室之中,竟然還有一位「老祖宗」在活著。這位老祖宗名叫 朱楩,是朱元璋的第十八子。朱楩當時已經71歲,按照輩分,朱祁鈺得稱他一聲「曾叔祖父」。
當時,正值「土木堡之變」發生的第二年,朱祁鈺一方面要對付蒙古瓦剌兵馬,另一方面還要防著哥哥朱祁鎮(明英宗,當時被瓦剌擄走,尚未接回)。為了坐穩皇位,朱祁鈺打算加恩于宗室。由于朱楩輩分最長,因此特地給朱楩加俸兩百石。
在歷史上,朱楩是朱元璋最后去世的兒子。而在朱楩去世18年后,朱元璋的第十五女 含山大長公主也去世了,后者是朱元璋最長壽、也是最后一位去世的女兒。
有意思的是, 朱楩和 含山大長公主,都是「混血兒」,他們的母親都來自高麗。可見,朱元璋「跨國婚姻」所生的子女,有一定的長壽基因。
之前筆者寫了含山大長公主,獲得大家的認可。本文,筆者搜集史料,來寫朱元璋最后去世的兒子朱楩。
朱楩(pián), 朱元璋第十八子,明朝第一任岷王。他的母親是高麗「貢女」出身。所謂高麗「貢女」,是有歷史背景的。
洪武元年,徐達、常遇春北伐元朝,攻入元朝大都,元順帝帶著太子、皇后落荒而逃。當時,元順帝逃到關外,朱元璋為了拉攏高麗王朝對付北元,下旨把遺留在元朝皇宮中的高麗嬪妃送回了高麗。洪武三年,高麗王朝的第31任國王 王顓派使者向明朝稱臣,送來大量金銀和毛皮,并帶來一批年輕的高麗女子進獻給朱元璋,這批女子,被稱為「貢女」。
洪武二十五年,高麗王朝的權臣李成桂篡權,建立朝鮮王朝(朝鮮李朝),朝鮮王朝繼續向明朝稱臣,「貢女」制度也在延續。所以朱棣、朱高熾等人的后宮,都有朝鮮女子。
明太祖朱元璋一共有18位后妃,其中有兩位是朝鮮女子(當時還是高麗王朝),分別叫 周妃和 韓妃。朱楩是周妃所生,而上文提到的含山大長公主則是韓妃所生。根據《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二十三》記載:
洪武十二年……三月……己丑,皇第十八子楩生,母周妃。
朱楩生于洪武十二年三月,他出生的時候,朱元璋幾個年長的皇子早已到外地就藩了。《明實錄》中幾乎沒有任何關于朱楩童年的記載,這和其他藩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或許,朱楩這個擁有一半「外族」血統的皇子,在皇宮中并沒有得到朱元璋的特殊關愛。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第三次封藩。這一次,朱元璋把剩下的10個兒子全部封為藩王。13歲的朱楩被封為岷王,封地在甘肅岷州(今岷縣)。從此,岷王這個封號,就伴隨了朱楩的一生。
當時,比朱楩年長一歲的十七皇子 朱權被封寧王,封地在大寧;比朱楩年幼一個月的十九皇子 朱橞被封為谷王,封地在宣府。大寧和宣府都是軍事要地,地緣廣袤,而岷州歸陜西管轄,地處青藏高原的邊緣地帶,在明朝的時候不僅氣候惡劣,而且封地面積遠遠小于寧王和谷王。 對比這兩位兄弟,我們可以看出,朱楩的確不受重視。
看著地圖上的岷州,朱楩以為 ,他的后半生都要在這個風沙之地度過。然而,接下來有了轉機。
洪武二十五年,明朝發生了一件大事。朱楩的大哥、太子朱標去世,朱元璋悉心培養朱標多年,如今白發人送黑發人。朱元璋從此心性大變,開始誅殺功臣。而遠在云南的 沐英聽聞朱標去世的消息后,竟然吐血而亡。朱元璋封沐英的長子 沐春為西平侯。但考慮到沐春畢竟年輕,朱元璋決定在云南安排一個藩王。
其實,在朱楩去云南之前,朱元璋已經在云南封了一個藩王,那就是他的侄孫朱守謙(朱文正之子,封靖江王,最初封地在桂林),可惜,朱守謙不堪大用,只去了一年就被召回。
當時朱元璋的兒子們已全部封完,這也就意味著他需要改封一個兒子去云南,很不幸,朱楩被選中。朱元璋一紙令下,岷王朱楩的封地由岷州改到云南。封號仍為「岷王」。
筆者為什麼說朱楩被封到云南「 很不幸」呢,因為接下來的故事證明了這一點。
沐英是朱元璋的養子,他從洪武十四年鎮守云南,在云南經營了十余年。明朝初年,云南少數民族土司、酋長林立,沐英能在這里立足,并成為「地頭蛇」,沐氏家族的政治斗爭的經驗不可謂不豐富。雖然沐英去世了,但他的嫡長子 沐春也不是吃素的。沐春聽聞朱元璋要在云南放一個藩王,立即警覺起來。接下來,沐王府和岷王府必然會有一番爭斗。
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下旨在云南修建岷王府。可剛完成選址,沐春便上奏給朱元璋,《明太祖實錄·卷二百三十五》記載:
今云南土曠民稀,軍餉轉輸,民力甚勞。若復加以興造之役,非惟時力未可,于民情亦有所不欲。岷府姑為棕亭以居,俟十五年后民富力紓,作之未晚。
沐春的意思是說,云南地廣人稀,百姓們分擔軍餉已經很辛苦了。 如果這個時候再大興土木修建王府,百姓們還怎麼活!朱元璋看到沐春的奏折,覺得很有道理,于是下旨中止岷王府的建設,等十五年后再修岷王府。
十五年后再修?這讓朱楩覺得,沐家的這個「 下馬威」太厲害,他去云南,還不如甘肅岷州呢。但他老爹朱元璋一言九鼎,他又不敢反對。
洪武二十八年正月,朱元璋為朱楩賜婚,岷王妃乃都督袁洪之女,和那些動輒娶勛貴之女為妃的兄長們相比,朱楩的妻子不算出身高門。朱楩成婚后,在南京只過了8個月,到了九月份,朱楩帶著妻子前往云南。路途遙遠,他緊趕慢趕,等到了云南,已經快過年了。 由于沒有王府,朱楩就先蝸居在州府衙門里。
當然,為了保護兒子的安全,朱元璋下旨將云南的三個守衛軍調給朱楩,充當岷王府的護衛軍。 這就相當于把沐家的一部分兵馬給了岷王。
作為侯府的家主,沐春吃了一個暗虧,必須要找回場子,要不然他接下來怎麼治理云南?因此,沐春又給朱元璋上奏。沐春說: 云南的將士們早已習慣征戰,他們是保持云南穩定的重要力量。如果用他們來保護王府,那接下來的「社會治安」怎麼辦?
朱元璋猶豫了半個月,最后干脆下旨,把岷王府三護衛中的兩衛歸沐府指揮。
朱楩早就知道沐府不好對付,沒想到這麼難纏,他剛到云南,板凳都沒坐熱, 就被沐府搶走了兩個護衛軍,他接下來肯定要受欺負。
其實,朱楩想的沒錯,他和沐家的恩怨遠遠沒有結束。洪武三十一年, 沐春在平叛的時候戰死,他的弟弟 沐晟襲承西平侯。沐晟比哥哥沐春更「厲害」,沐家能從「西平侯」升為「黔國公」,就是因為沐晟的緣故。
就在沐晟襲承西平侯爵位之后,明太祖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登基,是為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聽信齊泰、黃子澄等人的建議,下旨削藩。第一批被削的五位藩王是周王、代王、齊王、 岷王、湘王。
沒錯,岷王朱楩就在其中!朱楩為啥被削呢?這還是沐府搞的鬼。其實,根據《明史·黃子澄傳》的說法,朱允炆削藩的主要目的就是削燕王朱棣。但因為燕王「勢大難圖」,所以先剪除燕王的手足。所以,周王朱橚作為燕王的同母弟,第一個被削。
這個時候,沐晟見扳倒朱楩的機會來了。沐晟將朱楩的大小問題,不管真的假的,全部寫成奏折,派人快馬加鞭送往京城。朱允炆一看,大喜過望。 一個要削藩,一個要對付藩王,倆人心照不宣。所以,朱允炆都不用核實沐晟所奏的內容,就下旨削了岷王。《明史·諸王傳》云:
建文元年,西平侯沐晟奏其過,廢為庶人,徙漳州。
就這樣,朱楩被朝廷下旨廢為庶人,遷到福建漳州。朱楩一肚子冤屈,哭著喊著要到南京見皇帝,可誰給他機會呢?
縱觀史冊,一個王爵斗不過一個侯爵的,還真不多見。可是,朱楩就是這麼不幸,他不僅遇到一個政治手腕極強的侯府,還遇到一個剛登基就削藩的皇帝。
且說朱允炆連削五王,朱楩便是其中之一。這5位藩王,要麼被貶為庶人,要麼被囚禁,只有一人特別,那就是湘王朱柏。朱柏為了自證清白,選擇自焚明志。這種慘烈的死法,極大地刺激了遠在北平的燕王朱棣。經過半年的籌謀,朱棣決定起兵「清君側」,靖難之役爆發。
四年后,朱棣攻入南京,登基稱帝,改元永樂。
朱楩在漳州熬了4年苦日子,終于等到四哥登基。他迫不及待地寫了一封信,托自己的小舅子 袁宇帶到京城給朱棣。在信中,朱楩哭訴自己如何受了委屈,希望四個給他主持公道。
其實,朱楩出生的時候,朱棣早就去北平了,二人之間的感情沒有那麼親厚。可是,在靖難之役中,沐家是明顯支持朱允炆的,這讓朱棣十分不爽。于是,朱棣下旨恢復朱楩的岷王爵位,重返云南。《明太宗實錄卷十下·卷十》記載:
夫藩屏至重,賢弟宜慎出入,謹言節飲。庶諸夷有所瞻仰,而不負兄之所望。
朱楩直接從福建返回云南,如同「王者歸來」。朱棣在圣旨上還不忘囑咐朱楩,讓他做事情要慎重,不負「兄之所望」。
在筆者看來,朱棣把朱楩當做對付沐家的棋子,朱楩也樂意當這個棋子,因為扳倒沐家這件事上,這兩兄弟的利益是一致的。
可是,沐晟早就料到朱棣的這一手,《明史·沐晟傳》這麼記載的:
成祖即位,遣歸籓,益驕恣。晟稍持之。王怒,譖晟……
這段話的字面意思是說:朱棣登基后讓朱楩歸藩,朱楩仗著有朱棣的撐腰,日益跋扈。沐晟和朱楩不對付,朱楩大怒,狀告沐晟以下犯上。
言下之意是說: 斗了幾個回合,朱楩仍不是沐晟的對手,只能求助于朱棣。
這個時候朱棣也知道沐家果然是云南的地頭蛇,如果想要維持西南穩定,還得靠沐府。于是,朱棣改變方針, 把「打壓」變成「拉攏」。永樂元年,朱棣將自己最小的女兒常寧公主下嫁給沐晟的弟弟沐昕,算是對沐家示好。
如此一來,朱楩就尷尬了,他被朱棣當作對付沐家的棋子, 現在兩個棋手和好了,棋子還有用處嗎?
永樂元年九月,朱棣以朱楩在祭祀宗廟時「沉湎酣醉」為理由,削去岷王三護衛,朱楩因此成為一個 光桿藩王。
即使如此,沐晟看著一個藩王在云南,仍覺得礙眼。永樂四年,沐晟征討安南立下大功,被朱棣晉封為 黔國公。這下,他有了和朱棣要價的資本。沐晟上奏給朱棣,說朱楩騷擾百姓,懇請朝廷將朱楩召回京城。這個面子朱棣得給,永樂六年,朱棣下旨召朱楩回京。就這樣,朱楩帶著老婆孩子,開始在京城朱棣的眼皮底下討生活。
一個藩王,沒有封地,在京城困居,一舉一動都要受到朝廷的監視,這對朱楩來說是極其「悲催」的。
但是,自古政治斗爭就是勝者為王。在云南的落敗,已經證明了朱楩的能力確實一般。他若想再回到封地,除非等到「新帝」登基。但這個機會,朱楩在京城等了16年。
朱楩回京16年后,永樂大帝在第四次北征的途中駕崩,太子朱高熾登基,是為明仁宗。朱高熾是一位仁慈的帝王,他看叔叔老在京城也不是個事兒,于是決定給朱楩重新安排一下。《明史·諸王傳》記載:
仁宗即位,徙武岡,寄居州治。
朱楩被改封到湖南武岡。注意「 寄居州治」,意思是,朱楩到武岡就藩后,也是蝸居在州府衙門。
不得不說,明朝的藩王有很多,但像朱楩這樣,幾次更換封地,一直沒有住上正經王府的藩王,還真少見。
不僅如此,朱元璋開國時曾規定,親王俸祿為一萬石,可是,朱楩到武岡后,朱高熾以朝廷「 糧餉不敷」為由,只給朱楩歲祿一千石。
朱高熾雖然仁善,但也知道他十八叔能力不行,封地不大,用不了這麼多俸祿。
朱高熾去世后,明宣宗朱瞻基登基,宣德后期,朝廷終于下旨給朱楩修建岷王府。 這就意味著,岷王朱楩被封藩王三十多年后,終于住上了屬于自己的王府。
不過,《明宣宗實錄》中有一個有趣的記載:
免岷王楩每歲圣節、正旦、冬至進賀表箋,以王所少人差遣也。
意思是,朱瞻基免去了岷王朱楩每年三次給京城送賀表的差事。并不是因為朱瞻基心疼這位叔祖父,而是岷王身邊沒有多余的使者能夠來京城送賀表。
很多年沒有王府,俸祿又少,好不容易有了王府,朱楩身邊竟然連個辦差事的人都沒有,朱楩在大明藩王中,真是「寒酸」至極。
宣德十年,朱瞻基駕崩,明英宗朱祁鎮登基,朱祁鎮在位期間,朱楩上奏給朝廷,要求朝廷給自己加俸。當時內閣是「三楊」主持,「三楊」稟明朱祁鎮之后,覺得應該彰顯朝廷的尊老之心,給朱楩加俸三百石,而后, 由于朱楩每年不用派人到京城送賀表,他似乎被人遺忘了。
正統十四年,土木堡之變發生后,明代宗朱祁鈺被于謙等人推上皇位。明代宗朱祁鈺登基后,一面抵抗強敵,一面還要穩固皇權,他決定加封宗室。當內閣把需要加恩宗室的名單報給朱祁鈺的時候,朱祁鈺驚奇地發現,竟然還有一位「老祖宗」在活著,那必須得「尊重」一下。于是,景泰元年,朱祁鈺下旨給朱楩加俸祿兩百石。這樣一來,朱楩的歲祿達到了一千五百石。
也是在這一年,朱楩去世,享年72歲。朱祁鈺為朱楩謚號「莊」。朱楩的嫡次子 朱徽煣承襲岷王爵位。在明朝,岷王爵位一共傳了9代。崇禎十六年,天下大亂,岷王府勢單力薄,被流寇所滅,隨后明朝滅亡。
在筆者博史君看來,岷王朱楩作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八子,擁有一半朝鮮血統,然而他除了長壽,其實能力和運氣并不突出。他歷經朱元璋、朱允炆、朱棣、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鎮、朱祁鈺共七位帝王,但他對明朝卻沒有實質性的貢獻,當然,這也是明朝大部分藩王給大家的固有印象。
筆者認為,我們看待歷史人物,不能脫離他所在的政治環境和文化背景,筆者寫朱楩,并非想表達他的長壽或寒酸,只是想通過他的一生,讓大家了解明朝大部分藩王的縮影。
朱元璋當時為岷王世系設立的字輩是:
徽音膺彥譽、定干企禋雍、崇理原諮訪、寬镕喜賁從……
注意倒數第四個字,根據「火 土金水木」的順序,這個輩分的后裔,名字最后一個字必須帶「 土」,這一輩曾出過一個讓筆者無比敬佩的大人物,希望大家能看懂。
本文為博史通今原創,參考資料:《明史》《明實錄》《國朝獻徵錄》。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